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景怀古,满眼风光北固山

张敏

<p class="ql-block">镇江的旅游胜地,一直以来以“京口三山”闻名。其中文人墨客青睐的怀古抒情之地,首选北固山。我最早知道北固山,是看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以后又背了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等词句,对北固山的人文历史充满了好奇。</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去过北固山,是冲着怀古去的。2022年秋重游北固山,除了重温怀古之情外,更是多了一些在深秋季节欣赏“满眼风光”美景的心情。好在深秋季节正是色叶树变色的最好看时候,各种颜色的树叶层层叠叠把北固山装饰得分外妖娆。</p> <p class="ql-block">镇江最早记载是周。春秋属越国,战国时前越后楚,更名<b>谷阳</b>。秦、汉之际始称<b>丹徒</b>,六朝时期称<b>京口</b>,隋唐时称<b>润州</b>,北宋时称润州为<b>镇江</b>府,镇江之名即沿用至今。北固山是有着悠久人文历史的名山,山势险固,江水浩渺,江山互拥,风景壮美,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诸多精彩纷呈的诗文作品。</p><p class="ql-block"><b>2012年北固山和金山、焦山组成的“京口三山”被命名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因三面临江,凌空而立,形势险固,三国时即有“北固山”之名,为东吴开国者孙策的主账地,都督周瑜建水军处。</p><p class="ql-block">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537年)曾登临山顶,北览长江,敕令改名为“北顾山”。</p><p class="ql-block">直到唐李白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六<b>“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b>咏传后,又改回“北固”之名延续至今。(诗的大概意思是:丹阳的北固山自古就是吴地的关隘,江边的楼台就像画出的图画般隐映于云水之间。如今胡虏的战火已从西北山区燃及沧海,永王李麟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位于金山、焦山中间,自古为军事要塞,驻军屯储设防,素有<b>“金焦两山小,北固一江分” </b>之说(出自宋代佛门法师释法平《登北固楼》一诗)。</p> <p class="ql-block">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镇江,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间山埂凿断。清朝时镇江筑建外城墙,把中、后峰全部围入城内。</p><p class="ql-block">如今景区西门两旁墙上刻有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书写的<b>“控楚负吴”</b>、<b>“襟山带江”</b>大字,出自南宋干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重建北固亭记》:“兹地控楚负吴,襟山带湖,登高北望,使人有焚龙庭、空漠北之志。”</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北峰(后峰)是主峰,高53米,长100余米,突出于江滨,为主景区,也是风景最佳处。与政治、军事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衙署、名胜古迹遗迹等都设在北峰。中锋和南峰则为帝王官宦、文人雅士的游览之处,也是历朝官署的后花园。现北峰和中峰辟为北固山公园,南峰作为烈士陵园、国画馆等改为他用。</p> <p class="ql-block">景区外的主要景点为北固山牌坊、凤凰池、试剑石等。其中北固山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坊额上<b>“北固山”</b>三个字是出自毛泽东手笔。关于这个牌坊的建造时间和介绍等资料没有看到,估计这三个字是出自毛泽东手书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p> <p class="ql-block">走过牌坊,是<b>凤凰池</b>。据《镇江府志》记载:<b>明太祖朱元璋“尝临此地,召见耄儒丁煕拱等,有‘守法、守业、守诚’之谕。”</b>清人有诗云:<b>“清池但使灵源在,犹待丹山彩凤来。小构茅亭池上住,山窗日向镜中开。”</b></p><p class="ql-block">该池原通甘露港后入长江,春夏潮水满池可泊舟。随着时间变迁,潮位渐退,泥沙沉积,甘露港逐步成为陆地。该池在“文革”期间被填平,直到八十年代中在原地开掘还池,并建起园林。</p> <p class="ql-block">在凤凰池内,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名为<b>“试剑石”</b>,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 1.5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刻有石上“试剑石”三字。</p> <p class="ql-block">据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孙刘联姻后,孙刘二人同游凤凰池,刘备见庭下有一块石,即拔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若刘备能够回荆州,成王霸之业,挥剑石成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不开。”手起剑落,火光迸溅,砍石为两段。事为孙权发现,刘备以“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遮过。孙权亦执剑曰:“吾亦问天买卦,若破得曹贼,亦断此石。”