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聊读书心得 共话专业写作——记2023年张颖慧名师工作室读书心得、论文分享交流会

张颖慧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春光已至,万物萌发。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曾说:“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翼。”为了提升教师专业阅读及写作能力,2023年3月7日上午,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张颖慧老师组织工作室成员对假期阅读书目和作业设计相关论文进行分享。</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玉泉区巧尔齐召小学的语文教导主任尤佳庆老师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作业设计”其他课题组以及市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老师们也参加了此次活动。</p> 静思吐纳话读书,专业研读淀智慧 <p class="ql-block">  第一位进行读书分享的是来自新城区北垣小学的白洋老师。白老师将假期所读的《给语文老师的新建议》进行了分享。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丰润语言,丰盈精神,丰满想象,丰富情感”娓娓道来。白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对词语进行揣摩,带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由玉泉区五里营小学的郑丹老师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的读书分享。郑老师以“树文体意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为题,引用宋代倪思则先生的话:“文章以文体为先,精工次之。”来说明文体教学的重要性,并且细致地将文体教学和新课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梳理了新课标在每个学段中对文体教学的具体要求,让在座的老师们更为准确地理解了文体教学与新课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曾说:“读书为己多,抚事知不足。”来自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的左靖茹老师和杨宇主任本着对作业探索的热望,选择了《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来进行读书分享。</p><p class="ql-block"> 左老师以“重构作业,让教育真正地发生”为题展开分享。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她学习书中理论之后,积极应用、投身实践。她以自身教学为例,具体说明了如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化作业,引发了老师们对作业设计的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则立足整体,为老师们系统搭建了本书的框架。她以“重构作业,让作业走向育人”为题,着重强调了课程视域作业观下的四大基本理念,即设计作业时要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作业与教学协同;要系统设计作业;注重反思和改进。杨老师的发言帮助老师们明确了作业设计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学习贵在思考。听了四位老师的分享,刘若昭老师和杨明会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刘老师直言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左婧茹老师让学生围绕“传统习俗”这一主题,来设计写春联、编花篮等活动,然后让学生交流其制作过程。真正做到了学语文,用语文。杨老师则说,令她感触最深的就是白洋老师提出的语文课要善于创造“冲突”。尤其是把课文改编为剧本,可以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冲突点”,为接下来她在学校进行的大阅读课程带来很多启发。</p> <p class="ql-block">  读书分享结束后,张颖慧老师对分享读书心得的老师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同时,张老师还建议在座的老师们要静下来阅读,只有钻进去,深入思考,才有价值。</p> 梳理表达话作业,专业写作重实践 <p class="ql-block">  如果阅读是学习、吸纳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种思考,一种加工。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学科作业的质量,前期张颖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由设计到论文,在实践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考。活动的第二部分就是进行作业设计类论文交流。</p> <p class="ql-block">  第一位进行论文交流的老师是来自赛罕区南门外小学万达分校的黄成成老师。她以“‘新作业观’下的作业设计”为题,结合自己前期的作业设计——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分作业的情趣观、尝试观、生活观、无标准答案观四个方面,来说明她对新型作业观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研精覃思,不悔不倦。随后为我们进行论文交流的是来自玉泉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杨婧媛老师。她以“团队精研,构思跨学科作业设计”为题,总结了设计跨学科作业的四大策略,即“聚焦单元大概念,导航作业设计;高效任务群驱动,分层精简作业设计;多学科巧妙融合,创新语文作业设计;基于学习目标,设计多元化作业评价。”</p> <p class="ql-block">  听了两位老师撰写论文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才华横溢、诙谐睿智的主持人尤老师大胆提议,用随机点名的方式请现场的专家老师为老师们的专业写作进行指导。尤老师的不按套路出牌,引得现场的老师们发出阵阵笑声。此处,也成为本次分享交流活动的一处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第一位被“点名”的专家老师是来自武川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李菊萍主任。李主任讲述自己之前论文获得国家级荣誉的“秘诀”,即写作的三个“10天”。第一个“10天”为查阅资料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广泛阅读、查阅资料,为后期写论文积累了大量素材;第二个“10天”为论文撰写阶段,李主任耐心地简述自己是如何化整为零,将论文分解,每天写500~600字,如此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篇论文也就酝酿出来了;最后“10天”为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阶段。三个阶段循序渐进,让在座的老师们看到了一篇好论文的出炉果然需要“文火慢炖”。</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位被“点名”的专家是来自新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陈慧老师。陈慧老师认为自己论文的写作历程共有两次质变,一是初登讲台,二是读研究生时,两次质变的前提都是大量的阅读为积淀。尤其是在读研时,习得了许多研究方法,用陈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用科学的态度研究较为‘主观’的语文学科。”陈老师还提示老师们,平时要用研究的态度教语文,比如在判作业时,可以积累第一手数据,勤于思考,常做笔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写作能力,自然而然的在专业上就会获得成长。</p> <p class="ql-block">  随后,张颖慧老师中肯地为教师的专业阅读与写作提出了宝贵建议:一、教师应以任务为驱动,潜心研究。要学会在“孤灯”下钻研,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步履坚实地向前迈进。二、撰写论文,要有“豆腐块”精神。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积累厚重、真实的素材。三、要定准目标,时不时看一看前方的目标,回头望一望走过的路,再向前继续奔跑,要永远走在实践的路上!四、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我们老师就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而能够架起这座桥梁的就是思考,只有真思考、真学习,才能取得真进步!</p><p class="ql-block"> 最后,张老师还把老师们的专业发展形象地比作春天的种子。她希望每一位老师能够耐心地为自己的种子浇水、施肥。终有一天,它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  工作室的老师们现场参加活动并认真做了记录。</p> <p class="ql-block">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在这个孕育生机的季节里,只要我们青城小语人与书携手,用笔攀登,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p> <p class="ql-block">文字:张颖慧名师工作室 刘若昭 郑辑姝</p><p class="ql-block">图片:张颖慧名师工作室 霍悦然</p><p class="ql-block">编辑:刘若昭</p><p class="ql-block">初审:张颖慧名师工作室 杜娟</p><p class="ql-block">终审:呼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张颖慧</p>

老师

作业

颖慧

语文

设计

论文

分享

工作室

写作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