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树下,慢城太平”——徽州古村落之黄山区篇

大德天下

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始建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建制沿袭千年。明清时期,属宁国府,1983年12月建立省辖县级黄山市,1987年底改为市辖县级黄山区。全区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辖9镇5乡和79个村(居)5个城镇社区,2021年末全区总人口16.05万人、其中移民人口近10万,属于典型的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 <b>黄山区山明水秀、生态绝佳,是一座景色宜人的魅力之城。</b>举世闻名的天下奇山<b>黄山</b>坐落其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享有“黄山情侣、江南翡翠、东方日内瓦”等美誉的<b>太平湖</b>静卧于北。彩池霓裳的<b>翡翠谷、</b>磅礴壮丽的<b>九龙瀑、</b>翠竹满山的<b>芙蓉谷、</b>虎啸山林的<b>黄山虎林园、</b>海派风情的<b>东黄山、</b>瑰丽奇幻的<b>神仙洞</b>散落其中。全区生态环境完好,物产丰饶,森林覆盖率近8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2万个/cm3,是太平猴魁的原产地和黄山毛峰的主产地,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长三角区域的绿色天然氧吧和休闲度假胜地。 <b>黄山区文化多元、传承久远,是一座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b>黄山区地处长江文化与徽文化的交汇地带,文化多元性特征明显,拥有黄帝文化、徽文化、李白仙踪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渊源。传说轩辕黄帝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时至今日,黄山脚下依旧上演的“轩辕车会”就是为纪念造车始祖轩辕黄帝而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太平湖畔曾发现距今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和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众家山遗址,湖底“蕴藏”着千年古城—广阳城、“三里秦淮”—龙门街等一大批文物古迹。汉代窦子明在陵阳山修道钓得白鱼升仙之说,引发了诗仙李白<b>“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b>的诗篇。此外,仙源老街、苏氏宗祠、箬岭古道、郭村古村落默默讲述着悠悠岁月,五福神会、婆溪河灯、周王庙会展现着民风古韵。 <b>黄山区外畅内联、产业扎实,是一座适宜创业的活力之城。</b>京台高速、205国道穿境而过,池黄高铁、芜黄高速开工建设,连接黄山北站的旅游轻轨也在积极谋划中,黄山区与杭州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的时空距离正不断拉近。城区与乡镇之间均有高速、国省道连接,至各乡镇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农业“五个一”(一片叶、一尾鱼、一杆竹、一枚果、一朵花)特色产业品牌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三大主导产业”(绿色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平台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点的“旅游+体育”“旅游+休闲”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蓬勃兴起。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为民亲商的服务理念和举措正不断增强,“进一扇门、办所有事”正逐渐成为常态。 <b>黄山区城有特色、镇有风貌,是一座休闲宜居的幸福之城。</b>徜徉城中,浦溪河穿城而过,“一环二横三纵”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拥有公园绿地、广场7个,人均公园绿地达17.2 m2,绿化覆盖率达42.48%。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完善,15分钟步行生活圈基本形成,<b>“甘棠树下、慢城太平”</b>的城市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走入乡村,处处是乡土材质铺就的农村巷道,清澈见底的河塘沟渠,黄山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b>庄里、猴坑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猴坑、山岔入选“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b> <p class="ql-block"><b>一、焦村镇郭村村——“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b></p> 郭村村,东与汤家村交界,南与山河村为邻,北与乌石镇为邻。面积31.3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落,438户1433人,村委会所在地郭村。耕地面积239.6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89.6公顷,旱地50公顷,林地2636.84公顷,茶园21.38公顷,经济来源主要有粮、油、毛竹、茶叶等。 <b>“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溢地草萋萋。幕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b>这是明代诗人程树本笔下的郭村古村落。 从省道218一直向西,驶入郭村,蜿蜒绵亘,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沿着小路向前,见一座写有<b>“谷城”</b>两字的城门,穿过门洞,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空旷地,当地人称<b>“桥阁坦”,</b>即郭村古广场,是当地村民的集庆之地,村民的红白喜事队伍皆沿此地周围的石板道绕圈,以增气氛。正月闹元宵,九月的周王庙会舞龙舞狮、出龙灯、搭台唱戏等集庆活动都在此展开。 在桥阁坦一侧的观音阁,大堂正中,左边端坐着面容温和慈祥的周文王,右边坐着表情严肃威武的周武王。二王身边各有一匹泥塑战马和一名马童,两名马童栩栩如生,双袖卷起,双目圆睁,一手挥鞭,一手执辔。由于周王庙被破坏,周王庙内的物品移到观音阁。<br><br>村中青石板铺路,街渠流水潺潺,民居鳞次栉比,街巷相联,恒河由南向北纵贯全村。郭村老街总体格局是由一条主要横向道路和一条次要横向道路及多条纵向巷道,连接形成的棋盘式格局,将村庄各门各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br> 郭村老街处在徽州府、池州府和宁国府通道的交汇处,是池州到徽州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郭村打点住宿,街道在明代已具有相当规模,在清代更是形成了长约1公里的街道,饭庄、旅店、糕饼坊、木榨油坊、杂货铺等应有尽有。当时街上有两家木榨油坊非常出名,附近的村民都到这里来榨油,还有一家民生糕饼坊,各式糕饼都有。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遭受兵家焚烧杀戮,渐而萧条。 郭村古时称“榖城”。整个古村落群山环抱,坐落在谷地之中,故又称“谷城”。郭村历史悠久,宋时即建村庄,根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b>“南宋宝祐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舂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系郭村林姓始祖。”</b>因此,<b>郭村村民主要以林姓为主。</b> 追溯郭村林姓源流相传甚远,相传“林”姓是周武王所赐。<b>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b>商周时期,殷商王比干辅佐商纣王,但纣王荒淫无道,诸侯反叛。比干精忠进谏,反遭纣王杀害,时夫人陈氏有孕,即与婢女四人奔于牧野,逃至长林石室(即石洞)而生男,名坚,字长思。至周武王伐纣获胜,夫人乃将坚归周,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以林而命氏,赐为林姓。是故,林氏始祖当为比干之子坚。 郭村林姓宗族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每年的农历九月,郭村都要举办盛大的<b>”周王庙会“</b>。2013年,传统民俗郭村“周王会”入选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br>据史载,清代初期,郭村人口众多,村庄扩大,沿来龙山西侧形成条形村庄有数里之长,十分繁荣兴盛。据县志载:<b>“鼎盛时期清嘉庆年间,十字街道横竖约一华里,上与岩寺相接,下与石壁下相连,人口近两万,千灶万丁,曾有三十六口水井,七十二口水塘。”</b>村民们在往时的农耕经济中,自劳自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年辛苦半年闲,过着和谐、安详、自给自足的生活。 清咸丰年间,郭村变成了战场,战火蔓延十一年,村庄被焚烧一空,损失惨重。太平军和清军轮流驻扎,拉锯式的战斗在郭村进行,战火持续十一年之久。由于长期战乱,郭村逐渐衰败,北门街、西门街焚烧殆尽。郭村下首村(即观音阁以下)村庄湮没,瓦砾遍地。到了清末,十字街已不复存在,南门和西门人迹荒芜,集镇中心由十字街移至桥阁坦,郭村街道和岩寺街道各长只有0.2公里,人口不足两千。 2011年,郭村被列入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共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b>“村庄道路完善、村庄水系修复、村庄内部修缮、村庄还绿工程、村落文化挖掘”</b>等方面建设。完成了恒河流域维修加固,疏通了淤塞多年的水渠,修复了村内月牙塘,再现“活水穿村”这一皖南地区特有的村庄水景;结合危房改造,改徽建徽,保护徽派古建筑,修缮了82户住宅;对古村落内各类杆线进行迁移,重新修复了村内桥阁坦广场和村庄沿河步道,还原了村庄原貌。<br><br><div>2012年,村内改造建设了郭村村史馆,村史馆原来是私人住宅,郭村收购回来之后进行了装修,打造成村史馆,将村内的一些石碑、古遗存放在村史馆内,供游人参观。<br><br>2013年,郭村被列为黄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批省级中心村,先后投资700余万元,重点抓好环境整治、配套设施等建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村上坑愚公洞</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郭村上坑愚公洞原名上坑洞,此洞为人工所凿,洞长110米,宽4米,高3米,上坑自然村四面环山,村中多为胡氏,历史200余年,交通不便,祖辈出入必翻山越岭,苦不堪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坑人始凿洞于此,男女劳力不过四十,每日凿洞不止,历时数十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村上坑愚公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村上坑愚公洞碑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村花海</h3><div><br></div><div>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市委“旅游+”战略部署,黄山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油菜花旅游观赏功能,大力发展油菜花花影经济。