却暗祝告曰:“如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石亦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p><p class="ql-block">清人《甘露寺观试剑石》诗云:<b>“一剑山河裂,天惊石自开。至今腾虎气,不见卧龙才。”</b></p> <p class="ql-block">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风化剥蚀的自然现象,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三国演义的描写只是利用这块石头增加了故事性。 “文革”中凤凰池被填平后,此石处土中。1989年挖掘复通凤凰池,恢复旧观。</p><p class="ql-block">石块旁,两位手持佩剑的雕像,分别是孙、刘二人。</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沿着游览道路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像古代兵器“戈”形状的路灯,每个路灯杆上都挂有一首古人咏北固山的诗词,把深秋色彩斑斓的景区装点得更具“怀古”、“赏景”意境。</p> <p class="ql-block">就像乾隆皇帝《北固山》诗写的那样:<b>“北固当年战守冲,峣峰今见有乔松。兰舟来往才经月,翠黛新添几迭浓。”</b>当年的战略要冲,如今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从山脚下往东顺着<b>“东吴古道”</b>上山。古道一边是山坡,山坡上高大的树木估计得有一二百年了,一边是裸露着斑驳砖石的城墙。由于历史上经历多次战乱和变迁,目前古道的建造年限已无法得知,但据考证城墙为明朝守城将士为抗击倭寇所修,距今已有45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的建筑来看,下半部分为石垒,上半部分为砖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是不是后人在前人修建的城墙上加高修固,还是下半部分石垒的城墙就是三国时期的?没有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东吴古道的尽头,有一座<b>“清辉亭”</b>,是北峰和中峰的分界点。亭子四面贯穿,向北是主景区北峰,向南可到中峰,东面是铁塔,西面则是东吴古道。</p> <p class="ql-block">亭后往北,连着的是<b>“贾华伏兵长廊”</b>。据《三国演义》描写,刘备来东吴结亲,孙权欲借此机会除掉刘备,便趁吴国太在甘露寺相亲时,令贾华伏兵三百于长廊下,若国太不喜欢,孙权掷杯为号,将刘备拿下。没想到吴国太一见刘备一副大富大贵的帝王之相,非常喜欢,对乔国老说:“真乃吾婿也。”这时赵云进来悄悄告诉刘备廊下伏有刀斧手。刘备立刻跪在国太面前说:“若要杀我,请快动手吧!”国太不解:“我已招你为婿,何来杀你之意?”刘备说:“长廊下埋伏的刀斧手,不杀我还有谁啊?”国太问明情况后欲杀贾华,刘备出来求情:“若斩大将于亲事不利,刘备也难有立锥之地。”国太大喜:“我婿乃仁慈之辈”,便赦免了贾华。</p> <p class="ql-block">该长廊于1993年复建。原长廊在甘露寺天王殿后面。</p> <p class="ql-block">北峰东南侧,有一座四层铁塔。据景区资料介绍,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铁塔又名<b>“卫公塔”</b>,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时任润州刺史,后为宰相的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原塔为石塔,后屡毁屡建,北宋元丰年间改建成九级铁塔;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因海啸毁去上部七层(有“风吹铁宝塔,水淹京口闸”之句描述了当时的自然灾害),当年重修时改为七级。</p><p class="ql-block">1842年英军入侵镇江,妄图将塔盗运至英国,由于塔身过于庞大,无法启运而逃过一劫。后光绪十二年(1886年)遭雷雨霹雳击落上部五层。1960年又重修该塔。</p> <p class="ql-block">现塔为四层,高约8米。基座及一、二层是宋代所筑,三、四层为重建时将残存的原塔五、六层加上去,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须弥座上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二龙戏珠、飞天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塔身为八角形楼阁式,八面四门,每面都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和飞天造型。</p> <p class="ql-block">乾隆六下江南时在塔前曾留下一首与大臣合作的诗:“<b>长江好似砚池波</b>(乾隆句),<b>提起金焦当墨磨</b>(刘石庵句),<b>铁塔一枝堪作笔</b>(和珅句),<b>青天够写几行多</b>(纪晓岚句)。”</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重修铁塔时,在塔基发现了一个地宫,共出土文物2576件,内有金棺、银椁、佛祖舍利等珍贵文物,其中<b>李德裕</b>亲写的<b>《重瘗禅众寺舍利题记》</b>最为珍贵。全文为:</p><p class="ql-block">“<b>有唐大和三年</b>(829年,唐文宗李昂的年号)<b>己酉岁正月廿四日乙巳,于上元县</b>(今南京江宁)<b>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以其年二月十五日乙丑,重瘗藏</b>(埋藏)<b>于丹徒县甘露寺东塔下。金棺一,银椁一,锦绣襆九重,皆余之施</b>(捐赠)<b>也。余长庆</b>(唐穆宗李恒的年号)<b>壬寅岁,穆宗皇帝擢自宪台</b>(提拔我至御史衙门),<b>廉于泽国</b>(外派我到浙江西道任观察使兼润州刺史),<b>星霜八稔</b>(历经八年),<b>祗事三朝</b>(李德裕先后为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皇帝敬职),<b>永怀旧恩,没齿难报,创甘露宝刹,重瘗舍利,所以资穆皇之冥福也。