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坛》第1456期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敬畏文学 敬畏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刘雪儿(咸阳)</b></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美食美玉美景,人文久远,魅力无限。曾无数次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却从未想过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回到家乡,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老师与礼泉的文朋诗友陪我回家,这是我的荣幸。感谢阎纲老师对我的抬爱!感谢礼泉文友对我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从阎老决定去蓝田的那一刻至本次采风活动圆满结束,我心中溢满感动。</p><p class="ql-block"> 为本次活动能圆满成功,为了照顾阎老身体,杨博哥和雪霞姐多次电话中关切阎老的身体,询问阎老及大家的口味,唯恐招待不周。提前半个月,他们就不辞辛苦,亲自驱车走访每一个景点,计算时间,安排行程,请专业的讲解员。尽量精简线路,合理安排行程。雪霞姐更是做足了功课,一见面精彩的解说让大家对蓝田的地貌特征、地域文化、人文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蓝田众文友,风雨中等候,一路陪同,走访辋川、公王岭、水陆庵、蔡文姬纪念馆,提前打印的诗稿、张挂好的条幅、布置整齐的会场,精心安排的农家乐。作为娘家人,他们以最高礼仪接待我们一行,又以亲人的身份亲切交谈,这是对我这个走出去女儿的最大的支持,也是对阎老和文学的最高礼遇。走访结束,在聚宝楼,雪霞姐对蓝田玉的讲解中,更凸显她的专业知识、文学修养,和语言驾驭能力。她摸着精美的蓝田玉雕介绍玉文化,和玉石加工技术的革新。她说,蓝田玉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五彩斑斓,温润美丽,属于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号称五彩之玉,对应天地五行人体五脏,所以它的保健功效,是别的玉望尘莫及,不可比拟的……她的讲解让大家对于玉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不由自主地反复摩挲、端详,赏鉴。她的讲解录成文字就是一篇上乘的玉文化科普文章,制成视频,就是最好的宣传材料。</p><p class="ql-block"> 阎老不止一次对我说:“雪儿,你一定要转达我对杨博先生和蓝田朋友的谢意!我是去朝圣的,去交流学习的。咱一切从简,不要惊动官方,吃家常饭,说家常话。”多么亲切温暖的话语,这分明是自家老人的嘱咐。临出发,下起了雨,当大家担心阎老身体,想要取消约定时,他说:“哪怕是下刀子也不能失约!”不仅仅是我,采风团所有人都被感动了。从早晨7点出发,到晚上8点多回程,阎老总怕拖了我们的行程,他不让特殊化,不休息,用心参加每个环节。作为学者,阎老话谦逊、严谨、恭敬;作为长者,阎老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是叮嘱,都是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辋川镇的闫家村广场上,已过古稀之年的文化研究学者张效东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王维与辋川的渊源,及王维在辋川的历史文化和创作背景。看着眼前这位老者,为弘扬家乡的文化研究事业,不辞辛劳,顶风冒雨,义务讲解,我心中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在雨中,一位年过古稀,一位耄耋之年的两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因王维相遇在辋川,一位用心宣讲,一位倾耳聆听,还时不时地点头回应,用眼神交流尚不尽兴,语言交流更是风趣:你问 “能听清吗?”我答 “每一句都听得清清楚楚,连每一个标点都能听清。”相互的欣赏与敬意,心灵的契合就在这简短的交流中。两位睿智的老人这一幕成为最感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蓝田的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但蓝田、礼泉两地文友的友情却在诗文中延续,两地书,赤子情,那字里行间都是对文学的敬畏,对阎老的敬畏。阎老那一句:“蓝田人,玉精神!”从此将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座右铭,亦将成为蓝田人最耀眼的新名片。</p><p class="ql-block"> 遇见文学,是一种醉心的美;而您,你们是通向这种醉心美的一条曼妙的路。在文学的感召下,蓝田、礼泉两地的文友你来我往,相互交流学习,将越走越近,将走的更稳更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诗意美景 邂逅书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刘嘉国(西安)</b></p><p class="ql-block"> 苍山远烟,碧云横合,大自然慷慨馈赠,和顺坝子被高黎贡山连绵起伏的翠峰环绕。</p><p class="ql-block"> 山峦叠嶂云峰苔壁绕溪斜,满庭诗境飘红,斜阳冉冉春无极。