打造黄山市特色的油菜花海,助力全域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以旅游景区景点及百佳摄影点、美丽乡村周边、旅游公路沿线、主要河流两侧为重点,建设重点区域景观油菜示范片。2023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31.69万亩,其中: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21个,涉及32个乡镇、65个行政村,面积2.17万亩。<br></div><div>根据各地耕作制度、种植品种、种植习惯、土壤性状等以及气候温度变化影响,结合当前油菜苗情监测情况综合分析:全市畈区、水田油菜初花期在3月5日-15日左右,盛花期(即最佳观赏期)为3月10日-25日左右。早播、早熟品种初花期可提前至3月1日左右,迟播、迟熟品种、高海拔地区花期可延至4月5日前后。<br></div><div><b>黄山区-郭村片区<br></b></div><div><b>示范片面积730亩。<br>初花期在3月10日左右,盛花期3月22日左右。</b><br></div> 焦村镇郭村村有千余亩油菜花,竞相开放,灿烂壮观。每年的春季,驾驶汽车行驶在218省道,都会看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畅游乡间,信步走到田间地头,眼际间只见一片金黄,蜂蝶飞舞,花香四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村千亩油菜花竞相开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村千亩油菜花竞相开放</h3> <p class="ql-block"><b>二、新明乡猴坑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孕育了历史国际名茶“太平猴魁”</b></p> 猴坑村地处黄山区东部、太平湖畔,是一个移民后靠村,全村区域总面积26.19平方公里,共辖12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430户,1428人,境内高山重林,大部分村落散步在太平湖湖畔,面临太平湖,浩瀚澄碧,湖光山色,环境优景宜人,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b>孕育了历史国际名茶“太平猴魁“,</b>因此亦是太平猴魁茶叶原产地保护的核心区,是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经济示范村。拥有耕地7公顷,林地2199公顷(其中列为国家公益林300公顷),茶园130公顷,茶、竹、木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人民,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打好猴魁牌,做大茶文章“的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与优化发展环境,全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br><br>猴坑村,原为三龙乡管辖地方。即:东至甘坑、芦汐坑(原名桃合村)、北至小河里(现我乡曙光村、三口镇湘潭、汪家桥村)、西至现龙门乡,南至饶家、双坑。后初期仍以原三龙乡为基础建制。1952年土改时划乡建村,将原桃合村划归三门村,改为三合三合村。即:东至甘坑、芦汐坑(原名桃合村)、北至小河里(现我乡曙光、汪家桥村)、西至现龙门乡,南至饶家、双坑。后初期仍以原三龙乡为基础建制。1952年土改时划乡建村,将原桃合村划归三门村,改为三合村。由低级社、高级社不断过渡,后转为三合生产大队。1970年陈村水库建设,移民搬迁,有7个生产队迁移后靠重建家园。1983年又改为三合村,2013年更名为猴坑村。 <br><br>目前,全村人民正意气风发,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指南,<b>打猴魁牌,做茶文章,画旅游图,</b>建设全省农家乐乡村旅游“金名片”,全力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br><br>其中猴村村民组是猴坑村一个村民组,是太平猴魁茶叶核心产区,该村民组共22户,人口72人,2021年太平猴魁产量68吨,产值7072万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作茶叶</h3> 黄山脚下、太平湖畔,连片的高山茶园里,猴坑村的村民们劳作正忙。<br><br>猴坑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坐落在太平湖畔,海拔700余米,森林覆盖率超过90%,峰峦起伏,山峪幽深。<b>“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b>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名茶——太平猴魁的原产地核心区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劳作归来</h3> 走进太平猴魁核心产地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漫山遍野的茶园生机盎然,青山绿水间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在徐徐展开。