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兼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李德裕记。</b>”</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是最早记录甘露寺重埋金陵禅众寺出土舍利文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铁塔边上,是两颗有着50多年树龄的龙柏。中间是镇江市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于1989年3月6日结为友好城市所立的“友谊树”碑,不知道是不是这两颗龙柏,因为龙柏的树龄明显高于碑龄20多年。</p> <p class="ql-block">走过长廊,右边为<b>“望月望乡诗碑”</b>,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b>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b>所作。阿倍是日本前首相安倍的祖先,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6年十九岁时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p><p class="ql-block">阿倍在长安进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玄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b>唐王朝秘书监</b>(国家图书馆馆长)、<b>卫尉卿</b>(外交部礼宾司司长)、<b>镇南都护</b>等职。</p> <p class="ql-block">753年阿倍受命为唐使,与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临行前,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王维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作<b>《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b>,表达了诗人与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b>“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b>(辽阔的大海不能到达它的尽头,大海以东的地方怎么知道是什么!中华九州哪里最远?相隔万里的日本好像就在天空。面对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你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你国家的主人住在孤岛里。我们分别之后将各处异域,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p> <p class="ql-block">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北固山脚下,夜晚月光皎洁,阿倍看到北固山山峰很像自己的家乡奈良三笠山,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诗<b>《望月望乡》</b>:<b>“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b>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p><p class="ql-block">当时一行分乘四船,没想到船队在琉球附近遇风暴,阿倍船与其他船只失联。当时误传他已遇难,消息传到长安,李白等朋友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其实他的船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170余人,只有阿倍与藤原活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755年阿倍辗转回到长安,朋友们惊喜交集,此后他便留仕不归。唐大历五年(770年),阿倍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八岁,被唐代宗追赠为潞州大都督(从二品)。阿倍仲麻吕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p> <p class="ql-block">此阿倍仲麻吕诗碑是1990年底建成,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p> <p class="ql-block">长廊尽头是北峰建筑群的东大门。廊壁上有南宋孝宗时(1177年前后)润州刺史<b>吴据手书的“天下第一江山”碑刻</b>。</p> <p class="ql-block">相传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朝梁武帝登北固山时,登临峰巅观江山形胜,赞叹“京口实乃壮观!”并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作为北固楼的门额。因历经战乱,原楼被毁,匾额已无从寻找。</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吴据到此揽胜,听闻梁武帝御笔匾额被毁并遗失,深感惋惜,便重书此六个大字,并另刻碑移至东大门迎壁。奈何在以后的战火中此碑再次被毁。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吴据之书勒石嵌壁,题款“延陵吴据书”。“文革”中,“一江山”三字被破坏,后据古拓片修复。</p> <p class="ql-block">石刻的西北,有一座石柱方亭,就是<b>“祭江亭”</b>。此亭六朝时称<b>“北固亭”</b>。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故晋朝时又称<b>“凌云亭”</b>,明朝重建时称<b>“浴日亭”</b>,清康熙时称<b>“摩云亭”</b>等。