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翻开辅仁大学建校历史,不难发现,自打民国成立后,兴办大学成了社会的主流意识,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国兴始于普及教育,而大学则必不可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辅仁大学便由幕后筹划走到了前台。早在百年前的1912年民国成立不久,中国天主教徒英敛之先生便计划在北京兴建一所天主教大学。转过年儿的1913年,辅仁大学前身辅仁社于香山静宜园创办,如果辅仁大学历史从这时算起,距今正好一百年。时间来到了1925年,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利用涛贝勒府后花园之地正式开学,初期注册的二十多名学生,均为教会子弟。至192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后,学校教学体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科增多到三个学院十二个学系。1930年一座非常气派的具中西合璧式样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自此辅仁大学便如鲤鱼跳龙门般成了当时的北京继北大、清华、燕大之后的第四所响当当的大学,被人们称为北平四大名校。当年这里曾聚集了朱希祖、马衡、余嘉锡、邓之诚、沈兼士、刘半农、范文澜、罗常培等国内一大批一流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辅仁大学在具有民族气节的老校长陈垣先生领导下,于1937年北平沦陷后,不惧日寇操纵的伪政权威逼利诱,坚决不在学校悬挂日本国旗,成为一所没有诵读日伪奴化教育课本的高校。如今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牌子虽换,初衷不改,书香气息浸满校园,继续着它的使命。作为北京地区近现代一处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辅仁大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闻位于定阜大街上的辅仁大学里藏着座贝勒府后花园,却始终不得见,今番再来碰碰运气,结果仍被拒之门外,三番五次无果而归,就像是个泄了气的皮球,在原地打转转。灰头土脸的我正待要离开,忽见从校门里走出来几位中年人,于是便迎上前去,将我的想法向他们和盘托出。交谈中得知,他们是从东北哈尔滨来北京辅仁大学参观的教师,学校里的后花园景色自然不会错过。幸运的是其中一位女教师把她拍的照片和视频分享给了我,让我间接看到了涛贝勒府后花园原貌。当年的这位贝勒爷身份显赫,他就是光绪帝同父异母之弟,末代皇帝溥仪的七叔,人送称谓“末代皇叔”。大清垮台进入民国后,贝勒爷光环不再,尤其是溥仪被逼出宫后,原清室享受的待遇被取消,断了进饷的载涛不得不另外想辙,为维持正常生活,他便打起了自家府邸后花园的主意,恰在此时辅仁大学正在选校址,一个需钱,一个需地,双方都有各自需求,于是经过协商,载涛便已永久租用的形式,将自己府邸后花园租给了辅仁大学,如此一来既保住了自己想要的尊严,又得到了租金,可谓两全其美,让一时陷入生活窘境的载涛得以喘息。说白了,这种永久租用无异于变卖,只是对外讲,载涛不愿看到家道败落在自己手里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幸运的是,辅仁大学进驻后仍保留了原府后花园建筑,使这所以天主教名义办起的私立大学,成了誉满京城的最美花园大学,这一结果的呈现,给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美清新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既古朴典雅又不失庄重大气的新校楼建起后,一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为当时暮气沉沉的北京,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直到今天,人们从它身旁走过,都会多瞅上它几眼,尽管辅仁大学之名早已不再。今天我在辅仁大学校门口,看到一些过路于它的人们举起手机对着它拍照,或许是校楼太吸人眼球之故,或许是出于好奇,有一过路人竟向我问道:能进去看看吗?我回复说:这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我却不知当年的涛贝勒府原貌如何,不过从它硕大的后花园上看,原带戏楼和具中东西三路的府邸配得上他的身份,绝够阔绰,只是时过境迁,历史没有再给这位已逝的贝勒爷重新复原的机会,留下的过往成了翻篇的黄历,好在有遗剩近千平方米古建,包括府邸后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歇山式角楼的设计理念,使整座建筑处处遍吹中国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似望月天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居高临下称王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是辅仁大学的守护神,为学校站岗放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昔日涛贝勒府后花园里的围廊,凉亭和爬上廊亭等古建至今仍保存完好。如果这里不是大学,而是仍作为涛贝勒府的一部分,不排除会像恭王府那样对外开放。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被单位占用,成为了一处办公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涛贝勒府因其主人载涛是清末摄政王载丰之弟,因此被一直“关照”。随着大清不再,原皇室各个成员如困作鸟兽散,各奔东西,谁都顾不了谁了。吃皇粮的优待瞬间化为乌有,对于这样的一个不可抗力之结果,载涛也只能默默承受。好在他像其它诸王爷一样有自己的豪华府邸,可以变现成为可用的资产,那些新军阀和政府官员早就觊觎上了他们的府邸,不惜撒钱购买,而像涛贝勒府能被学校无限期租用,实为有幸。幸于保护得很好,没有对载涛的后花园实施大规模拆改建,让今人能够从中窥视到原府雏形,使之重现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可是涛贝勒府里的原石。(注群友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待到春暖花开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绿意葱葱覆假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视频里的辅仁大学后花园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国时期的辅仁大学教学楼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这六张照片为我一同群兄弟提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