漫步村庄内,家家户户都在忙于采茶制茶,浓浓茶香飘逸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猴坑村位于太平湖畔,山深水远,生态良好,好山好水孕育出享誉世界的名茶——太平猴魁。猴坑村是太平猴魁发源地和核心产地。近年来,猴坑村以全域茶园绿色防控、茶叶清洁化规范化生产加工和人居环境提升为重要抓手,加快茶产业振兴步伐,猴魁茶真正成为茶农增收的“金叶子”,托起当地百姓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猴坑村以推进茶园绿色防控为着力点,不断提升猴魁茶品质。村“两委”干部深入茶园和村民家中宣传推广绿色防控政策技术,发放《致全市茶农的一封信》及《茶园黄板扦插方法》等资料,利用入户走访、微信群、云喇叭、腾讯“为村”等形式为群众算好“经济账”、“生态账”、“长远账”,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认同感,将绿色防控纳入村规民约,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到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工作中,实现了全村5400亩茶园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太平猴魁茶整体品质。 茶叶品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茶园管理方面,也体现在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走进茶农马金凤家,在她家的小作坊里,几十名茶工穿戴整齐,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摊青、杀青、整形、斗烘,每一道工艺都严格按照太平猴魁清洁化规范化生产的要求,做到精益求精。该村还通过建立茶农“一户一档”,通过发放一封信、入户走访、开展培训等,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强化原产地保护,规范商标管理,确保茶叶包装材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一户一策”提升方案,创建评定并挂牌“清洁化生产示范户”,让茶农自觉地遵守行业规则。<br><br>为彰显茶乡特色风貌,近年来,猴坑村先后多方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持续改善村庄道路、饮用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在现有村庄规划基础上,通过编制茶旅融合、文旅融合专项发展规划,保留村庄自然肌理,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挖掘传承猴魁文化,体现独特茶乡元素。随着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好茶富一方。黄山区现有茶园面积7.5万亩,2021年茶叶总产量1484吨,其中太平猴魁产量743.2吨,太平猴魁的品牌价值达37.83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目前,猴坑村正立足资源禀赋和品牌优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党建示范引领,实现太平猴魁机械化、清洁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五化同步”,促进富裕村、美丽村、生态村、信用村、文明村“五村同建”,努力成为全市茶叶生产地的标杆样板,争创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新典范。 <b>三、甘棠镇庄里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b> 庄里村,位于城区西郊,距城区1公里,东邻大桥村,南与黄山北大门接壤,西依黄山西大门,北连十里绿色长廊民主村,农业和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是宜农、宜林、宜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地区,2008年实行村级规模调整,将原乌羊村、庄里村、刘村村合并成现在的庄里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山场面积39000亩,水田2500亩,旱地760亩,辖14个村民组,625户,2356人。2021年实施了全域环境整治、刘村污水改造项目,新建徽苑广场、汤家至毛竹道路,完成下刘村道路硬化,积极对外招商成立黄山香榧岭文旅有限公司,统一收购乌羊汤家农户闲置房,打造精品民宿,结合肖黄山、徽苑徽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乌羊山集群旅游综合体,着力打造庄里独特旅游品牌,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1万元。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安徽省第六批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庄里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黄山<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座落于黄山区城关西郊2公里处甘棠镇庄里村的肖黄山,素以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景色酷似黄山而著称。肖黄山景区占地面积约500亩,海拔220米,北高南低呈虎背状,它象黄山一样集奇松、怪石、玉泉等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据太平县志记载:<b>”去根嵌空幽秀,仿佛黟山(古黄山名)中有奇松怪石、喷玉泉、牧龙池诸胜境。”