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尚香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孙尚香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b>“祭江亭”</b>。</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祭江亭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歇山顶方亭。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人将原柱换为石柱,并在石柱上刻槛联两副:<b>“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b>;<b>“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b>。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这里是北固山的最高处,58.8米,也是北固诸峰赏景最佳处。亭下石壁悬江,放目四周江涛澎湃,舟楫如梭,水色山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进入东大门,有三座圆拱券门。</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券门两旁的楹联,上联是<b>“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b>,点明了北固山的雄伟地势;下联是<b>“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b>,说明北固山上的建筑皆出自孙吴时期。此联由清末镇江书法家苏涧宽用篆书所写。门匾上的题额为<b>“南徐净域”</b>,由清光绪年间书法家范承衔所题。“南徐”即是镇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侨郡,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南朝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券门题额为<b>“江左形胜”</b>,出自宋代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词句“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p><p class="ql-block">背面的题额为<b>“东吴遗迹”</b>。</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券门题额为<b>“金焦在望”</b>,出自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b>“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b>在过去没有高楼大厦的情况下,站在这里就可以望见金山和焦山。</p> <p class="ql-block">背面的题额为<b>“六朝风月”</b>,出自乾隆皇帝<b>“留得六朝风月在,鸥波依旧照人心”</b>诗句。</p> <p class="ql-block">进第一道券门即为<b>甘露寺</b>。据景区官网、景点资料及网上资料介绍,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相传是孙权为其母吴国太烧香拜佛所建。</p><p class="ql-block">但是史料记载却有不同的观点。据北宋《嘉定镇江志》、《三山志》、北宋米芾《甘露寺悼古诗》、南宋张拭《记甘露李文饶(即李德裕)事》、明王直《甘露寺兴造记》等文献,关于甘露寺的始建时间和地点均有不同的说法,但都晚于东吴年代。</p> <p class="ql-block">清代袁鉴在《重修甘露寺记》中列举了三种说法:一是<b>“旧传吴主孙皓甘露间建”</b>;二是<b>“或云寺即卫公(李德裕)建,适甘露降,因名”</b>;三是<b>“寺实建自梁武时”</b>。他认为<b>山上建筑最早在梁武帝时,而甘露寺由唐李德裕所建比较靠谱</b>,因为“卫公三镇浙西,皆穆宗太和年间事,前此诗人多称北固楼,未有称甘露者,则甘露之名始于卫公不疑也。”(李德裕三次任浙西道观察使兼润州刺史,均在唐文宗太和年间。在此之前诗人提到的多为北固楼,从未提到过甘露寺。因此甘露寺之名称自李德裕起是没有疑议的。)</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家言”,但我认为,因该小说已深入人心,因此沿用小说的描述,便更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没有必要去矫正。</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古甘露寺原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数次巡幸,并在此建有行宫(据记载,喜欢刷存在感的乾隆6次南巡中曾有18次往返于镇江,所作诗有115题143首)。</p><p class="ql-block">清朝后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年间筹款修建,但日军侵占时又将大部分建筑摧毁。上世纪八十年代甘露寺获得重新修缮,但现在庙宇规模很小,好像已经不是佛教场所,也没有看到和尚僧众,佛教文化已被淡化。我好像记得以前来时,看到过“刘备相亲”等《三国演义》中故事场景的蜡像,这次来没有找到。</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的西面便是北固山最有名的<b>“北固楼”</b>。该楼始建于东晋,公元339年东晋将领蔡谟镇守京口,在此建楼作为军用建筑。但之所以有名,是因为200多年后,南朝梁武帝萧衍御驾幸临,有《登北顾楼》诗叙写了此游情况,赞美北固形胜,并亲笔题字《天下第一江山》。他的儿子萧纲也作了《奉和登北顾楼》诗。</p><p class="ql-block">在初唐、盛唐时,北固楼崩坏,因此那时的诗人没有留下任何咏写作品。直到中晚唐时,润州刺史李德裕重修北固楼,才又出现在诗人的笔下。</p> <p class="ql-block">2010年,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制重新复建北固楼,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高19.9米,共三层。