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血泪

pencil1969

<p class="ql-block">《梦驼铃》这首歌,想必很多人都熟悉,爱唱歌的我当然不例外。</p><p class="ql-block">记得初学这首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黄陂一中读高中的时候。那时,每天晚自习开始之前,都有一个学唱歌的环节,由会唱歌的同学教唱,他唱一句,我们跟着唱一句。教得好不好,唱得会不会,都无所谓,目的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减压。</p><p class="ql-block">不记得这首歌是哪位同学教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班教了这首歌之后,教语文的夏老师很紧张,神秘兮兮地说,这首歌不能再唱了。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过后才知道,原来夏老师是担心这首歌的政治倾向。因为这是一首台湾歌曲,仅从歌词的字面理解,表达的是思乡的意思,在那个两岸关系还没有完全解除敌对关系的年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反攻大陆”等敏感问题。</p><p class="ql-block">但如果了解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就明白,歌词表达的完全是另一种意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棠血泪”这个词。</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中国版图,面积多达1141.8万平方公里,形状好似一片海棠叶,因此当时的中国地图又称“海棠地图”。</p><p class="ql-block">歌词中的“海棠血泪”是指外蒙古在苏俄的操纵下独立,以及苏俄侵占我们北方大片领土,从而使海棠叶被划破这件事。</p><p class="ql-block">歌词作者小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中蒙边境采风,遥望着外蒙那一片失去的国土,痛心不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梦驼铃》,后来由其丈夫,也是台湾著名音乐人谭健常谱曲,费玉清首唱,迅速红遍两岸三地。</p><p class="ql-block">我们最初听到的版本,是张明敏翻唱的。在那个年代,港台的原唱歌曲,内地(大陆)还听不到,基本上都是靠内地歌手翻唱才能传过来。张明敏算是例外,他虽然是香港人,但是靠内地市场捧红,在港台歌坛完全没有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可以算作内地歌手。在那个还没有版权意识的年代,内地的很多歌手,如三张(张蔷、张行、张蝶)完全靠翻唱港台歌曲走红。早期的那英也算一个,她靠翻唱苏芮的歌曲走红。</p><p class="ql-block">让人感慨的是:老一代的台湾人,很有家国情怀,完全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现在则不同了,在民进党操纵下,台湾的年轻人已被洗脑,大多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p><p class="ql-block">唉!我们已经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难道又要失去南方的宝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