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要义:自觉自醒自调整 ——从陶渊明身上想到的(2125班学生小作文)

尹寒静

<p class="ql-block">1、淡其名利,赢得诗意人生(刘雨心)</p><p class="ql-block"> 高官厚禄与自由洒脱的诗意人生,你会选择哪一个?陶渊明看似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其实,他是在经历了三仕三隐的反复折腾后,学会了转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官场他已然是一只“失群的鸟”,一只“羁鸟”,“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悲。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当“欲有为而不能” 时,他清醒地选择了归隐。他愿“偃卧瘠馁多日”,也不接受檀道济给的“文明”之世的肉;他愿“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愿“富贵岂能失吾愿,诗意人生亦足矣。”也不愿去穿戴整齐,阿谀奉承……这些都是陶渊明的清醒认识后的淡泊所在。反观当下,那些贪官污吏被名利的贪欲蒙闭了双眼,所以,我们应该向陶渊明学习,学习他那淡然于世,自得人生快哉的诗意人生态度。(刘雨心)</p> <p class="ql-block">2、境由心造,路径自选</p><p class="ql-block"> 《归去来兮辞》是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创造出的作品。也是陶渊明自我觉醒的宣言,是永诀于污浊官场的宣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因质性自然,厌恶官场向往田园,毅然抛弃世俗所谓的富贵决然归隐,成为了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曾蓉)</p><p class="ql-block"> 他明白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他更懂得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也切身感受到“饥寒虽切,违己交病”。最终他舍弃了物质的富足,而为获得精神上的富足。(谭智彬)</p><p class="ql-block"> 回到田园后,安闲自由的生活,让陶渊明抒发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情怀。这是他处事态度与人生哲学的充分体现,也是对他此前人生的反思,也是对未来人生的期望。(曾蓉)</p><p class="ql-block"> “隐退”并不是陶渊明对现实的消极逃避,而是他对现实的批判。(蒲俊)“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挣脱了这世俗的桎梏。辞了官,拂衣而去。他循着自己的内心,悠然走进了他的“桃花源”。“隐退”是他人生的另一个出口。(李彤)</p><p class="ql-block"> 选择归隐田园,是他学会调整心态,重新再出发。(邹德文)拿得起,放得下,顺心而为,方是人间自在人。(蔡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莫做笼中鸟,愿为故渊鱼。</p><p class="ql-block">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莫做笼中鸟,愿为故渊鱼。这是他内心的独白。他向心而生,向阳而生。(萧如玥)所以,他丢下了“功名利禄”。一个舒展的世界就已为他徐徐展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罗程莉)人间清醒的陶渊明。他也曾奋斗过、经历过,见识过。(卢梦萱)他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可他明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充满着黑暗的政治和丑恶的官场的社会,犹豫过,彷徨过的他更明白在这样阿谀奉承的官场,自己无所作为又何尝不是浪费时间。“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明白与其违背自己的意愿入世,让自己痛苦不已,不如随心意奔向田园,回归本心。(邓湘菲)</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决定又何尝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呢?</p><p class="ql-block"> 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官员,却诞生一个伟大的诗人。如何看待生命的得与失,陶先生给了我们铿锵有力的答案。《归去来兮辞》抒写了他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在他笔下,自然多了温情,自然有了灵性,自然成了解忧忘愁的灵丹妙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道出了田园生活的静谧美好。(刘师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田园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在他悠然漫步于山野之间,在他转悠中饮酒赋诗时,一幅洒脱惬意,自在人生的画卷在陶渊明面前展开,这幅曼妙的画卷也徐徐地向读者展开。让读者不禁感叹:但愿我也能借几分洒脱,也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秦安)</p><p class="ql-block">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自我觉醒的那一刻,他就开始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也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人生。在他看清自己后,他在得与失之间做出了自己内心的决择:坚定自我,追求本心。