</b>景区有秀水凉亭、牧龙池、金蟾望月、神仙懈板、神仙房、边鼓石、奇石(险石)、飞渡关、砚台石、钟鼓楼等十余处景点。景区山腰处泉水清澈甜美,经国家地矿部、卫生部、轻工业部评审鉴定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该处已建有肖黄山矿泉水厂)。项目辖区甘棠镇庄里村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绝佳,2002年该村被列为环保十佳村,是一观光、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黄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黄山——”不忘桑梓“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黄山</h3> 该村有着丰富的毛竹资源和土地资源,后花园中的<b>肖黄山</b>已获国家2A景区;唯一的高山<b>千年榧树王</b>落在庄里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子登科”香榧王树</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庄里村汤家庄上有一棵自根部起就生出五个枝丫的香榧树,五枝相连且相依相偎,经历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已长成胸围超过6米的参天大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客在千年香榧王前牵手测量树的胸围<br></h3><div><br></div><div>据传,1200多年前,有汤氏五兄弟移民到汤家庄,他们共同栽下了这棵香榧树,后来,香榧树竟奇迹般地从根部长出了五个枝丫并枝繁叶茂,于是后世子孙都称它为“五子登科”香榧王树。<br></div> <b>四、汤口镇山岔村——“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b> 山岔村,是黄山东海大峡谷,距黄山南大门仅5公里,205国道穿境而过,境内山石奇特,竹树茂密,河水清净翠绿,是<b>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安徽省“百家生态村”和“黄山市生态文明村”。</b>自1986年上张村民组开发翡翠谷景区开始,山岔立足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旅游兴村之路。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又相继建成了九龙瀑、凤凰源等五大景区,形成了以生态观光为主,度假休闲为补充的多种旅游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专业村。全村13个村民组,781户2500余人,拥有各类车辆400余辆,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75%以上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以及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8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 <b>自然地理</b><br><br>山岔村位于黄山风景区东南麓,村内众多景区是黄山风景区的重要补充。<br><br>山岔村呈东南 -西北走向的椭圆形,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米—1200米之间,土壤多为发育在花岗岩的山地黄壤,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7度,年平均降水2241.6毫米,年无霜期221天。山岔东北邻黄山区谭家桥镇,东南与黄山茶林场、徽州区富溪乡交界,南至汤口镇汤口村,西北止黄山风景区,共有水田388.7亩,茶园1893亩,旱地138.87亩,山场40430亩(其中林山31267亩,毛竹10000亩),木材蓄积量5.12万立方米,毛竹立竹200万株,有竹海之称。<br><br>山岔村205国道以西属峰林地貌,苦竹溪、翡翠谷、凤凰源均属于冰川移动刨蚀而形成的U型谷,乌泥关、黄狮谠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大量冰啧石,相传为黄帝炼丹的"丹井”"药臼”在几条峡谷中随处可见,冰川谷和冰川支谷形成的冰川悬谷如九龙瀑、三叠泉瀑布等;205国道以东属中高山地貌,南北之间形成狭小的块状盆地,村民均散居于此,形成13个自然村落,中低山丘陵地带为村民的生产区。<br><br>山岔境内小溪众多,其中丞相源、丞相东源(翡翠谷)在村中心汇入香溪河,流经石门水电站、麻川河,进入太平湖。<br><br><b>自然资源、物产</b><br><br>矿产资源<br>位于黄狮谠村民组后的布水峰下钨矿蕴藏量丰富,含量高,一条长450米,宽17—18米的石英脉带呈北东向展布布于花岗岩体边缘,是了解地质知识的理想地方;上张翡翠谷内蕴藏有大量金铜矿。<br><br>动物资源<br>国家保护动物有虎、金钱豹、苏门羚(四不象)、娃娃鱼等,还有黄山独有物种黄山短尾猴、祁蛇(五步龙)。<br><br>植物资源<br>上张、舒家、田段分布有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苏坑、河东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灵芝、黄连、甘草等野生珍贵中草药分布于高山密林之中,黄山石耳是黄山独有的野生山珍菜,有清热降火的药效。直坑茶叶因地处高山,品质较好,该组创制的“翡翠雀舌”曾在黄山区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三等奖。