<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回鹘、党项、女真、蒙古傻傻的分不清,现在来看我内蒙古博物院的“交融的魅力”展。</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秦汉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时期,多民族的频繁互动,文化的兼收并蓄,经济的繁荣发展、边疆的开发稳固,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本展览通过内蒙古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展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形成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p> 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带的内陵古自治区,是多民族生息繁衍的重要历史舞台。在旧石器时代,大窑人、河套人、扎资诺尔人的发现,证明内蒙古地区也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已由黄河流域扩展到阴山以北的广通地区,与仰韶文化碰撞形成的红山文化已跨入文明的门槛,多种文化在内蒙古地区交汇融合,构成中华文化史前文明的组成部分。青铜时代以降,夏家店下层文化和朱开沟文化等中华北方青铜文化由于汲取了夏商文化的营养,在中国北方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秦汉至元明清历史时期,历代王朝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有效治理,在这里生活着的各民族,为祖国北方边疆的开发治理,做出突出的贡献,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国的北方生活着华夏、匈奴、鲜卑、契丹室韦、党项、女真、蒙古、满等多民族。这些民族聚居,大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发了国的北部边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融合源运长,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华夏 <p class="ql-block"> "华夏"又称之为"华人",学界原指的是红山文化玉"龙"和仰韶文化彩陶"玫瑰花(华)"两个不同文化的载体和结合,也称之为中华文明的"火花"。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炎帝部落发展时期,形成了"华夏"一词,见之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夏朝时期称之为"夏人",到后来的商人、周人与蛮、夷、戎和北狄部落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华夏人"。汉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声名远扬,影响较大,"汉人"的称呼逐渐沿用下来,最后替代了"华人""夏人""华夏人"等称呼,这便是"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族群,而是广泛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和发展了族体,形成了现在的汉族。</p> 匈奴 <p class="ql-block"> 匈奴是战国时期就活动在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南北地区。在战国末期,形成了以头曼( man )单于为首的部落联盟。商代称之为"荤粥( xunyu )",周代称为"猃犹</p><p class="ql-block">( xianyun )",司马迁在《史记》称之为"匈奴",并记其祖先为"夏侯氏之苗裔( yi )也"(注:夏侯氏为大禹的后代)。秦末汉初,匈奴强大,到了汉武帝时期,被汉朝军队打败,部众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p><p class="ql-block">( ye )单于率众归附汉朝。公元前33年,汉元帝赐汉朝宫女王嫱( qiang )嫁给呼韩邪单于,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公元前48年,汉元帝与匈奴结盟,《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单于"世称藩,宾于汉庭""汉与匈奴和为一家,世世毋( wu )得相诈相攻(注:今后不要相互攻击与欺骗)",汉匈和亲之后,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边城宴( yan )闭(注:边关防御功能消失),牛羊遍野,三世无犬吠( fei )之警,黎庶亡( wu ,通"无")干戈之役(注:民间没有发生战争)"的景象。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将归汉的匈奴安置在阴山(今大青山、狼山)南麓黄河北岸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等地区(黄河河套一带),与秦人(汉人)杂居,其中含北匈奴五十八部二十万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建立了"前赵"政权,铁弗匈奴建立了"夏"政权,公元431年,"夏"政权被北魏灭亡后,匈奴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民族当中,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活动了700年左右的时间。</p> 突厥 <p class="ql-block"> 突厥是中国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游牧部落,出现于公元5世纪中叶,最初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地区,《周书》称之为"突厥"。公元552年,突厥建立部落联盟,首领土门自称"伊利可汗",活动中心位于于都斤山(今杭爱山)一带。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关系密切,公元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其中东突厥进入漠南阴山(今大青山、狼山)地区,接受隋朝统一管辖。公元599年,隋朝封突厥首领"突利"为"启民可汗",迁至阴山南麓黄河岸边,筑大利城(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其后隋文帝又为启民可汗筑金河(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古城)和定襄(今山西大同南)二城。由于漠北突厥各部仰慕漠南突厥安定富裕生活,纷纷南下归附,仅公元601年就有九万突厥人归附隋朝。唐朝建立后,设置羁糜( jimi )府州继续加强对突厥的管理,其中单于都护府就设置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唐太宗时期,有近十万人归附,唐太宗将其安置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突厥有万余家同时进入长安城居住,可见突厥与中原联系之密切。