</p><p class="ql-block"> 极边之地和顺古风古韵,遗留着众多明清精湛的古建筑群,虽经千年风霜雨雪雕琢,风貌依旧。</p><p class="ql-block"> 和顺四面火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涛声阵阵,水影双虹四围稻香。蜿蜒奔流的河水宛如银白色彩练,镶嵌在金色稻浪之间,璀璨闪耀。</p><p class="ql-block"> 坝上一望无垠的油菜花芬芳摇曳,金黄耀眼。农家牧牛自耕自乐,田间群群白鹭飞嬉春泥…</p><p class="ql-block"> 风静听溪流,一泓绕镇碧绿如翠的小河淌水,清澈晶莹舒缓,渐闻水声潺潺。微风轻拂桃花复含宿雨,绿柳随风袅娜轻歌漫舞。</p><p class="ql-block"> 九夏芙蓉百叶莲花,中庭疏影,冷翠光中晕淡霞,一池荷塘月色,湛露浥琼芳。衣亭浣溪暮归月台,来凤夕照月落高墙,山寺传来千年古刹袅袅钟声。</p><p class="ql-block"> 经千年风雨浸沧桑,时空流转,几番沧海桑田。流云吐华月,烟雨卷疏帘。青山耸翠云水烟波 耕云种月桃花源里人家。</p><p class="ql-block"> 一泓碧水环绕,碧水河畔柳如烟、粉墙黛瓦、高墙大院深邃、青石小巷幽深静谧、衣亭浣溪、龙潭、鹭鸶、野鸭、老牛,油菜花、稻花、火山石高墙、四季如春、恬静的世外桃源幽谧、静谧……</p><p class="ql-block"> 优美的诗意邂逅美景,以行草篆隶之书体,书写风景名胜诗句的扇面,笔酣墨香,空灵质朴,令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记忆深处的故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彩贤(西安)</b></p><p class="ql-block"> 老家金滹沱村北俯大雁塔,南仰汉宣帝陵,东临曲江池,西望电视塔。 </p><p class="ql-block"> 幼时的村落名曰金泘沱,泘沱二字均带“雨字头”,从大雁塔向南越过三道岭,下坡后便到了村子,从村东到村西有二里长,住宅青一色背靠黄土崖挖窑洞,前院盖瓦房,院里长着髙大的乔木如椿树、国槐、榆树等,所以是看见冒出崖顶的树木才知树下有村落。</p><p class="ql-block"> 因为地处两岭之间,下雨时雨水顺坡而下,所以村里涝池有四处,一是蓄水,二是供村民洗衣服,在这个地下水很深取水艰难的村子,沉淀后的蓄雨水池便成为村民最佳的洗衣池。</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大型的庙宇两座,小庙三座,村东的大庙有殿堂六处,六零年成为曲江公社的农业中学,培养出大批农业技术员、赤脚医生等。村中的大庙共有殿堂、戏楼等七处,五五年办成金泘沱民办小学,我是这座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其余小庙便成为生产队的仓库。</p><p class="ql-block"> 村民依崖而居,为了保证窑顶不被雨水浸蚀,崖上的地是不让耕种的,这里便成为天然草坪,小孩孑在上面玩耍,羊儿在上面吃草,牧羊儿童调皮得摘吃上面的酸枣,崖下各户的院落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农家小院大部前院盖房,后面是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一条砖砌小道连接,小道一边是厨房,一边是井台,井台上架着轳辘,仅看直径挺大的轳辘上缠绕的绳索的圈数,便可知取水有多难。院中的空地上,种着应季的蔬菜如葱、蒜苗、菠菜、人汉菜[苋菜]等,以便随时摘取。</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院子有一亩大,由于土崖呈L形,所以面南有一孔窑洞,面东有六孔窑洞。院子分为东西两院,两间一边流水的厦房便成为天然分界线。院门南向而开。正院进门有一株不知年份的老槐树。高而大的树冠遮盖了四分之一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靠崖种植椿树、梧桐等高大乔木,院中有老父亲栽种的柿树、核桃树、枣树、桃树等一应果木。在那个物资匮乏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供我们姐弟解馋。</p><p class="ql-block"> 我们称为园子的东院,入秋种油菜,深秋、冬天摘食菜叶、菜杆,来年五月收油菜籽榨油以补充油水,收完菜籽种玉米,八月吃嫩玉米,十月吃新玉米糁,在十余年缺粮吃的年代,能稍许补贴这一大家子的食用。</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水井值得一提,井水是甜水,与我们一墙之隔的邻居,三口井均为咸水,食用味道特难吃,于是我家的水井成为我们这一片被称为“崖头上头”的甘露水,进出大门取水绕道很长,父亲索性把我家与邻家的院墙凿了一个“土门”,以便邻家取水,所以一早一晚上十户人家取水便成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景观在二零一零年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金辉”“中海城”等高楼大厦,我们村回迁安置楼夹杂其间,再没有记忆中的家园,所以只能称为“故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立冬景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文/月下李说(西安)</b></p><p class="ql-block"> 立冬与北斗星有关,当勺把儿转到西北方向,太阳黄经正好二百二十五度,这个时候,冬天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进入初冬的景象中,色彩依然是丰富的,任何的绿,只要落叶,从立冬往后去,色彩就越来越深,由绿变黄变红变紫,最后干枯,卷成一个团儿,坠落下去。