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8年我队办起了食堂,开始吃饭不要钱。</p><p class="ql-block">我们队的食堂开设在吴朝相家,炊事员也是吴朝相。</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吴朝阳四十左右,他平时话不多,但人很聪明灵活,开过米行,家里还经营过轧花、面条加工等。他还会蒸年糕包子、绱鞋,在农田里也是一把好手。</p><p class="ql-block">吃食堂后,大人们再不用收工后慌着自己做饭,再说食堂开始时伙食确实不错,要高于一般人家的生活水平,油水足、可以放开肚子吃,所以大家感觉又新奇又高兴,有老人说:看来共产主义离我们不远了。</p><p class="ql-block">记得半大小子桑玉昆吃饭时,捧着一只大海碗,每次要吃得肚子圆滚才作罢。</p><p class="ql-block">那时因为没自留地了,自己想开伙连蔬菜也难买到,所以大家平时只能在食堂用餐或打饭回家吃。</p><p class="ql-block">记得偶尔也会在家做顿把吃的,大抵是来了亲戚或想改善一下生活。</p><p class="ql-block">一天中午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发现灶台上的两口锅及汤罐不见了,空荡荡的灶台看着象一只瞪着大眼晴的怪物。一问奶奶,原来队里大炼钢铁,锅、汤罐、锅铲被队里收去化铁了。</p><p class="ql-block">我们队炼铁的小高炉设在顾中玉家院子门口,小高炉直径一米左右,高度约两米,由文化程度较高的陆士进及周铁匠总负责。</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镇上两个小队合并,吴朝相家的食堂撤消,我们统一去镇东另一小队的食堂吃饭。这食堂办在供销社东边的几间房子里,比吴家宽敞多了,做饭的人也增加了,吃饭的人数达到了二百左右。</p><p class="ql-block">镇东食堂里有不少长条桌及板凳,大概办夜校留下来的,墙上贴了一些红红绿绿的纸,原来上边足队里人写的打油诗,人们有时边吃边看那些打油诗,论头评足,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在镇里的墙上还出现了几幅漫画,记得镇东食堂门口的是关于大炼钢铁的内容,紧邻吴朝相家的那幅漫画中扛着大旗骑着大马的中国人正在超越骑驴骑牛的英美人,上面还写着"十五年赶超英美″——邓小平。</p><p class="ql-block">59年夏季,一天吃饭时听到吴朝相等几位炊事员与队长商量"双蒸饭″的事。不久,我们吃上了双蒸饭,口感比原先的米饭差,而且不耐饿。</p><p class="ql-block">秋收后不少男劳力去常熟望虞河i工地了,食堂里就餐显得冷清了许多。</p><p class="ql-block">镇东的食堂渐渐伙食变差了,往常供应的米饭、粥开始掺杂了不少红薯、菜叶等,馒头也变黑变小了。</p><p class="ql-block">一天夜里,队长、妇女队长等几个人来到我家"小秋收",把家里以前存的一点米面、花生及南瓜全搜去归食堂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天,我家斜对门的菊芳她爸从望虞河工地回来了,人家说他是得了水肿病回家休息的。</p><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上学中午回家,发现灶台上添了一口新锅,奶奶讲队里食堂解散了,队里分了点粮油让每家重新开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