突厥文化较为发达,是第一个创制文字的北方少数民族,公元5世纪创制突厥文,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同时也使用汉文,在鄂尔浑河谷(今蒙古国杭爱山地区)发现的《阙特勤( queteqin )碑》和《毗伽( piga )可汗碑》,汉文和突厥文并用。《阙特勤碑》的汉文为唐玄宗亲自撰写,《毗伽可汗碑》的汉文由史官李佺( quan )书写,公元745年,突厥被回鹃( huihu )所灭,突厥诸部部分归附于回鹃,部分归附于唐朝。</p> <p class="ql-block">幕府图~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汉墓壁画</p> 鲜卑 <p class="ql-block"> 鲜卑兴起于大兴安岭,源于东胡部落,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部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保存有鲜卑先祖旧墟嘎仙洞。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其中一支退保鲜卑山,以"鲜卑"作为族名。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鲜卑"九难八阻"南下进入内蒙古阴山一带。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建立都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493年,迁都洛阳。鲜卑进入中原后,以定居农业生产为主,通用汉语,改汉服,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到了隋唐时期,鲜卑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民族当中。</p> 回鹘 <p class="ql-block"> 回鹃( huihu ),汉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中记载(公元390年)的"袁纥( yuan he )",唐代称"回纥( he )",公元788年,改称"回鹃",取"回旋轻捷如鹃"之义。回鹃早期居住在蒙古高原杭爱山北麓鄂尔浑河、色楞格河一带,是铁勒部的一支,为铁勒九姓诸部的统称,后改为"九姓回纥"。公元629年,回鹃向唐朝朝贡,公元647年,唐朝置回鹃部为瀚海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加强管理。公元744年,回鹃首领骨力裴罗建立回鹃政权,政治中心位于杭爱山北麓鄂尔浑河流域的哈拉巴拉嘎斯古城(今蒙古国哈喇和林地区)。回鹃利用蒙古高原的地理优势,打通了沟通中亚的交通要道,与唐朝开通"参天可汗道""阴山道",互市往来,每年向唐朝供奉马万匹,换取丝绸茶叶。同时,唐朝与回鹃建立联姻关系,唐德宗将咸安公主许配给回鹃武义成功可汗,唐穆宗将太和公主许配给崇德可汗,唐朝与回鹃号称"舅甥"关系。而"安史之乱"时,唐朝借回鹃兵马收复长安与洛阳,可见唐朝和回鹃关系之密切。公元840年,黠戛斯( xiajiasi )人攻破回鹃牙帐(政治中心),回鹃汗国瓦解。其中漠北回鹃部落大部分南下进入华北地区,融入汉族之中,部分演变为在阴山地区活动的汪古部,其余部分西迁。回鹃逐水草而居,占据古丝绸之路要道,是较早建造城市的民族之一。回鹃曾依照粟特文创制回鹃文,同时也使用汉文,对于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唐代单于都护府遗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p> 契丹 <p class="ql-block"> 契丹是鲜卑后裔,起源于西拉沐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北魏时期,形成西辽河上游契丹古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 nian )氏部落联盟。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体制,建立五京,与北宋签订"遭渊之盟",实行唐宋城市建置,引进中原礼仪典章制度,广泛吸纳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公元1125年,契丹为金所灭,逐渐融入到汉、女真、蒙古民族当中。</p> <p class="ql-block"> 辽上京遗址~位于今赤峰市巴林左旗东南</p> <p class="ql-block"> 寄锦图~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壁面</p> 党项 <p class="ql-block"> 党项,唐朝时因酋长举部降唐,赐姓李。后经五代至宋、辽,党项不断强大。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或臣于宋,或附于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党项在西夏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与中原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经济、文化交往较多,与辽朝长期联姻。党项族虽有本民族文字,但同时也使用汉文。政权机构、行政建制多仿照中原。</p> <p class="ql-block"> 西夏文书</p> <p class="ql-block"> 西夏字"首领"铜印、11-13世纪</p> 女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真,隋唐时期称黑水靺( mo )鞨( he ),公元11世纪向契丹称臣。</p><p class="ql-block">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摆脱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政权,1234年,被蒙古所灭。女真进入中原后,与汉人杂居共处,仿照唐宋制度设置官制,把宋朝的冠服、礼器、祭器、仪仗、图书带到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女真人在政治上吸收宋朝政治体制,军事上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注:金政权女真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金史.兵志》"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制度,经济方面多承继宋朝,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榷</p><p class="ql-block">( que )场发达,与中原文化融合加深。在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年)修建防御工事金界壕,长达6415公里,同时在金界壕两侧修建边堡榷场,沟通南北贸易往来。</p> <p class="ql-block"> 杨贵妃教鹦武鹉~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壁面</p> 蒙古 <p class="ql-block"> 蒙古起源于唐代的室韦﹣达怛( da )部,唐代开成年间向西进入蒙古高原,历经唐宋时期,部落繁衍扩大,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铁木真统一诸部,于1206年建立政权。其孙忽必烈于1251年建立了"金莲川幕府",重用儒学代表赵复、许衡、姚枢等人。