<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翡翠谷景区</b></h3><div><br></div><div>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山翡翠谷,昵称情人谷。素有天下第一丽水、美好情爱圣地、黄山五绝之美称。峡谷长约6公里,分布着百余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或方或圆的翡翠彩池。池水或晶明或翠绿,绚丽多彩,宛若颗颗翡翠洒落谷中,故名翡翠谷。是黄山东部最长的一道大峡谷,谷中险峰竟秀、怪石争奇,森林茂密,花草芬芳,其间由瀑布连缀的大小潭池有100多个,构成彩池群奇观。获奥斯卡四项大奖《卧虎藏龙》影片中,竹梢打斗、池边爱恋、深潭寻剑、飞瀑踏波等美妙情景即取之于谷中。刘海粟老人赞曰:<b>“没有到过黄山的人,不能称到过中国。未游过翡翠谷彩池者,不能称到过黄山。黄山之雄奇,见于莲花、天都,黄山的美梦必从翡翠谷彩池中浮出。”</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龙瀑景区</b></h3><div><br></div><div>国家AAAA级风景区——黄山九龙瀑是中国七大名瀑之一,瀑潭双胜之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此瀑布源于炼丹、莲花、玉屏、天都诸峰,流经云谷寺,至香炉峰的垭口倾泻而下成瀑,通称九龙瀑。景区地质地貌独特,人文资源丰富,是黄山人间仙境中自然龙景大观,历史上“黄山胜境”坊和乾隆御道建于此,自此道亦可达云谷寺,登黄山。九龙瀑是黄山最壮丽的一条瀑布,以奇取胜。九龙瀑有三奇:一奇,瀑长600米,落差360米,一瀑九折,一折一瀑,一顿一潭,瀑潭双胜。二奇,地质结构奇特,为冰川悬谷瀑布,冰臼四处散布,冰川遗迹尤为神秘。三奇,黄山峰、石、松、云、水诸奇在九龙瀑一带别具风采。故称天下第一奇瀑。<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凤凰源景区</b></h3><div><br></div><div>凤凰源是黄山东海仙都峰与布水峰之间的一道大峡谷,纵深10余公里。谷中奇峰秀出,怪石、岩洞、瀑布、潭池、冰川遗迹众多,风光艳丽。凤凰于飞,一见就喜。谷口乌泥关,在205国道边,是古时进入徽州、黄山的关口,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英勇战斗之地,留有方志敏、粟裕等战斗的遗迹,今建有纪念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香溪漂流</b></h3><div><br></div><div>香溪之水源自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和天都峰,全长5公里,流入艳湖,因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时,入溪洗灈、畅游后,香气经久不散而得名。香溪的近源是翡翠谷(昵称情人谷)的爱情水,故又昵称“爱河”,正所谓“漂流香溪,沐浴爱河”。黄山香溪风景区皮筏漂流全程2.2公里,是集漂流、冲浪、戏水、山乡风情、自然生态、徽州民俗于一身,内容最为丰富,漂流最为刺激,游玩最能忘情的漂流河段。<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湖景区</b></h3><div><br></div><div>天湖景区位于河东村民组,周围植物茂密,是一座大林海、大竹海,现天湖景区正在开发建设。<br></div> <div>村内205国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山野村庄、农家屋舍,是游客停留驻足、放松休闲的理想家园。</div><div><b>翡翠人家</b>坐落于翡翠谷口,是依托翡翠谷景区建成的农家乐,被安徽省建设厅列为“小康住宅建设示范新村”。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48幢农民别墅,客房328间,可同时接待600多位游客。2005年,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2008年,又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森林旅游人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div><div><b>天湖新村</b>是高速公路移民安置点,由黄山区规划设计院设计,占地43亩,居民104户,拥有1000多张床位,位于村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环境整洁,是山岔又一个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好处所。</div> 山岔村历来坚持“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原则,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建成了翡翠新村民宿群,包含各种功能齐全的特色民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色民宿——竹溪山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色民宿——遇见未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色民宿——花筑.松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色民宿——清境六间房</h3> <div><b>山岔村历史沿革及现状</b><br></div><div><br></div><div> 山岔村历史上属古徽州,其历史可溯至隋唐,距今约有1400年。清以前属徽州府歙县小北乡,通德乡,林前里,十三都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岔被编为第76保,下分八甲六村,分别为:<br><br></div><div> 八甲:方家、寨头、河东、杨家坪、苏坑、下东坑、上张、黄狮谠(今天的方家、寨头、河东、杨家坪、苏坑、下东坑、上张、黄狮谠、乌泥关)<br><br></div><div> 六村:田段、苦竹溪、白果树、谢家、舒家、八老坟(今天的田段、苦竹溪、舒家)。