(张琼文)</p><p class="ql-block"> 回归田园,虽失去了功名利禄,但他也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花园经营得生机盎然。在文学史上也绽放出了一朵绚丽的花。那谁还能说人生是道单选题呢?(曾亚希)</p> <p class="ql-block">4、自我觉醒,理性回归</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身逢乱世,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之后,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法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在隐与仕之间,他遵循自己的内心。因此,才有了“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慨。作为一个怀抱儒家理想的读书人,他没有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可是他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 他有家庭的重担,也有灵魂的呐喊,有“大济苍生”的梦想,也有根植田园的情怀。在官场与田园之间,他思索,犹豫。最终不愿“自以心为形役”脱离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去成就了他的“田园梦”,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清新隽永、回味无穷的千古佳句。(曾明玥)</p><p class="ql-block"> 《归去来兮辞》更是自我的觉醒,永绝于污浊官场的宣言。“三经就荒,松菊犹存”,他的高洁如松菊。他的胸襟就像能挤出污水的海绵,让自我本性犹存。这海绵挤出的不仅是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更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邓慧玲)</p><p class="ql-block"> 摆脱追名逐利,构建精神家园。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精神依托。“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载欣载奔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曾明玥)他明白自己“性本爱丘山”。安守自己内心的平静,他做出了明智的理性选择。</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少一点追名逐利,多一点清醒认识,就也能像陶渊明一样真正过上自我选择的人生。(曾明玥)</p> <p class="ql-block">学生好的标题:</p><p class="ql-block">1、在失意的人生中,追求诗意地栖息(邱惠珍)</p><p class="ql-block">2、灵魂叩问,精神回归(尹铃涵)</p><p class="ql-block">3、顺心而为,终不悔(蔡悦)</p><p class="ql-block">4、遵循自我,恪守本心(张子涵)</p><p class="ql-block">5、自我觉醒,理性回归(邓慧玲)</p><p class="ql-block">6、淡泊名利,赢得诗意人生(刘雨心)</p><p class="ql-block">7、人间清醒“陶渊明”(卢梦萱)</p><p class="ql-block">8、人生不是单选题,条条大路通罗马(曾亚希)</p><p class="ql-block">9、愉悦自己乃人生真谛(邓湘菲)</p><p class="ql-block">10、丢下“功名利禄”,尽享自在人生(罗程莉)</p><p class="ql-block">11、认清自己,学会放下(陈琳)</p><p class="ql-block">12、不做笼中鸟,愿为故渊鱼(萧如玥)</p><p class="ql-block">13、境由心造,路径自选(曾蓉)</p><p class="ql-block">14、“隐退”是人生的另一个出口(蒲俊)</p><p class="ql-block">15、调整心态,重新再出发(邹德文)</p><p class="ql-block">16、坚定自我,追求本心(张琼文)</p><p class="ql-block">17、回归诗意的精神家园(刘师语)</p><p class="ql-block">18、精神富足,内心充盈(雷湘婷)</p><p class="ql-block">19、寻找心灵栖息地(王权友)</p><p class="ql-block">20、遵从静谧恬淡之情,追求淡雅自在人生(邓文欣)</p><p class="ql-block">21、摆脱物质的束缚,换取内心的宁静(邓昱辰)</p><p class="ql-block">22、爱自己的陶渊明,是清醒与伟大的(吴中麒)</p><p class="ql-block">23、平衡心态,追求自我(邓雅心)</p><p class="ql-block">24、人生短暂需旷达(颜耀华)</p> <p class="ql-block">24、悠然得趣,雅俗共赏(唐宇)</p><p class="ql-block">25、看清了,人就不累了(雷博恒)</p><p class="ql-block">26、随心随性,特立独行(刘超)</p><p class="ql-block">27、内心的宁静,就是最好的修行(李睿怡)</p><p class="ql-block">28、心之所向,犹及可追(袁甜)</p><p class="ql-block">29、人生短暂需旷达(颜耀华)</p><p class="ql-block">30、有舍才有得,精神铸美德(谭智彬)</p><p class="ql-block">31、胸有青山,芳香馥郁(李彤)</p><p class="ql-block">32、折腾后方明白(何婉颖)</p> <p class="ql-block">供稿:2125班同学</p><p class="ql-block">拍摄:2125班师生</p><p class="ql-block">编辑:尹寒静</p><p class="ql-block">审核:刘潭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