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人的柳树

孙子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武山人的柳树</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小时候能记起的大树就是柳树了。渭河岸旁,磨渠两边,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柳树。而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刻地,就是皓月当空时,在四寺湾泉边的柳树林站岗放哨做游戏的事儿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说来也是,武山无论是河畔还是高山,只要有村庄就有柳树。尽然有些村名、地名也与柳树有关,什么大柳树村、柳树湾、柳柳屲等等。而作为居家必备的案板、菜橔子当然是柳木为上了。据说当年闹饥荒的时候,柳树皮、柳树叶曾扮演过救命的角色。其实,我最敬佩的还是它顽强的生命力——水源充沛的水塘边、干旱少雨的山埂上,河滩上的沙石坡、二三千米的悬崖处都能看到它的踪迹,特别是主干都朽空了的古树,还能顶天立地!难怪有那么多的文人骚客浓墨重彩地歌咏它。</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当春天来临时,它的叶子和着春风荡漾,成了春天的使者,是当地落叶乔木最早展示生机的树种,便有了</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唐·贺知章)</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r></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span></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从毛茸茸的叶芽,到鹅黄的柳条,到“万条垂下绿丝绦”不到一周就跑步进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炎炎夏日,柳树底下乘凉可不是一般的享受——它还能从树上往下滴露珠呢,特别当风吹过时可比空调舒服多了。晚秋时,别的树叶都枯落完了,柳叶要算是送走残秋的最后一缕黄叶了。在冬天的寒风中能听到沙沙的落叶声,那就是大柳树在寒风中吟唱,这时的柳叶其实就是牛羊冬天的美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宁远县志·清·乾志》所载“新续八景”就有新堤晴柳:明、清、民国时,城南红峪沟,曾有三次特大洪水冲淹县城及东、南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之重大损失。《乾志》“重修红峪河堤”中载:“红峪河恒为民患,遇暴雨,横波长注,势若建瓴,居民往往有其鱼之恐”。“红峪河翕张其舌,若呑噬之状,盖一邑之命悬于堤久矣”。乾隆14年,知县介玉涛倡导修堤,26年知县胡奠域续修,疏通河道,加高堤身,堤长300余丈,沿堤密植杨柳,“水患既捍,景色亦佳”。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青青堤畔柳,袅袅丽晴烟,树色浓兼淡,波光断复连”的景色,当时的“新堤晴柳”多么含有诗情画意。</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由此可见,柳树在武山人心中的位置。</span></div> 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属落叶大乔木,别名杨柳。也是我国被记述的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史前甲骨文已出现“柳”字。柳树在北方常用来营造头木林,民众采用头木作业法周而复始地获取薪材或编织材料,是我国古人最早认识并大量栽植的树种之一。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应用伐用柳枝的方法,不截除树干,只伐取枝条,树干仍可以像正常树木那样生长。并将头木作业伐取的柳树枝干修整后,剥皮,埋入土中,再灌上水,几个月后待枝干周围的泥土发黑时,挖出枝干,阴干使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树枝干用作椽子,不翘不裂,不生蛀虫。<br>  中国柳树,有垂柳、旱柳、爆竹柳、白柳、枫杨圆头柳、白皮柳、云南柳、紫柳、腺柳、杞柳、大白柳、大叶柳、细柱柳、棉花柳、朝鲜垂柳等。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或灌木,绿绿叶子,细长柳枝,柔软下垂,性喜湿地;树皮组织厚,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果实为蒴果,成熟后2瓣裂,内藏种子多枚,种子上具有一丛绵毛。柳树耐寒,耐涝,耐旱,喜温暖至高温。世界约520余种,中国有250余种,遍及全国各地。柳树易繁殖,栽培方法简单,生命力强,可美化环境,在生活、环保、医药等方面也有用途,是“四旁”绿化树种。在人文方面,柳树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赠友,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柳树一直为文人们所青睐,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词和文章。<br>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br> 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通直,萌枝能力突出,武山人叫它柳栽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长成一棵新树。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 “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br> 又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一直都为文人骚客青睐。《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垂柳枝条柔韧,随风起舞,也常常引发文人们的兴致。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乡别去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br> “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每年立春之后的寒食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清明节男女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还有一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br> 清代褚人获的《坚瓠广集》上明确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br> 主要用于绿化选用,是河边水道边最佳的理想绿化植物,颇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公园必备的植物!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河柳枝皮的纤维可作纺织及绳索原料;木材色白,韧性大。可作小农具、小器具与烧制木炭用。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通常柳条可以用于编制筐子、 篮子、 藤椅、抬筐、柳条箱及安全帽等等家居用品。<br>  柳树树形优美,放叶、开花早,早春满树嫩绿,是北温带公园中主要树种之一。如垂柳和朝鲜垂柳,有纤细下垂的枝条,如眉的柳叶。多种灌木柳树,耐修剪,可培育成各种形状灌丛或作绿篱。园林景观中的水边绿化以柳树最宜,常用于园林观赏,小区,园林,学校,工厂,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盛开时,树枝展向四方,使庭院青条片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树种。对空气污染及尘埃的抵抗力强,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其于水池或溪流边。<br>  千百年来国人对柳树情有独衷,因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能力和柳树的形象特点,得到广泛的赞美和肯定,并被赋予很深的寓意:从柳树的外貌特征来看:柳树几乎都是倒垂着柳枝,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温柔、含蓄、修养、涵养、谦逊等伟大的品格;从柳树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来看如一幅对联说得好:“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刚毅、坚强、顽强、不屈不挠的、坚韧的伟大精神!大多柳树都是立春前后发芽吐绿,寓意为:人们的事业、前程生机勃勃、生机盎然、春光无限。所以人们只要看到柳树发芽吐绿,就知道春天来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