该楼为仿宋代十字脊阁楼式建筑,屋顶用琉璃瓦,底层带副阶,空廊与周围环境融会贯通。梁、柱、檩均以楠木、柚木等名贵木材制作;各类斗拱严格按照宋代规格,全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琉璃瓦、鸱吻、脊兽等,专门定制烧造。该楼为目前仿宋楼阁中的上乘精品。</p> <p class="ql-block">朝南大门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书写的篆体门额<b>“东南胜概”</b>。</p> <p class="ql-block">一楼亭内左侧是镇江市人民政府2013年1月1日所立的<b>《复建北固楼记》</b>。</p> <p class="ql-block">一楼厅内正中摆放由南宋时画家、京口人赵黻的<b>《江山万里图》</b>局部。右边的墙上,挂着两幅毛泽东主席手书的辛弃疾两首词:<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b>和<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酷爱古诗词,但在历代词人中,毛泽东圈画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据记载,辛弃疾的词有629首,其中毛泽东点评、圈阅过的就有98首之多。根据景点介绍,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主席由南京飞往上海,飞越镇江上空时触景生情,书写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后,又向随行工作人员仔细作解释,说其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言语。另外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时间和出处没有查阅到。</p> <p class="ql-block"><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b>:</p><p class="ql-block"><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b></p><p class="ql-block">大概意思为:在北固楼上,满眼看到的只是美好的风光,但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只有连绵不断,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滚滚而去。当年孙权刚满二十岁,便统领着万千将士。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从未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i>(典故出处:《三国志·吴主传》:公(曹操)见(东吴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刘琮)若豚犬耳!”)</i></p> <p class="ql-block"><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p><p class="ql-block"><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b></p><p class="ql-block">大概意思为:历经千古的江山,却无法再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尚在,台上演出的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野草树木的普通小巷,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但据说那是七百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当年,他定都健康(南京)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统一南方,大破北魏强敌,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却在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兴兵北伐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想如同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样,击败匈奴,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因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结果落得大败而归,仓皇逃命。我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渡,至南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1205年)调任镇江知府后重上北固亭,四十三年过去了,北望中原,还记得当年扬州烽火连天的情景。当年北魏皇帝拓跋焘,打败南朝军队后,在长江北岸建立行宫佛(bì)狸祠。如今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仍把他当作神来供奉,佛狸祠堂香火鼎盛。现在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金国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真是不堪回首。自己虽然已66岁了,但仍有廉颇报国杀敌之心,无奈朝廷弃而不用,自己报国无门。</p><p class="ql-block">这首词虽然用典丰富,读之有些困难,但通过用典表达了豪壮悲凉的爱国主义的思想。<b>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b></p> <p class="ql-block">二楼主要陈设介绍北固山及北固楼历史,以及描绘北固山风光的名家书画。</p> <p class="ql-block">三层是北朓长江、南瞰镇江的很好观景点。