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教学成果研究——以画家、民俗学家范明三50年代素描、色彩作品为例

善文寻古游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上海博物馆退休后的范明三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范明三是谁?在中国的美术史版图中,似乎没有他的地位。知道他的人确实太少,但是在贵州的美术教育界,如果要问起他来,可能老一辈的画家大多知道他,他自57年起在贵州高校任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是贵州早期高等美术教育家。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域,他是一位权威专家,著名人物。他带有“国家级服饰专家”“中国民俗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等标签,他是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妨多花点耐心来了解这位人物:范明三1938年6月出生于缅甸仰光,江苏无锡人。1949至1953年在上海育才学校(行知艺术学校)绘画专业学习,1953年至1957年就读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p> <p class="ql-block">回顾范明三的学艺之路,他与璀璨的群星相遇在一起。他所上的育才学校并非普通中学,育才学校由陶行知于1939年1月,在重庆创办,招收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参加学习。在普修课外设有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小组,因材施教,培育人才幼苗,声名远扬。1940年9月,周恩来、邓颖超专程访问了育才学校,并给学生留下了“一代胜似一代”的签名题词,并捐款为学校购买运动器具。1946年5月,陶行知为恢复山海工学团和筹备把育才学校迁往上海的事宜而奔走,在上海四川路843号设立育才学校驻沪办事处。由于劳累过度,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患脑溢血逝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多方力量的帮扶下,</span>1947年5月至9月,重庆育才学校分批迁来上海,由副校长马侣贤继任校长,并于当年9月复校上课。著名艺术家田汉、贺绿汀、赵丹、黄宗英等经常来学校授课或辅导。到上海解放前夕,学校发展至6个班级,有学生200多人,教职员工35人。1949年上海解放,育才学校由市接管。1950年,育才学校第一次向社会公开招生,在全市招收初一新生100人,按普通中学教学计划和教材上课,同时学校分设艺术部和普通部。艺术部所属各组迁至塘沽路306号上课,普通部所属新闻社会两组在大场本部上课。1951年,为纪念陶行知,学校更名为行知艺术学校,并分设艺术部和中学部,后来,艺术部迁至万航渡路435号上课,大场的普通部改为中学部,按全日制中学课程设置上课。1953年,行知艺术学校撤销,为永久纪念陶行知先生,将中学部更名为上海市行知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范明三在该校求学期间,美术教师有王琦(1950年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1952年年底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钱延康(1951年至1956年任上海市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系教师)、朱怀新(1952年至1956任教于行知艺术学校)等。张世明、潘锡柔、韩伍、徐匡、陈希旦、范保文、陈志明、叶其璋等人是他的同学或校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华东艺专学生 范明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1953年,范明三考上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该校是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于1952年9月在江苏无锡合并成立(12月8日,举行“建校”大会。今天的南京艺术学院依然延续这一天为校庆纪念日。)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刘海粟担任校长(但他基本是住在上海,每个学期开学和结束时会来发表讲话。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原校长颜文樑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副院长。)该校主持工作的是臧云远,是原山东大学艺术系系主任,著名诗人,时任副校长,兼临时党组书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教务总长是音乐作曲家牟英。</span></p><p class="ql-block">范明三在该校求学期间,主要受教于俞剑华、谢海燕、苏天赐等教授。俞剑华(1895—1979)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绘画史论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对我国现代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建校时,俞剑华出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教研组长;原上海美专的付校长谢海燕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主任;苏天赐(1922~2006)广东阳江人,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51年,执教山东大学艺术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也到了无锡华东艺专任教。解放前,上海的第一张毛主席像的创作者,实力派画家马承镳担任素描教研组组长。三校合并后,硬件一流的苏州美专告别了漂亮的希腊式教学大楼,但颜文樑从法国买回来的500多座希腊、意大利、法国优秀雕塑的石膏复制品运到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这为华东艺专素描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教学条件。</p><p class="ql-block">同时期该校的教师还有曾以鲁、汪声远、申茂之、陈大羽、罗尗子(1955年到校),林树中、刘菊清、李直、诸如樵、杨培钊、张树云、张仲则、江小芋、张道一、张华清、刘典章等。三所学校刚合并后师生共计466人,其中学生366人,教师和教辅人员100人。范明三第二年入学,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扩充,可谓人才济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华东艺专学生范明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留校的教师张道一回忆:“说到教学,在发展几年后华东艺专的整体水平真不低。比如,素描有马承镳、毕颐生,他们画的大卫石膏像是相当精致的,每个面都画得相当结实。油画的人就更多了,像曾以鲁、朱士杰、孙文林、蒋仁,他们都是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油画家,有些人曾留学法国、比利时等国,具有很好的西学背景。中国画可谓人才济济,像汪声远、申茂之、沈涛、李长白,还有陈大羽等。