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登上汗位,建元中统,吸纳刘秉忠、张文谦等一大批汉族儒士,谋划安邦治国之策,实施"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1271年建立元朝,国号"大元",取自《易经》"乾元"之意。元朝建立后,定都燕京(今北京),实行中央集权的行省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崇儒学,发展手工业生产。中原的垦殖、瓷业、丝绸等手工业生产技术广泛传入北方草原地带,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边疆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经营。</p> <p class="ql-block"> 元人射雁图</p> <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赐丘处机圣旨石刻(复制)~石刻原为两通,藏青岛崂山太清宫,是成吉思汗颁赐全真道道长丘处机的圣旨,此为第二通,共175字。它是丘处机应成吉思汗召请,于1222年抵达大雪山,即西征营帐所立。他力劝成吉思汗清心寡欲,减少杀戮。成吉思汗感其道业深精,钦命他掌管中原地区道教事务。</p><p class="ql-block"> 金庸老先生一定见过这个😂</p> <p class="ql-block"> 雪山应聘图~元代(原作藏于白云观)</p> 满族 <p class="ql-block"> 满族由女真演变而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于1636年改"金"为"清"。清朝仿照明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一管理全国军事、民政、刑狱等事宜。同时推崇儒家学说,设立文馆,后扩大为内三院,后改为内阁制。朝廷主持翻译汉文书籍,记注本朝政事,实施"参汉酌金"政策。满族入关后,与汉族杂居共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受汉族的影响,实行盟旗制度,设立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伊犁将军,平定准格尔部叛乱,对于边疆的开拓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元上都遗~位于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p> 汇聚交融 <p class="ql-block"> 秦汉至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秦、汉、元、明在内蒙古地区设置郡县,屯田戌边,与匈奴和亲,互称"兄弟";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南下与汉族杂居,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隋唐时期,部分突厥、回鹃归附唐朝,多民族共处一域,各民族汇聚交融成为常态。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历史上较长时间分裂割据的状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推崇,中原传统的礼仪典章制度广泛实施,城市建设启用唐宋制度,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推广到北部边疆地区,农牧业经济繁荣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文化和科技取得较大成就,东西文化交流通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草原丝绸之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多元融合~13-14世纪,在中国的北方生活着汉、契丹、女真、蒙古、藏、回回、畏吾儿等诸多民族,在统一的政治格局和辽阔的疆域之内,各民族之间交往畅达。元朝建立后,"援唐宋之典故,参辽金之遗制",以中原王朝政治规制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多元文化汇聚融合,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 元朝银圣旨牌~背面译文;借助长生天的力量,皇帝的旨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尊敬服从的人,将会被定罪致死。</p> <p class="ql-block"> 宦迹图~元代,原作藏于美国纳尔逊阿金斯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元上都城由汉人儒士刘秉忠按照中原的城市制度设计而成。元代的建筑多由汉人工匠建造,大理石等建筑材料由河北中原地区运至,建筑风格上多承袭宋金,建筑构件主要有盘龙纹石柱、柱础、魑( ch i )首、魑( chi )吻、瓦当、石雕人像、龟跌( fo )、石棺等,雕琢饰纹多为龙纹、牡丹、菊花等样式。较为特殊的是元上都大安阁就是仿照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熙春阁"的形制,并拆下熙春阁的木料运到元上都建造而成。1396年,明朝在元上都地区设开平卫指挥司,大力经营,并重新修缮城垣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安阁</p> <p class="ql-block"> 目前发现的"寄寄老人"款的器物有薰炉、香炉、訪、牌位、豆、尊、彝、簋、爵、执壶、杯、臼、瓶等13类。寄寄老人是一位崇尚道教而又嗜古成癖的制陶大师,他居住在长安中心之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长安脾地"可能是寄寄老人的自喻用词。</p> <p class="ql-block"> "至元通行宝钞"纸币~13-14世纪,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这里也有一张,北京的钱币博物馆有一张,也是老宝贝了。还有北京有个白纸坊街,据说就是元朝时的印币厂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元上都宫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间说的银锭吗</p> <p class="ql-block"> 五子登科石刻~13-14世纪,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砧子山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 五子登科石刻~青色石板上以剔地浮雕技法刻绘图案,为五个童子在放风筝时,风筝挂在了树上,其中三人攀树去取,另外两人在树下牵绳配合,屋前两个妇人凝着孩子们。其取意于五代后周时期一窦姓人家,教子有方,五子都品学兼优,登科及第。此幅出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五子登科"浮雕,反映了元代民间对科举功名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农牧业生产~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北方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元朝采取了劝课农桑、屯田戍边等一系列生产措施,在朝廷中设"劝农司"管理农业生产,在北方地区由农民组成"锄社"从事耕植,朝廷禁止毁坏农田为牧地。