一个暂短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倘若,这个时候你正好在山里,就可以看到最美丽的色彩。那是一年四季中最为丰盛的时段。满山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块,让人看着吃惊,惊叹大自然怎么就选择这个时候,推出一场色彩盛宴。然而这场盛宴不会太久,随着立冬到来,风雨寒霜随之而临,也就十天左右的功夫,满山就会枯黄一片。有生命的东西,便冬藏不露了。</p><p class="ql-block"> 想到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一幅冬景画,画面就是一棵冬天的树,眏衬在蓝灰色的雾霭中。那应该是深冬季节,树上没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柯被冰雪包裹,显出半透明的如网状的冬树形态,树冠如花,在冬天里开着朦朦胧胧的冰雪花。望着这样的冬景,人心静的像那无声的、飘在空中的雪花一般,即悠闲又自在,没有一丝儿杂念,完全浸沉在美丽的冬花笼罩的山林中,寂静的醉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这个关于冬天的景象,完全出自人对艺术的想象,是艺术大师对冬天的憧憬,而倾吐出的美丽手笔。</p><p class="ql-block"> 又曾记得,那是另一个冬天的山林,雪覆盖了林子下面所有的土地,枯草儿鼓着包,形成一洼一洼的雪窝,脚踩上去咯吱咯吱的响。带起来的雪花,依旧那么柔软,在微微的寒风中,散去老远。 </p><p class="ql-block"> 四周静静的,林梢上有雪花慢慢地荡了下来,就听到一声脆脆的鸟叫声。看到一只鸟儿,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紧接着,便是树木被敲打的嘣嘣声。应该说,这种声音并不强烈,弱弱的,很清脆,然而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声音却是那么的响亮,那般的诱人。</p><p class="ql-block">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睛,随着它的身影,在这堆满积雪的山林中跑呀跑的。它被惊着了,落在一棵树身上,静静地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头上的暗红色羽毛,翘起一撮,形成了一个扇形的花冠。印在灰白的天空里,就像一幅画,那应该是啄木鸟最为美丽又动人的形态了。它凝固了片刻,陡然就扇起了翅膀,飞往另一片丛林。很快,那里又响起了嘣嘣嘣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幅冬景画面,画中有雪、林子和一只孤独的啄木鸟。冬天的山林,是一个耐的寂寞的山林,雪是寂静的,人也是静静的,唯独那只啄木鸟儿在雪林中飞啊跳的,弄出点声音来,打破这种寂静,让人产生着某种向往,进入到人类特有的艺术景象中去。</p><p class="ql-block"> 我仍站在寂静的山林中,望着山崖上的一片积雪,突然地一团雪花动了起来,是被什么东西顶着起来。我看到,一只黑色的松鼠从那里站起来,很小心地站起来,头上还顶着一团雪花。它站着,动也不动,像一尊玩偶。它在寂静中聆听着更细微的响声,哪怕是一点点,它都会逃之夭夭。可是,它没有听到。</p><p class="ql-block"> 它开始了自己的活动,从山崖上跑了下来,在雪面上跳跃式的跑动着,跑到一棵松树前,转眼间又上到了树顶。树顶上挂着一个松果,它在那里停留了很久,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孤独的静了一会。它翘着尾巴,抻着脖子,两只前爪不住地洗着面孔和那双眼睛,又不时的停下来,静听片刻。这种静和优美的画面,把我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座原始森林的秋天,遍地鲜花和落叶,五颜六色的。那里有蜜蜂、小鸟,小昆虫,还有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它们在落叶丛中钻来钻去,搜集那些散落的橡子果和栗子,嘴里塞得满满的,跑回地下的那个温暖的小窝,一颗一颗地吐出来。那是冬天储藏的食物,也是维持生命的果实。大自然赋予它们活泼可爱的性格,它们便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灵动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立冬意味着这个世界由多彩变幻为单色,就像这片山林,只有雪的纯白和树的漆黑,而单色调却能够带来无限的安静。若待在寂静的、落满冬雪的山林中,就会远离尘嚣,蜕去烦恼,剩下的就是那颗幽静的灵魂。也就像那只啄木鸟,那只小松鼠,悄悄地灵动在山林之中,白雪之上,像一个充满艺术味道的物种,在这个星球上创造着无限而美丽的、人类的艺术景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深山探龙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金沙黄哥(福州)</b></p><p class="ql-block"> 陡峭的山崖,崎岖的小道,时而遍布瓦砾碎石,时而铺满竹叶松针。午后的阳光吝啬地透过树梢洒在小径上显得斑驳陆离,更多的时候是躲到大山的那边,我们唯听得松涛阵阵,竹叶沙沙,偶尔,路边的树丛里惊飞起一只不知名的小鸟。茫茫大山之中,只有我和妻二人在艰难地跋涉,向传说中的古窑遗址进发。