从南北开门可以走到外廊,东西可以隔窗相望,四处皆景,正应了<b>“满眼风光北固楼”</b>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外廊的门两侧有对联:<b>“听扬子江涛,指金焦胜境,登临北固话三山;对广陵烟树,望淮海平原,向往京华瞻万里”</b>。</p> <p class="ql-block">三楼中间主屏是临摹北宋王希孟<b>《千里江山图》</b>的局部。这一局部是否就是当年北固楼上看到的长江胜景呢?留下无尽遐想。正如北宋诗人李公异《北固楼》诗中所写:<b>“北固横江尽,东南第一州。六朝都在望,回首倦登楼。”</b></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下的平台,也是北峰最漂亮的地方,正值秋高气爽、万类霜天的季节,黄色的银杏,红色的枫叶,还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叶树,构成了一副“满眼风光”的绚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下有块形状和大小与真羊相仿的石头,叫<b>“狠石”</b>。据说当年北固山上有一种凶猛动物,外形似羊但无角,叫声似犬,由于连年战争已经绝迹。据景点资料介绍,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宋朝时因战火该石不见。现在的狠石是清光绪16年(1890年)从镇江市碌碡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后峰西北边上,便是<b>  “多景楼”</b>,因北宋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而著称。相传吴国太曾在此相看刘备,孙尚香出嫁前在此梳妆,故又名“相婿楼”和“梳妆楼”。其实,这些传说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中<b>“多景悬窗精”</b>的诗句。多景楼屡次被毁,后又屡毁屡建,明、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都曾进行重建。</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多景楼是2011年复建的,按宋代《营造法式》规制营造,楼高14米,采用“明二暗三”的仿宋式格式,结构精美,回廊四通,全部采用柚木作大木,楠木作小木,构件制作精良。可惜我们这次去时多景楼可能正在整修,没有开放,米芾题书的“天下江山第一楼”楼额也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i>(在“百度百科”及网上有的文章中,说“多景楼又名北固楼”,其实这是两幢不同的楼,之间也无渊源关系。)</i></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前有一<b>《甘露流芳》照壁</b>,是由民国书法家欧阳清立所写。</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前是<b>“宏开鹫岭”照壁</b>,意指甘露寺的宏伟壮丽。这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后裔、明末书法家米万钟为重修甘露寺所写,题款为“出寰上人重修甘露寺,书此赠之”。</p> <p class="ql-block">甘露流芳照壁右边有两个垂直排列的圆门。其中右侧的圆门嵌有篆体<b>“古走马涧”</b>门额,为清光绪年间长白穆克登布书。但所题的景点在后峰的西北侧的峭壁上,好像不在该处。</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圆门嵌有隶书<b>“千古江山”</b>门额。</p> <p class="ql-block">照壁边上侧壁有<b>《乾隆辛未年春二月游甘露寺叠苏东坡韵》</b>御笔诗碑。</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平台上,是<b>“数帆亭”</b>,亭柱上对联为:<b>“千里江潮,不及弦歌声浩荡;满院花木,郁为梁栋气葱茏”</b>,说是古时可坐在亭中观望江中过往的船只和帆影。但是很奇怪的是,该亭子在多景楼下面的平台上,只能看到南面山下的景色,往北只能看到“甘露流芳”照壁,完全看不到长江,因为视线全部被多景楼及其他建筑挡住了。该亭子是不是重建时从靠近江边的山上迁移过来?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回到清晖亭往南,是中峰景区。连接北峰、中峰和南峰的一条山脊,叫做<b>“龙埂”</b>,又叫<b>“甘露岭”</b>。现在的龙埂两边是坡,中间为路,体会不到其险。但在古代,北固山三面环水,龙埂下是一片茫茫江水,号称“天下三险”之一。当年孙权从政权中心南峰的“铁瓮城”到北峰的军事要塞,都要从这条龙埂经过。以后南朝的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明太祖朱元璋、清高祖乾隆等许多皇帝都从这条龙埂上走过,这条道也就成了真正的“龙之埂”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龙埂走到一座纪念塔,碑上写有<b>“中山纪念林”</b>。1930年3月12日,江苏省造林运动委员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周年,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镇江举行盛大的造林运动大会,会后各界人士三千多人赴北固山植树造林并建此塔。原塔后毁于战火。198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重建此塔。</p> <p class="ql-block">塔座四周刻有铭文:</p><p class="ql-block"><b>“总理遗训: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b></p><p class="ql-block"><b>“总理遗训: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又来了森林便可以免去水祸”;</b></p><p class="ql-block"><b>“总理遗训: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b></p><p class="ql-block"><b>“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江苏省会造林运动委员会建”。