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是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门之一,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长达两华里。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以显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h3>“午门”是故宫的正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也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后只有大婚时才能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h3>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br> 太和门前留影。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太和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br>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建极绥猷》是乾隆御题,意为皇帝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顺应天道,完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使命。在皇帝宝座周围,集中摆放了香炉、香筒、瑞兽等。 太和殿东侧通道。 “中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的跪拜礼。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也先在此阅视祭文。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此阅视。 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上悬《允执厥中》匾额,意为皇帝的言行需要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 “保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时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科举殿试的场所。 保和殿内匾额《皇建有极》,意为由天子来制定中正的法则,是天下最高准则。 “太平缸”是消防之用。 “乾清门”是故宫内廷正宫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清顺治、康熙也在此居住。自清雍正移居养心殿后改为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 雍正以后,皇储的建储匣就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明代为皇后的寝宫,清代于此举行册封皇后和皇后诞辰典礼。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悬乾隆皇帝临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额。 “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座北面南。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 <h3>清康熙、同治、光绪、溥仪皇帝皆在此大婚。<br></h3> 坤宁宫院门外。 “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的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 “钦安殿”是园内主体建筑,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殿内供奉玄天上帝,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 “天一门”为御花园中央钦安殿院落的南门,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天一"为北极神之名。此门是紫禁城中少见的青砖建筑,在起到避火防灾功能的同时,又与花园清雅苍翠的环境相协调,是一座别致的皇家道观门户。 “摛藻堂”位于御花园东北部堆秀山的东侧,"摛藻"为施展文采之意。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后,室内放置书架,贮藏《四库全书荟要》,择"四库"中之精粹,以备皇帝来此休憩阅览。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角,后依宫墙。始建于明代,为两层楼阁式,座西面东,斋前叠石环抱。 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万春亭与千秋亭一东一西,都是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伞状攒尖圆顶,四面出厦,构成十二角。 浮碧亭、澄瑞亭两亭也是一东一西,均为方形,亭南伸出抱厦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 一座单孔石桥上,石桥下是 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莲和游动的金鱼。 澄瑞亭前留影。 琼苑西门。 园内青翠的松树、柏树和竹子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养心门。 “养心殿”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一直作为皇帝的便殿。清雍正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 养心殿大殿宝座后上方高悬《中正仁和》匾额。 养心殿著名的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 养心殿中乾隆皇帝的“三希堂”。 养心殿中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经常在慈宁宫为太后举行庆寿的大典。 “故宫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南三宫后,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珍妃井”位于故宫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园寝。 <h3>“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h3> 故宫博物院正门为故宫的北大门神武门。 <h3></h3><h3><br></h3><b><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