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老有所为建平台 “一助双普”科技入户惠农民——江都区老科协召开“一助双普”科技入户工作推进会

扬州市老科协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4日扬州市江都区老科协在江都区宜陵镇举办“一助双普”(助力乡村振兴 普及科学知识 普惠农民大众),科技入户工作推进会,江都区政府赵相平副区长、扬州市老科协林群副会长,江都区老科协刘惠鹏会长、老龄协朱永明会长,江都区宜陵镇党委书记石利峰、科协党组书记王春洁、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江都区老科协全体理事、各镇分会会长及农户代表,仙女镇各村农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p> <p class="ql-block"> 2022年,扬州市江都区老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开展“一助双普”科技入户活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江都区老科协共落实83名农业老科技工作者服务指导了138户农户,服务总面积近12万亩,其中,粮食复种面积105648亩,蔬果面积1735亩,花木面积2125亩,水产面积2316亩;家禽饲养32.2万只,家畜饲养6159头。各类农业产业合计增效2337.56万元,其中粮食增效950.8万元,蔬果增效19万元,花木增效168.3万元,水产增效208.96万元,家禽增效909万元,家畜增效81.5万元。</p> <p class="ql-block"> 会议由江都区老科协万军副会长主持,会上,区老科协会长刘惠鹏作了总结动员讲话,他总结回顾了2022年江都区老科协组织“一助双普”科技入户活动取得的工作成效,并就如何做好2023年新一轮“一助双普”科技入户工作讲了三点意见:一、统一思想,为乡村振兴唱和声、敲边鼓、当配角。2022年,江都区老科协队伍建设实现了全区域覆盖,687名老科技工作者都有了自己的组织。如何把农业老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继续为振兴乡村经济再作新贡献,必须要从“三有”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一是党和政府有要求;二是农民群众有需要;三是退休农业科技工作者有愿望。二、明确目标,抓“一助双普”科技入户工作落实。具体工作中做到四抓。一是抓服务队伍扩充的落实。要组织100名以上老科技工作者进入“一助双普”科技入户服务队伍行列;二是抓服务对象扩大的落实。科技入户服务要达200户以上,服务总面积要达156700亩;三是抓服务方法完善的落实。在科技服务上做到简便、快捷、适用同时,采用“点、面、线”三结合的做法。点,就是服务人员深入农户,点对点进行指导服务;面,就是利用“科普讲师团”力量对种养大户进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线,就是设立区老科协“银发专家技术咨询热线”电话;在各镇建专业大户微信群,通过文档、视频与抖音形式进行线上农业科技服务。四是抓活动资金的落实。“一助双普”科技入户是没有报酬的奉献活动,对于老科技工作者在服务活动中产生的交通费、通讯费、授课费等费用问题,区老科协将向区政府、区财政及区科协、农业农村局反映,争取在农发基金和科技发展经费中解决活动资金。三、注重实效,促“一助双普”科技入户工作出成果。一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忘初心、动员老科技工作者继续为农村农业发展出力;二是要坚持在实上下功夫,在实上出成果;三是坚持以增产增效增收为目标,努力在普惠入户农民上出成果。会上,江都区老科协副会长朱理家宣读了区老科协关于表彰“一助双普”科技入户工作先进个人的决定;种养大户代表向江都区老科协赠送了锦旗;老科技工作者代表与种养大户代表签定了科技入户服务协议;扬州市老科协林群副会长,江都区老龄协朱永明会长向与会老科技工作者表示了慰问,并就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开展好“一助双普”科技入户工作提了意见和建议。 </p> <p class="ql-block"> 会议最后,江都区政府赵相平副区长代表江都区政府向多年来为全区“三农”发展做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和敬意。他指出,多年来,江都区老科协坚持“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群众解难”理念,坚持“拾遗补缺,量力而行”务实基调,坚持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工作抓手,为全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和好事。守初心、担使命,有担当、善作为,重实干、求实效,创新性地开展了“一助双普”科技入户活动,在服务农民群众、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区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赢得了基层和老百姓的良好口碑。赵相平副区长还对江都区老科协下一步工作提了四点希望:一是要心系乡村发展,在强化政治责任上再有新担当;二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在助推乡村振兴上再有新作为;三是要加强宣传推广,在普及农科知识上再有新成效;四是要深入帮扶指导,在普惠农民群众上再有新突破。赵相平副区长在会上表示老科协是党委、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区老科协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区老科协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p>

科协

科技

入户

双普

江都

一助

增效

服务

工作者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