</b></p> <p class="ql-block">纪念塔前面不远是<b>鲁肃墓</b>。墓前碑亭上匾额为<b>“思度弘远”</b>,意为思考问题的境界很深很远,出自《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为人方严……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由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于文清所书。两旁楹联为<b>“友亮亲瑜千秋佳话;拒操联备一代奇才”</b>,石碑上正面刻有鲁肃浮雕像,北面刻有鲁肃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鲁肃是东汉末年东吴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与周瑜结为金兰之交,并竭力辅佐孙权,推动孙刘联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稳定呕心沥血,周瑜临终前举荐他为横江将军。他最终因积劳成疾,46岁去世。</p> <p class="ql-block">碑亭后的墓道两旁有石像生。墓塚前立有<b>“吴横江将军鲁肃之墓”</b>。孙权为表对他思念之情,多处修建鲁肃墓,现存三处,一处是湖南省岳阳市墓址;一处是江苏省镇江市墓址;一处是湖北省武汉市墓址。不过历史专家更多的倾向于鲁肃墓在镇江的说法。如今该鲁肃墓是1993年8月从镇江东郊大学山上(原镇江一中,现外国语学校校园内)迁至北固山。</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鲁肃墓的是<b>太史慈墓</b>。太史慈为东吴名将,《三国演义》说他身高七尺七寸,英俊潇洒,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孙策拜为中郎将。他勇毅过人却为友仗义,可惜在攻打合肥与曹军大将张辽作战时,身中毒箭而死,年仅41岁。据《三国志·吴志》记载,他临死前大呼<b>“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死乎!”</b></p> <p class="ql-block">太史慈死后,孙权将他厚葬在北固山下。后因北固山中峰塌方墓被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城垣时墓址被发现,次年修墓立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出资重建,并于1982年列为镇江市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墓前为赑屃驮着石碑,碑上正面刻有太史慈浮雕,北面刻着太史慈的生平简介。碑后为半圆形贴山壁墓室,墓前立碑<b>“东莱太史慈之墓”</b>(太史慈为山东东莱人)。</p> <p class="ql-block">鲁肃墓的东面有一座仿汉代建筑风格的汉阙,高近5米,重十余吨,重檐山字顶脊,汉式浮雕斗拱,檐额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正面刻着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背面刻着1998年由政府拨款建造。汉阙的两旁是篆刻,没有看懂。</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大门出去往北是长江边。在北峰西侧有一处峭壁,两面悬崖夹持,中间为一小径,相传这里是孙权、刘备两人赛马争胜的地方。当时孙权和刘备在甘露寺里喝酒,只见江面上小船在风浪中自如穿梭,刘备看到此情景不禁赞叹:南方人善于划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果不其然。孙权认为刘备嘲笑他不会骑马,便吩咐侍从牵过马来,在此小道上驰骋下山,又扬鞭上岭。孙权对刘备说:难道南方人真的不会骑马吗?刘备马上挥衣上马,纵马驰骋。两人立马于山上,扬鞭大笑。此处后来被称为<b>“遛马涧”</b>、<b>“驻马坡”</b>,明崇祯年间朱云煕在此有摩崖石刻<b>“勒马”</b>二字。边上有<b>“钓鲈处”</b>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山崖下靠近长江边上,有一块<b>“文天祥镇江脱险渡口遗址”</b>纪念碑。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受命以南朝丞相的身份到杭州附近的皋亭山与元人谈判,要求元军退兵。但北军统帅伯颜依仗强势,背信弃义,谈判不成,又强扣南宋谈判代表,准备将文天祥押解去元人占领的大都(今北京)。在北上途中经过镇江时,文天祥与亲信随从密谋脱逃,最后找到一位贩卖私盐的同乡,同意让他们搭船逃走。他们买通一位看押的元兵,从小巷穿过荒野来到江边,最后脱险到了真州(今仪征)。后文天祥写下了《脱京口》组诗十五首,回顾了这段惊险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顺着北峰西侧来到长江边。沿山的江边建有栈道,据说长500米,建于2010年左右。在栈道上仰望北固山,几乎垂直的绝崖武圣岩的悬崖石壁,显露出险要山势的真容。山上鬼斧神工的嶙峋崖壁间,镶嵌着色叶树木秋天特有的艳丽色彩,气象万千。山虽不高,但从这个角度看,视觉上却显得巍峨高大,不愧军事要塞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回望长江,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感慨无尽的历史长河,如今已有了新的篇章。正应了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b>之意境,被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赞扬为<b>“以小景传大景之神”</b>之名句。</p> <p class="ql-block"><b>附记:</b></p><p class="ql-block">我最早对多景楼的印象,是从<b>苏轼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b>、<b>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b>和<b>陆游的《水调歌头·多景楼》</b>中所认识的。