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不少西式建筑,虽然不算经典,但里面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和流淌着的海派文化的气息,却给这些建筑染上神秘的华彩,让人驻足,令人遐想。淮海中路1754弄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非常别致住宅小区建于1930年,里面坐落着28幢淡黄色的西班牙风格的联体小楼,四周是一片浓密的樟树。这28幢精致的小楼,一色黄墙红瓦,屋顶的瓦片呈现出鱼鳞状,窗前也都是绿叶婆娑,使住宅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每户门前都有片小草地,住宅不大,里面却各有千秋,建筑细部和室内空间结构各不相同。楼内的主人也有不同的人生。尤其难得的是这里面曾经聚集过一大批我国一流的海派文学家和翻译家。是上海文人雅士论文谈诗的“文化集市”。</p> <p class="ql-block"> 这片花园住宅,始建于1916年。在抗战爆发前,住的几乎都是外国人。他们大都是外国银行、洋行的高级职员,也有律师、记者和医生。“八一二”淞沪战争后,为避战火,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邵洵美率全家搬进了17号洋楼。这幢住宅不大,楼下是餐厅和会客室,楼上有3个卧室。推开楼下落地长窗,外面有一个阳台,装上玻璃便就成了邵洵美的小书房。里面可以放一张书桌,两只书架。邵洵美搬来不久,便把一楼的餐厅和会客厅打通成一间,成了这条花园弄堂的“文化集市”的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邵洵美是我国30年代的著名诗人、翻译家和出版家。他的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泰戈尔的《两姐妹》。是我国译坛上的一流翻译家。</p><p class="ql-block"> 邵询美的祖父做过台湾巡抚、上海道台的邵友濂,他的外祖父是清末赫赫有名洋务运动领袖、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他酷爱文学,广交朋友,和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徐悲鸿、刘海粟交往甚密都是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 在邵洵美搬入1754弄后不久,金嗓子周璇和她的养母也搬进弄内最后一排3号楼。1941年,太平详战争爆发后,三十年代著名电影演员李丽华也住进临街的第二幢楼里,同时5号楼也住进著名钢琴艺术家陈友诚、朱琦夫妇,他们在自已的小楼里办起了私立音乐学校,教授钢琴,每天下午优雅的钢琴声缓缓流淌在这条花园弄堂内,与环境异常协调。</p> <p class="ql-block"> 当年17号的邵洵美家里的文化集市是上海有名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作家和翻译家们就三三两两云集到这里。上海的著名文人施蛰存,徐讦,林微音,徐迟,钱锺书,许国漳等都是这里常客,他们都是邵洵美创办的《论语》杂志和《自由论坛》杂志的作者,几乎占据了上海文坛的半壁江山。他们在这里交流信息,切磋文学,翻译艺术作品。邵家的餐厅里,常年来吃饭总是开两桌,一桌是自家人,另一桌就是文化集市的朋友,客厅里的灯几乎天天亮到凌晨。《论语》是一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地位的杂志,它自1932年9月16日创刋起,至1945年5月,共出版了177期,著名作家,诗人林语堂,叶圣陶,郁达夫,蒋光慈先后担任过主编。除了文学界的名人,更有不少大学教师,大学生带着朝圣者心情前来求教拜师。1754弄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灯塔。</p> <p class="ql-block"> 邵询美一家和“文化集市”里朋友们在1754花园弄堂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文化集市”里邵洵美结识了一位金发碧眼美国女郎项美丽,她也住在1754弄沿街的第三幢的花园洋房里,是当时上海最大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编辑和记者,同任美国《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是第一个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翻成英文,并在国外发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她也是《宋氏三姐妹》的作者。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项美丽在上海以她的名义创办了杂志《公正评论》,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人的战争罪行,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她的杂志里几乎每一期都有邵询美的文章,参加文化集市里的朋友不少文章也在这上面发表。《公正评论》实行上已成了“文学集市”的会刊。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邵洵美和项美丽在文艺集市邂逅后便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得知邵洵美认识宋庆龄后他俩便双双飞到香港,开始采访宋氏三姐妹,選写了影响世界的《宋氏三姐妹》一书。虽然他们最后没有结婚,但1754弄见证了他俩回味无穷的爱昧。</p> <p class="ql-block"> 周璇和她养母住在弄内的尽头的小楼里,住进一年后便重新复出影坛,先后拍了《渔家女》《红楼梦》《凤凰于飞》等电影,场场爆滿。三年后离开上海去香港拍戏,于解放初回上海。这里还住过一对极具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家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他们在这里用英文翻译了《鲁迅选集》,还翻译诗人艾青,田间作品和郭沫若,阳翰笙的剧本。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北上担任翻译。</p> <p class="ql-block"> 如今1754弄已被改造成新的元汇花园,开发商为了吉利,把地址改成1768弄,还在弄口设置岗亭。深锁的弄堂里,却早已没有昔日文化集市的热闹氛围。远远望去,红墙黄瓦的洋楼犹如梦幻,又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