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涯散记】(十一)

有缘来往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结伴同抒凌云志</i></b></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从化良口纸厂,我下了班就只身提起画箱到附近四处写生。本以为,我去写生是可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贫下中农的光辉形象画下来。可这些只有在电影、画报和宣传画上能见到的画面,在我所到的地方从没出现,相反这些村落田野却显得如此贫脊、荒凉。渐渐地,对写生的热情疏冷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人们温饱问题还没解决,那有闲情去欣赏田园风光。且山区村野亦实在太贫脊了,那有现在的绿水青山美若仙境的新农村。我们小厂和宿舍在山旮旯中,四周群山环绕,我们的视野被横卧的大山挡住。生活在开门见山的环境,心里难免十分抑郁。我又不屑与整日打牌的烂赌鬼为伍,浪费时光,自觉远离偷鸡摸狗的蛊惑仔,免受污染。于是常常呆在宿舍读诗文、练书画,与终日无所事事、四处无聊闲逛的人相比,显得有点另类。</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的农友中有不少是同学、街坊和熟人,按说是不愁寂寞的,但要找个志同道合者,这就要看缘分了。不久,我在一个街坊宿舍,发现一个比我还”宅”的农友,他叫陈耀德,身材瘦弱,举止斯文,一个十足的书生。除了上班外,他便一头扎在宿舍看书,亦是一个”另类”之人。</p><p class="ql-block"> 见他喜好诗文和习书写画,正好是同道中人,我们很聊得来,经常在一起谈书论画,交流诗文,互相学习,成为了挚友。直到今天,我们那份友情丝毫没减。</p><p class="ql-block"> 同陈耀德宿舍有个叫朱伟明的农友,他身材矮小,说话结巴,又老实巴交,常被别人,甚至女的欺负。因此,他受陈耀德的影响,亦是常”宅”在宿舍,阅读诗书。他们两人都不好结交朋友,很少走出厂区活动,我算是主动登门让他们认识的。来往多了,了解到我们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便结成了同伴。我们三人分别取个笔名,耀德叫“迟凌”、我叫“初云”、伟明叫“村志”,合起来就是“凌云志”,寓意我们有共同追求的理想志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习字中亦分为三种字体,耀德练欧体、我练柳体、伟明练颜体。平日大家阅读诗文,有机会就在下班吃过晚饺后,到公路散步,对着稻香田野,山村炊烟,见景抒怀,互吟诗作,甚至即时对对子。</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深受”读书无用论”毒害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是无心向学,知识贫乏的。我们几个虽然稍为喜欢读点书,但在农村没有良师指教,凭着有点爱好充实自己,不至虚度青春年华,就这样不顾少年狂,斗胆学古人玩起诗句游戏。</p><p class="ql-block"> 利用大休日,买了些饼干汽水,我约他俩一起去采风。总算带着他俩迈出宿舍,去到我写生的村落、墟镇、丘岭、浅滩等地赏景。我们在森工站段的流溪河畔,挥臂横渡到良口中学。在山岭上,看村庄炊烟袅袅,田埂耕牛暮归,被好一幅田园的诗情画意景象所陶醉。我们甚至步行几公里,去到流溪湖欣赏绿水青山,参观流溪河水坝和发电厂。后得诗两首,此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流溪湖(1977.4.4)</p><p class="ql-block">碧湖倒映白帆点,绿岭如涛绕水连</p><p class="ql-block">借望丝丝青雨柳,春风竞放百花先</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我正在深山村落支农,来了诗兴又写过两首:</p><p class="ql-block"> 是日,广播里闻主席选集第五卷出版,心潮澎湃,欣然命笔,得二首。</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暮归带土走夜村,未及清洗围坐满</p><p class="ql-block">广播底下闻喜讯。发表毛选第五卷</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群妖乱舞赤县黑,俊士承志斩四鬼</p><p class="ql-block">又闻春雷一片响,雄文高照九洲晖</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这些打油诗显得很幼稚,但能将那个年代写的东西留至今天,权当我追忆碎片般青春往事的见证物,亦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们还沿着五级发电站,逐级登上五指山水库。上到山顶,我们走累了,便躺在大石鼓上休憇。观密林风涛,闻潺潺流水,身边山雀飞跃,山下公路似练带,汽车象流动的火柴盒,若隐若现的农村大喇叭广播声随风飘来。极目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畅享天地之广阔,那个情形,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  毕竟被开门见山视野受挡压抑久了,就是需要多走出去接触社会。读书也是同样道理,只有走近大自然才更好理解书中对万物的描写。而这些采风亦算是在那个年代苦中求乐,帮助走出心境阴影。使我们心朗如月自在如风,为我们青春岁月留下最美好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