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徐霞客镇(马镇),还有一座古桥-安乐塘桥。 古时马镇水多,且在江阴无锡两县之间, 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是典型的泽国水乡,周围河网交织,水域宽广,所以又是个古桥众多的乡间集镇。 安乐塘桥在马镇与文林交界的唐家村的东侧80米处,跨南北走向的湖塘河。安乐塘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25米,孔径为5.5米,桥宽为2.4米。桥拱圈为花岗岩构造,其余均为青石条石砌筑,具有明清桥梁特征。 在崇祯年代以前,湖塘河上只有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建成的一座石桥,且建在湖塘河的北端。湖塘河两岸居民通行很不方便,那时仅通过唐家村的摆渡船到河对岸。唐家村段为湖塘河最狭窄的一段,南北段的河面都很开阔,经过唐家村段的河水水流非常湍急。明朝崇祯年间,唐家村建有舜哲庵,庵主法名常广。常广僧尼看到摆渡船也经常出现险情,于是尼憎常广有了造桥的想法并积极募建,桥造好了,桥名就取了“安乐塘桥”之名。据清道光《江阴县志》记载:“安乐塘桥,跨湖塘河口。崇祯间尼常广募建,乾隆八年(1743)唐舜哲修,同治九年(1870)署县汪坤厚捐廉及拨公款重修。”1954年由当地乡民唐宝铭(全国劳动模范)牵头募捐资金再次修理。 安乐塘桥跨湖塘河,此段的湖塘河弯曲险阻,安乐渡桥正好位于湖塘河直角“弓”形的弓背上,过桥就九十度转弯, 船只来往险象环生 ,故当地村民和船民有民谣:“船过安乐塘桥,不撞船撞船梢,撞了船头还要撞船梢。” 安乐塘桥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桥下的湖塘河依旧是南北水道,桥经过风雨吹蚀已经濒临危险,虽然近期安乐塘桥又一次修缮一新,但早已不再正式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安乐塘古桥的南侧20米处,水利部门在2010年已经建造了一处安乐塘桥排涝站水闸,居民的出行改为闸上通行,也使湖塘河安乐塘桥以北沿岸农田村落免受洪涝灾害。 远处便是安乐塘桥排涝站水闸。 安乐塘桥排涝站水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