这些有益于农业的政策,使农业主产快速发展,到至元(1264-1294)中期,已呈见出"烟火相望"和"桑麻被野"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奶豆腐~只有我们内蒙古地区的人知道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生产~农牧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13-14世纪,由于各民族的聚集,各地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得到充分的交流,无论是中原还是北方草原地区,手工业快速发展,门类众多,金属冶炼、纺织业、制瓷业空前兴盛。马可.波罗曾记北京涿州居民"织造金锦丝绢及最美之罗",而陶瓷业以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成就为高、影响最大。另外此时玉器加工、矿冶盐铁也异常发达。</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以大都、上都城为中心,元朝设置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主要驿路,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的交通网络,草原丝绸之路空前发达。全国有驿站1519处,有站车4000余辆,这些站车专门运输金银、宝货、钞帛、贡品等急需物资。当时,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中国,商队络绎不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随父来到中国,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礼仪制度、民族风情、居民生活等。</p> <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来华拜见元世祖忽必烈</p><p class="ql-block">欧洲古画</p> <p class="ql-block">骏马图</p><p class="ql-block">原作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赵雍绘。</p><p class="ql-block">赵雍,元代书画家。字仲穆,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次子。其书画继承家学,擅长画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书法善正、行、草、篆书。传世作品有《兰竹图》《溪山渔隐》等。</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复制品)</p><p class="ql-block">13-14世纪</p><p class="ql-block">原件甘肃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p><p class="ql-block">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壁面</p> <p class="ql-block"> 铜权</p> <p class="ql-block">还是铜权</p> <p class="ql-block">直到看到这个,才明白铜权就是秤砣😂</p> <p class="ql-block"> 萨都刺为李士行《江乡秋晚》题跋</p><p class="ql-block">萨都刺,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别号直斋,回人。泰定四年</p><p class="ql-block">(1327)及进士第,但仕途平平。萨都刺非汉人,而能以汉文写作诗歌,并擅长绘画,书法以楷书见长。</p> <p class="ql-block">花押,不知道做啥用</p> <p class="ql-block"> 元代科技~元代的天文学成就卓然,不仅制造了简仪、仰仪等测量仪,并进行了大规模实测活动。重农与推广耕作技术的结果,产生了《农桑辑要》、《农书》等农业科学著作。回回人忽思慧总结各族的饮食经验,撰有营养学著作《饮膳正要》。印刷术中转轮拣字法的运用,金属管火炮一一火铳的发明,造船术和航海术的发展,都大大超过了前代。</p><p class="ql-block">在文学艺术方面,元代涌现出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曲四大家、</p><p class="ql-block">以赵孟順为代表的山水画元四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古叙利亚文碑铭</p> 稳固北疆 <p class="ql-block"> 多民族的汇聚交融,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长城、直道的修建,汉朝设置朔方(今巴彦淖尔河套地区)、云中(托克托县古城村)、定襄(和林格尔土城古城)、右北平(赤峰宁城黑城古城)等郡县,隋唐羁摩州府的建立,辽时期城市的大规模兴建,有力地加强了北部边疆地区的经营与开发。元明清三朝,是中国边疆得到进一步稳固拓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版图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p><p class="ql-block">设置了辽阳、河南、陕西、</p><p class="ql-block">四川、云南、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岭北、征东等十一个行省,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漠北地区划归岭北行省,今内蒙古地区则属于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明朝在漠南地区设置九边重镇,并修筑长城,屯田实边,兴建城市,加强与北元政权的互市贸易,强化对漠南漠北地区的管辖。清朝统一漠南、喀尔喀和漠西蒙古各部,实盟旗制度,设置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伊犁将军有效地加强了对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我国统多民族的国家已经形成。</p> <p class="ql-block"> 景教铜饰牌</p> <p class="ql-block"> 黑城遗址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道教玄武铜造像</p> <p class="ql-block"> 元代的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元朝在借鉴前代官制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需要而创立的行政管理体系,有效地增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军事和行政控制能力。明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行省",一般简称"省"。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有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征东11个行中书省,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出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第1版。