<br><br></div><div>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歙县第四区黄山乡,下分五闾,1952年改山岔乡,属歙县黄山区。1958年属歙县黄山区,黄山人民公社,称山岔大队。1983年成立县级黄山市,山岔划出歙县,归县级黄山市汤口乡所辖,称山岔村,1987年成立地级黄山市,山岔归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所辖至今。<br><br></div><div> 山岔村现有13个村民组,分别为:田段、苦竹溪、舒家、寨头、方家、上张、下东坑、乌泥关、黄狮谠、苏坑、杨家坪、河东、直坑,共781户,2500余人。<br><br></div><div> <b>田段:</b>位于山岔最西南,与汤口居、黄山风景区接壤,村民组后有九龙瀑,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br><br></div><div> <b>苦竹溪:</b>南与田段接壤,西连黄山风景区,北与舒家接壤,是黄山东大门出入口,村民组后有九龙瀑景区,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br><br></div><div> <b>舒家:</b>南接苦竹溪,西连黄山风景区,村民组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br><br></div><div> <b>寨头:</b>位于山岔中心,村委会所在地,村民组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br><br></div><div> <b>方家:</b>位于山岔中部,村民组三面临水,西北边有205国道,2007年因项目征迁,现集中居住于天湖新村,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接待、农业、茶业。<br><br></div><div> <b>上张:</b>位于山岔中北部,村民组后有翡翠谷景区,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br><br></div><div> <b>下东坑:</b>位于山岔东南部,村民组四面环山,琴溪贯村而过,环境优美,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br><br></div><div> <b>乌泥关:</b>位于山岔东北部,村民组后有凤凰源景区,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农业。<br><br></div><div> <b>黄狮谠:</b>位于山岔最东端,村后有野外探险游基地,东接谭家桥镇,后有黄山布水峰,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交通运输业。<br><br></div><div> <b>苏坑:</b>位于山岔东南部,东、南与谭家桥镇接壤,村民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br> 杨家坪:位于山岔中南部,村民组前有香河流过,河边古木参天,香溪漂流景区位于村前,村民主要从事旅游、农业、交通运输业。<br><br></div><div> <b>河东:</b>位于山岔中部,为山岔最大的村民组,村民组前有香溪河流经,上游有天湖景区,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和农业。<br> 直坑:位于山岔最南端、海拔600米的中山区,与徽州区交界,村民组后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天湖,村民主要从事林业、茶叶生产,创立了“翡翠雀舌”茶叶品牌。<br><br></div><div><br></div> <b>文物古迹</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禅院</h3><div><br></div><div>龙禅院,位于九龙瀑景区,过龙女潭上行300米至大坪,坪三面临溪,广约10亩,坪上有云阳仙阁,系人们为纪念云阳先生在龙源养龙而建,后有僧人改阁为院,名龙禅院。古院已湮没,今遗迹尚存,有“龙禅院古塔之位”碑,现拟在遗址上进行修复。<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林书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位于九龙瀑景区,过龙禅院至梅林书屋。传说,清代曹文植、曹振镛曾在此建庐读书。龙源系丞相源之下段,丞相源因宋代丞相程元凤在源中隐居而得名。故民间流传有<b>“山中一奇事,一溪三宰相”</b>佳话。书屋旁溪中有一巨石若丞相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7年拍摄的黄山胜境坊照片</h3><div><br></div><div><b>“我虽未升巅,仙侣原可呼”。</b>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帝王之一,乾隆皇帝虽然从未到过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的黄山,却常常念着这座名山,写下了这些有关黄山的诗歌。他也正是借着这些诗歌作品,让自己与黄山结成了“仙侣”。<br></div><div>在苦竹溪村后,登山道中原有一座跨路而立的四柱石牌坊,上刻“黄山胜境”,为乾隆年间两江总督、河务统领高晋所书。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提及要游览黄山,高晋为迎圣驾,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造了这座接驾坊,并整修了入山石径。民国陈少峰著《黄山指南》一书有这样一段记载:<b>“黄山胜境坊,在苦竹溪,两江总督高晋于乾隆二十二年奉上谕,拟亲躬来游,故赶先建四柱石坊一座,上镌‘黄山胜境’四字,以为黄山接驾之门。”