但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华东艺专的创作比不过中央美术学院和杭州的浙江美院。华东艺专时期史论力量比较强,像姜丹书,他随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专任教授,1958年从华东艺专迁到南京时退休,又被选为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艺术史论和艺术教育研究;俞剑华早年是上海美专教授,后又历任暨南大学教授和上海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华东艺专教授,还是美术理论教研组组长。俞剑华对自己,也对从事美术史研究的人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帧文’、’画万幅画’的要求。他师从陈师曾,有绘画基础,擅长山水画,兼擅花卉,并工书法。这对他从事画论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刘汝醴经历不一般,早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美术活动,曾负责整理鲁迅关于木刻的讲话。后赴日本留学归国后,一度在沪买画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上参加新四军。1940年在鲁艺华中分校任教。解放初期出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秘书长,负责筹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1953年起到华东艺专任教;温肇桐早年与庞薰琹等美术青年在常熟组成旭光画会,倡导新美术运动。很早就出版绘画教材收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万有文库》,30年代起就在上海美专任教。1952年起历任华东艺专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美术系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华东艺专学生范明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因为理论师资力量的强大,范明三最终还是走向了艺术史论、民族民间美术、民俗学的研究。</p><p class="ql-block">1957年,范明三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为研究民族文化,自愿申请到贵州民院工作,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创建于1955年,是一个全新的院系,范明三被委以重任,翌年受学校委派至“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专事民族文化研究,侧重彝、苗、回族,在滇、黔、桂、甘、宁等地考察,并参加“三套民族丛书”的编写工作。此后,每年自费到各个民族地区考察,足迹踏遍祖国各省区,从社会学、民俗学、历史于艺术史角度做深入研究。1959调贵州大学艺术系任教(后艺术系独立出来更名为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在贵州工作22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华东艺专学生范明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1979年,范明三到苏州丝绸工学院艺术系任教,聘为副教授。除日常教学以为,致力于民族艺术及丝绸史的研究,发表各种论文50余篇,并常有画作参加各种画展。1993年调上海博物馆,曾任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负责人(1996年,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常设陈列展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明三著有《东方的原始崇拜》、《中国的民间信仰》、《苗族服饰研究》、《历代中国民间美术精品100类赏析》等专著。1989年到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首讲《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并应邀到吉林、河南、江西、贵州、山东、江苏各地院校举办讲座,与国外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同行有较多的学术交流与友谊。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文化部合颁“中国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受聘苏州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退休后一直担任上海博物馆研究顾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华东艺专学生范明三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展示的这批素描和水彩作品,是范明三先生画于1955年至1966年期间的作品,这是他青年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绩,有他个人的面貌和方向,但个性中也包涵着共性,从中也可以管窥当年育才学校和华东艺术专科两所学校,尤其是后者对他的影响。因为作品的创作时间有一部分是在校期间,另一部分离他离校的时间依然较近,可以将他这批作品看做是该校的教学成果,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范明三到贵州工作后画的布依族</span></p> <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质朴无华,造型准确,刻画精细,基本功扎实。在他画面中凝固了那一个时代的光和影。</p> <p class="ql-block">绘画的写生作品在没有照相机或者缺少照相机的时代,绘画具有纪实的功能。画家也是具有虔诚之心去锤炼手头的功夫去追求再现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范明三先生主动要求到贵州工作,从他所绘制的大量的少数民族人物作品可以看出,他对民族题材的迷恋,农人纯朴的深情,丰富的皮肤颜色,孩童的稚气,设计独特的民族服饰都是他关注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他用笔轻松,造型准确,如果专注于绘画的事业,应该是大有所成,但他的重心缺专项了研究,在研究的领域中填补了不少空白的地带。这是一位学者的使命,是知识分子的担当。我想是他的人生抉择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位人生更有意义的人,而不仅仅只是一位画家。</p> <p class="ql-block">有些作品有落款有些没有,但来自同一批,手法一致,应该是出自范明三先生不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范明三著作</span></p> <p class="ql-block">如果先生健在,今年应该是86岁,不知道先生是否安好。对于认识范明三教授并与他打过交道的人,无不感佩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人下了深刻印象。他独到、宽广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如果您认识他或者读过他的书,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