</p> <p class="ql-block"> 明代的固边措施~明朝于边境之地授予降附的蒙古部落首领为都督、指挥使等官职,设置卫所,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地区的兀良哈三卫。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又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明朝与蒙古以长城为纽带,进行互市往来。蒙古首领阿拉坦汗大量招募汉人工匠到土默川地区垦种,修筑城镇,发展农业经济。明隆庆六年(1572),阿拉坦汗召集各民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名之为"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城的由来。以归化城为中心,在土默川平原,蒙汉等民族依托黄河资阜,建设城镇,屯田垦殖,边疆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巩固。</p> <p class="ql-block"> 大明通行宝钞纸币</p> <p class="ql-block"> 昭乌达盟盟长印</p> <p class="ql-block">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银腰牌和乌兰察布盟盟长贝子乘马牌。</p> <p class="ql-block">蒙古佐领达什查布诰命诏书</p><p class="ql-block">17-19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固边措施~清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期,自明末起,漠南、漠北、漠西蒙古陆续归附后金(清)政权。清朝仿照八旗建置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并分为外藩和内属两部分,外藩中的内札萨克蒙古,简称内蒙古,指漠南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六盟。清代实行的设旗编佐政策,畜牧业经济获得平稳发展。随着垦荒出边的汉人涌入,使这里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带动了手工业、商贸业的繁荣。此时内蒙古地区城镇纷纷涌现,它们既是商品集散地,又是经济、文化中心。与内地的交往交流更加紧密,各民族文化融合达到了新水平,各民族共同开发治理,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疆。</p> <p class="ql-block"> 贺兰山和硕亲王府铁馨</p><p class="ql-block">17-19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凤纹宝盝( lu )盒</p><p class="ql-block">17-19世纪</p> <p class="ql-block"> 绥远城东门</p> 多彩文化 <p class="ql-block"> 边疆的稳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展开历史长卷,从茶叶瓷器,到唐诗宋词,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彩的文化。特别是万里茶道的开通,中原地区大量的手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内蒙古地区。服饰装饰、音乐器具、竞技产品、玉器漆器、医药卫生等商品精彩纷呈,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通畅,表达了各族人民对伟大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p> <p class="ql-block"> 万里茶道~漠南蒙古地区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以归化城为中心,从东到西有多伦诺尔、丰镇隆盛庄、集宁、包头等城镇,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和集散地。在万里茶道兴盛的三百年间,归化城里以大盛魁商号为代表的旅蒙商集团,商品种类之多、经营范围之广、贸易数额之大,前所未有,对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备茶图</p><p class="ql-block">河北省宣化下八凰辽墓(张属正高)壁画</p> <p class="ql-block"> 店铺幌子</p> <p class="ql-block">凭帖取钱"铜版</p><p class="ql-block">19-20世纪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俗文化~清代以来,随着多民族的密切交往,各民族文化习俗逐渐趋同。因居住方式、生产手段、生活习惯的日益接近,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日渐缩小,在服装服饰、生活器具、科技文化等方面,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多元共融的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科尔沁部妇女头饰~科尔沁可是清朝出皇后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文化艺术~竞技游艺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生活习俗中的重要事项。棋局对弈是民间习见的娱乐活动,长调、马头琴和舞蹈等民间娱乐形式,已成为蒙古族文化艺术最具特色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漫瀚调,反映出蒙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和睦共处,在音乐上相互影响的真实状况。</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叫火不思</p> <p class="ql-block">蒙古大夫的医疗器械😂</p> <p class="ql-block"> 康熙私访明月楼</p> <p class="ql-block"> 手工艺产品~清代瓷器、玉器、珐琅器、佛像制作等手工业制造工艺达到全新的境界。瓷器花色品种翻新,装饰题材丰富,造型款识多样,它们集历代各窑之大成。由于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珐琅器,无论是在题材、色彩、装饰技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商品交换更加频繁,草原地带商贾云集,万里茶道一片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舞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汇聚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生活在祖国北部边疆的各族先民,共同创造了多彩的历史文化,共同培育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