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派 饭

大 海

<p class="ql-block">吃 派 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任海明 </p><p class="ql-block"> 近日整理家中旧物,发现乱书中竟然有一本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刘传》,顿时好奇心起,便浏览起来。其中被“王者以民人为天,民人以食为天”的治国、理政、爱民的经典佳句所折服!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民以食为天”。其深意,我也不敢妄言。只简单理解为:人民以粮食为生存的根本,解决人民的吃饭就是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然而,吃饭又有多种形式,吃的食材又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常便饭、有宴席、有小灶、有大锅饭、有百家饭、也有大食堂;有蹭饭、有请饭、也有派饭。说起吃派饭,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很时髦的。无论是省里下来的,还是县里和公社来下乡的干部都要派到村里的农家吃派饭。后来吃派饭就不止是下乡干部了,医疗队的、支农队的、帮助收秋的学生、剧团的演职人员、放映电影的、邮递员等等,都要吃派饭。那时除了支农收秋的学生,无一例外都要按规定足额交给管饭方一定数量的粮票和菜金。即使是人家不要,也要想方设法,偷偷地把粮票和饭钱放下,这个可是谁也不想违,谁也不敢去违的纪律。</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起,我家就是村里管派饭主要对象。那时,我父亲也是国家干部,和他熟识的干部来我家吃派饭的也不少,爱于情面,我们也不好意思收他们的钱和粮票,可后来还是发现人家给偷偷放下了。他们不是放在炕桌下,就是压在炕棱边的毛毡下。现在回想起来,好生感慨,他们就是老百姓说的:“好干部,真共产党员啊”。说实在的,那时我也抱怨过,“家里有点好吃的也让他们吃了,我们也吃不上,能不让他们来吃派饭就好了”。不懂事啊,真是好赖不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我才知道,管派饭可不是谁家想管就能管的。地、富、反、坏、右这“五类”分子不管;家庭十分贫穷的不管;家里环境和卫生条件差的不管。这样过滤下来,剩下够管派饭条件的也不是很多了,所以轮起来就会快一些,我家属于“四属户”,成了村里管派饭的主角是很正常的。至于“四属户”是什么?我也弄不明白,可能我家成员中有吃城里供应粮的,也有吃农村口粮的?</p><p class="ql-block"> “一顿派饭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也许这话没多少人会相信,可事实却是如此。我舅舅家是高成分,尽管他在村里的人缘和表现都很好,还和队长有亲戚关系,可是也没有管派饭的资格。因为这个,他很沮丧,也很消沉,总觉得低人一等,没面子。有一次,正好村里刚刚过会不久就来了下乡干部,因过会期间村里除没资格管派饭的人家外,剩下的人家全轮过一遍了。这次该让谁家先起头管饭呢?这可让队长为难了,他左思右想觉得都不好开口。正在这时碰见了我舅舅,于是他脱口而出,“哎啊,今天你家给管一个人的派饭,啊中午别忘了来大队引人”。我那舅舅可从来没遇到这样的好事会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顿时有点受宠若惊,忙不叠地说,“好,好,好”!那时的管派饭,每家都是尽本事去招待客人了,我舅舅家也更不例外。打这次以后,我舅舅家也从没资格管派饭的人家,一步进入能管派饭的队伍里。没过多久,我侯舅又被招了工,后来又从工厂参了军,全家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记忆中我家第一次管派饭的情景,仍然是那样的清晰。一大早就听见队长在我家那不高的土墙外喊了一嗓子:“任家嫂子,今天上头来人也,你家给管派饭啊”。我妈连忙回应,“听见了”。听到管派饭,我们弟妹几个可高兴了,估算着又能傍上人家下乡的吃一顿好的了。由于老想着中午吃什么好的,连耍的兴趣都没了。晌午了,总算盼到我妈从门里探出头来喊了我一声:“快去大队吼人家来吃饭”。我接到命令,马上就跑着去把下乡干部引回了家。此时的弟妹们情绪也很活跃都跟着进了家。妈妈看见后,脸色一下沉了下来,压着声音对我说,“快引上他们到外头耍各吧”。我虽然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也很不情愿地把弟妹们赶到院子里。此时的大家哪有心思耍了,饥肠辘辘,直咽口水,心里老想着客人吃的饭菜还有没有了?那个时间好像注了铅的双脚,走的好慢好慢啊。不知道过了多久,看到了妈妈送客人出了大门,我们就不一而同冲进客人吃饭的窑洞里拿碗筷,大有哄抢的架势。此时,妈妈又发话,让我们等一等。原来她又在客人没吃完的面里加了白菜和山药丝弄成了菜汤面。看上去每人分了多半碗,可碗里漂的的白面片片一眼就能数出有几块。哎,家家如此,巧厨也难为无米之炊呀!</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最最令我难忘的大场面派饭,还是村里唱大戏过会的那几天。县里的晋剧团来了,电影队来了,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也来了。家家招待客人的油糕粉汤香气四溢,老人孩子喜上眉梢,好像似又在过年。村上扭秧歌,划旱船,热闹异常。锣鼓声声,不绝于耳,喧泄着那个火红年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上午的第一场戏散了,看戏的人还是迟迟不想离去。不知大家是未尽兴,还是在等待着什么?只见队长快步走上了戏台,拿起了话筒吹了两下,大喇叭呼呼两声后,他大声喊道:“大家说戏唱的好不好?”台下回答“好”!队长又说:“你们快把剧团的,演电影的领回家里吃饭,每家引几个都行”。于是,村里的大姑娘,大后生们蜂涌上台,拉这个,拽那个,一会就把美女帅哥都给抢光了。看着这样热情好客的乡亲,这样纯朴的民风谁能不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我也长大了,从土窑洞走出来到城里的工厂当上了工人。每到闲暇时,就不由自主的会想起我们家管派饭时的美好情景。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厂组织下乡农机修理队,我有幸报名参加,真正体会了一把吃派饭的感觉。村民们是那样的热情、村风是那样的纯朴、群众是那样的好客、招待是那样的大方……不知不觉,两个月的支农下乡结束了。离开支农点那一刻,村干部和村民们站在那土圪梁梁上不愿离去,一直望着我们远去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峥嵘岁月,难忘的派饭!派饭吃出了感情、派饭吃出了友情、派饭吃出了廉洁、派饭吃出了自律、派饭吃出了社会的风清气正!</p><p class="ql-block">吃派饭拉近了干群距离,吃派饭传播了党和国家声音,吃派饭是強大的粘合剂,又是实践“三同”,深入基层,了解了社情民意,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然还在回忆着派饭和吃派饭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2023.3.6.</p><p class="ql-block">2023.3.17 发表于《茶山文苑》</p><p class="ql-block">2023.12.8 刋载于《作家联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