这次重游北固山后,回来重读了这三首著名的词作,有了新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b>一、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b></p><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润州,与好友孙巨源等相会于北固山多景楼,触景生情即席赋词<b>《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b>:</p><p class="ql-block"><b>“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b></p><p class="ql-block">(大概意思是:我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故友相逢举杯畅饮,回想当年多少往事,只能一笑而过。优美的琵琶细细地捻,轻轻地拢,声声诉衷情,不由得放下诸多感慨,停杯侧耳去欣赏。酒酣脸红,就像春意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阳辉映,江天一色沉醉晚霞中。)</p><p class="ql-block">好友相伴,酒醉酣畅,动听的音乐,更有那多景楼外的一抹斜阳映射在江面,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b>二、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b></p><p class="ql-block">陈亮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脾气火爆,性格刚烈,为了抗金事宜,连续三次上书皇帝请求北伐,结果两次被人诬告入狱。公元1188年,陈亮第一次出狱以后,跑到镇江做了一番军事地理考察,与辛弃疾相见,惺惺相惜,便创作了这首<b>《念奴娇·登多景楼》</b>。1975年毛泽东主席患白内障,双目几近失明。经过眼科手术治疗,只有一只眼睛可以视物,但仍阅读古诗词。有一天,主治医师发现毛主席读到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老泪纵横,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b>“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b></p><p class="ql-block">(大概意思是:在多景楼上环顾四周,可叹我兴兵北伐,统一神州的壮志豪情,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懂呢?这镇江一带如同鬼斧神工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它本是兵家必争之地,却被当今的人当作是天定的南疆北界了。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山脉起伏,正是显现天下争雄的要塞之地。难道六朝兴衰的往事,战火不断,仅仅是为了划江而治?可笑东晋的王、谢等世家贵族们,衣冠南渡后登临多景楼,只是撰写下附庸风雅的空头诗篇,白白挥洒了英雄泪。如今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只想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他们全然不顾中原故土被异族盘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了这样的天险,完全应该长驱直入,而无须瞻前顾后,就像东晋时的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立志收复中原。一旦有利形势已成,就该像谢安一样,坐等儿孙辈,传来破除胡虏的好消息。)<i>小儿破贼典故:《通鉴》记淝水之战,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破,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当时率军作战的是其弟侄谢玄,故称“小儿辈”。 </i></p> <p class="ql-block"><b>三、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b></p><p class="ql-block">孝宗隆兴元年(1163 年)陆游三十九岁 ,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身份,出任镇江府通判,次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多景楼,内心感叹而写下此堪称赞咏多景楼的诗词中的精彩华章<b>《水调歌头·多景楼》</b>。</p><p class="ql-block"><b>“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b></p><p class="ql-block">(大概意思是:江东一带形势险要的地方,第一要数历来作为古战场的镇江。只见山连着山,景色最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忽明忽暗隔江相望,不由得想起孙权、刘备曾在此合兵破曹往事。当年孙刘联军的银戈金甲,横沔千里闪着光芒。军营中,万灶烟腾,集结着勇猛的战士。草上结露珠,风吹黄叶落,正是金秋时光。作为镇江地方官的方滋啊,你谈笑风生的乐观情绪将我的古忧今愁一扫而光,气魄真是通达豪放。当年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曾登临岘山,镇守襄阳十年,却未能在生前完成克敌大业,令无数登临此地的贤士空黯然神伤。希望使君能像羊祜那样为收复失地建万世之奇勋,像羊祜的英名如同浩浩流经襄阳的汉江那样千古流长。)</p> <p class="ql-block">(本游记照片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参考北固山景区官网及《北固山碑文选》等有关书籍、资料介绍,并少量引用网上相关文章,结合自己的心得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