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知暖

悟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 class="ql-block">“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日子不会驻留,一再逝去,我们身处其间,还像拥有无数个明天。这就是时间的微妙,艰难的时日虽还未完全过去,但憧憬、沉醉温暖与浪漫的心不曾逝去。</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之道?论语告诉我们,最高境界的学问就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佛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辩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思维、推理、判断。“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众人商量。因为谋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生活其实很简单,不是我们拥有的少,而是想要的太多。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即修心,向内走,从心出发,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善良是一种本性,但更是一种选择。选择善良,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活的心安理得。有晨曦相伴,遥望一缕晨光,眯起眼睛,一天的繁忙又将开始,收拾梦中的心情,回归绚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学”的范围很宽泛,但在“学问”中当指学习。朱熹认为:“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人是会学习的动物,人们获得的所有知识大都来自学习。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诸葛亮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差距,不在于先天智力水平的差异,而在于后天的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学养,学养不深,哪儿来学问?学习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从书本上学习,其次需要向师长学习,再者我们还应当从实践中学习。</p> <p class="ql-block">学问,“学”离不开“问”,“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求知仅靠读书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勤于思考,辨析所学知识的益处何在,有何缺陷,这就需要多问。正是通过“问”,才能提升人们对所学知识的辨识能力、反思能力和拓展能力,进而获得长足的进步,获得丰富的知识。“问”实际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技巧。</p> <p class="ql-block">何为“问”?问何事?问何人?“问”就是反思,就是提问,就是请教。我认为在学习中,首先要问自己。这就是说,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请教、去实践,首先要自己思考问题,反思所接受的信息或所接受的知识,究竟是什么意思?应怎么理解?与书本、与老师、与实践有无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何会这样……学必思,思必问。独立思考,审慎追问。只有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领悟知识,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化于心,才能真正进入知识的殿堂。格物致知,悟道觉理。</p> <p class="ql-block">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现代人讲求记忆,要记得快记得多,但庄子认为“忘”很重要。忘是另一种形式的沉淀,叫做“心斋坐忘”,忘是一种大智慧,把繁琐的、干扰的、骚动的忘掉,放空。老子说“空”才能容,就像一个杯子如果没有中空的部分就不能容水。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杯子空的部分,而不是实体的部分。一栋房子可以住人,也是因为有空的部分。老子一直在强调空,没有空什么都不通,没办法通,就没办法容,物质的“空”较简单,心灵上的“空”恐怕是最难。</p> <p class="ql-block">问自己后,才能请教他人,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学,即便博览群书,遍访名师,深入实践,我们所看到的知识也可能只是一闪而过,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印记,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最终变成人云亦云,难以获得真学问。对某事、某物存有疑问,表明我们已然思考,便会想方设法解决它,几经摸索得到一个答案,将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会有成就感,也会激励我们再学、再思、再提高。真正的学者不光是学富五车,更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独立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问”的含义当然包括向他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问道于他人,才能博采众长,有效地提高自己。向他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耻下问。在这方面,古代先贤的佳话很多。孔子曾经向7岁的项橐请教,为我们树立了向他人学习的典范。刘开在《问说》中总结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也就是说,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的修养和学业就足矣。向他人学习,不要限定范围,即便是自己的学生、下级、晚辈,只要他们相较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长处,就应当不耻下问,虚心学习。</p> <p class="ql-block">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相反,有任何问题都不屑于问他人的人,大多是刚愎自用、自负之人。其实,每个人都会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价值取向、人生阅历,而对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一定要抱有“求得一字便为师”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与他人讨论同一话题,也可以是提出问题请教他人,还可以是请他人评论自己的观点,等等。正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我们自己的知识才会不断增长,逐步完善,渐至成熟。</p> <p class="ql-block">“学问”一词包含了两种治学的方式方法。正如清代陈宏谋所说,“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刘开在《问说》中也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些话都说明了“学”与“问”是治学的两大途径。若要求学问,则不仅要“学”还要“问”,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反思,善于发问,如此才能做好学问,才能有真学问,才能有大学问。</p> <p class="ql-block">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p> <p class="ql-block">“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亦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这就叫做务本。</p> <p class="ql-block">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