</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参观了福建德化古窑时发了几张照片,有朋友就说我了:更古老的龙窑在你老家闽清义由,建于宋元时期,比德化的早了几百年,你怎么不去看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也从此就在心里埋下了这颗种子。</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邀了两位朋友前往一探究竟,义由这个小山村里,万籁俱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透出了一种浓厚的陶瓷文化的气息。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整个村子见不到一个人影,我们也只能失望而归。不安分的我,如今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探秘之旅。</p><p class="ql-block"> 刚将车子停下,就在路口看到一个标识,上面写着“古窑”,不由得心中一阵窃喜。可是沿着路标所指的方向走出好长一段距离,也没见到古窑的踪迹。路上依然是一个人也看不到,山坡上有一人家,想上前询问,却见院门紧闭,未敢贸然而入。硬着头皮继续前行,越走心中越生狐疑,山重水复,路在何方?此时路旁见一养蜂场,数十个蜂箱,一字摆开。心中暗忖,这里总该可以找到人问路了吧。三三两两的蜜蜂在头上盘旋,似乎在辨认我这个擅自闯入者的身份,我冒着随时被蛰的危险,走了进去,高呼:“有人吗?”静待良久,除了耳旁“嗡嗡…”的蜂鸣声,再也无人应答。</p><p class="ql-block"> 从蜂场里退出来,望着前方蜿蜒盘旋的乡间公路,我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了。难道说,我的第二次古窑探秘又要无功而返吗?正在这时,前方传来了摩托车的声音,一位中年汉子骑着一辆两轮摩托车,还拖着几根刚砍下的毛竹,沿着山路开来,我仿佛遇到了一个救星。果不其然,他就是这个养蜂场的主人,待他将车停好之后,我走上前去,先跟他聊了聊蜂蜜的行情,拉了几句家常,他居然与我家领导还是同姓本家。热心的大哥听说我们是要看古窑,很爽快地将我们带到了一条进山的小路口,告诉我顺着它走到底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我看那进山的路,怎么像是用勾机刚刚开出来的,路面上的土层还松着,被农用拖拉机一类的车辆犁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印,而且坡度陡得不要不要的。好吧,为达目的,即使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了。</p><p class="ql-block">路在山中盘旋,忽上忽下,还跨过一条小小的山涧,我问过养蜂大哥,他说很近,可是我们在山里转了有半个多小时,还越来越往山头上去了。妻开始抱怨,说我把她诓到这鬼地方来,哪有窑口建在山头上。我心中也没了底,难道是又走岔了?整个大山中,只有我们两个大活人,我也不能将她留在原地。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我给她拍了下面两张照片,还跟她说了一个段子:“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到了跟前才知道是吃饱了饭没事干的”。妻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我趁机告诉她说:“我到前面探探路,你在后面慢慢来。”说着我加快了步伐,紧走了几步,嚯,我突然看到松林中露出一片屋角,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大声喊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目的达到,妻也转嗔为喜了。</p><p class="ql-block">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排沿山势而建的梯形建筑,那是为了保护遗址后来加盖的。原来的瓷窑早已坍塌,依稀可以分辨出原来的规模轮廓,这就是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寻找到的古窑遗址。遗址前立了一块小小的花岗岩的石碑,我努力查看了一番,上面依稀有一些字迹,但是一个也辨认不出。</p><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遗址前方,望着那历经千年风霜的残陶碎钵,脑海里仿佛浮现中古时期这里的一片繁荣景象,炉火熊熊,人声鼎沸。据考证,这里的近20个山头上有100多个龙窑,按每个龙窑10—20个人计算,总人数可以达到一、二千人。通过各地发现的以及东南海域出水文物的研究可以肯定,当时义窑生产的日用粗瓷除销往全国外,还远销东南亚等地,可谓鼎盛一时。可如今,龙窑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2007年9月,央视播出《走进福州义窑之迷》的纪录片后,有全国各地不少盗挖者闻风而来,把古窑盗挖破坏十分严重。当地政府采取了严格举措保护古窑,才有了今天这般模样。</p><p class="ql-block"> 不觉之间,日影已淡,山风复起,微微汗出的身躯骤感凉意。我收回飘逸的思绪,招呼妻准备下山。平时有点大大咧咧的妻这回表现出少有的细心,她数了我们刚刚下来的其中一道山梁就有360多级台阶。</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访古探幽,也喜欢猎奇揽胜,我也感谢我的身边始终有一位忠实的伴随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