</b>原来,乾隆帝不仅仅只在诗中写了黄山,用诗来抒发自己对黄山的向往,还付诸于行动,曾经为登临黄山下过专门的圣谕! </div><div>如今这座石坊被毁于“文革”破四旧,青石匾额摔成四块,1991年九龙瀑景区开发时村民献出了该青石匾额。曾有诗咏道<b>“石坊古朴翘飞檐,刻凤雕龙增新颜;为迎乾隆游胜境,东门高耸海天涵。”</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胜境坊遗存的坊额</h3> <b>“我虽未升巅,仙侣原可呼”。</b>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帝王之一,乾隆皇帝虽然从未到过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的黄山,却常常念着这座名山,写下了这些有关黄山的诗歌。他也正是借着这些诗歌作品,让自己与黄山结成了“仙侣”。<br><br>关于乾隆与黄山,民国陈少峰著《黄山指南》一书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山胜境坊,在苦竹溪,两江总督高晋于乾隆二十二年奉上谕,拟亲躬来游,故赶先建四柱石坊一座,上镌‘黄山胜境’四字,以为黄山接驾之门。”原来,乾隆帝不仅仅只在诗中写了这么多黄山,用诗来抒发自己对黄山的向往,还付诸于行动,曾经为登临黄山下过专门的圣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胜境坊遗存的坊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胜境坊遗存的坊额</h3> 天绅亭:位于苦竹溪的登山道中,建于康熙之后,为六角亭,“文革”期间苦竹溪村民烤中饭不慎失火烧毁,现有遗迹。<br><br><div>鹤林寺:位于翡翠谷口,建于清康熙之后,嘉靖年被毁。<br><br></div><div>志祖桥:位于翡翠谷口,建于清康熙之后,为单孔石拱桥,是古代连接太平的重要桥梁。<br><br>乌泥岭:此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南宋守将蒋果守岭,曾在此大战金将马吉。明末时有农民义军出没于此。岭上丛林茂密,花草甚多,后人感蒋果、香姑夫妇之情,曾于乌泥关旁建山神庙,奉为山神以祀之。庙中绘有蒋果、香姑夫妇画像和乌泥关抗金之战的壁画。1934年12月14日寻淮洲、粟裕将军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从江西出发途经乌泥关遭到国民党的重兵伏击,12月15日突围撤出,寻淮洲负重伤,在向茂林转移途中牺牲。<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山岔村荣誉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绿色小康村——2008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先进集体——2005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绿色小康村——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文明村镇——2011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中国特色村——2011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示范点——2015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百佳生态村——2002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特色林业产业村:旅游休闲之村——2009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8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乡村旅游省级专业示范村——2008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生态文明村——2005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先锋村——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首届文明村——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0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旅游专业村——2008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山市“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3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文明村——2017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全国生态文化村--2020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20年</span></div></h3> <b>五、甘棠镇兴村——千年古村致富路="五古"(古树、古祠、古庙、古民居、古驿道)+”两花“(梨花、玫瑰花)</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棠镇兴村</h3> 位于黄山区甘棠镇的兴村,218省道贯穿境内,兴村河穿村而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山环抱,交通便捷。村域面积17.3平方公里,共有487户1580人。<b>村内有保存完好的古树(</b>在碧波荡漾的万亩竹海之中,保留着许多珍稀的参天古木,耸立于村口的一株树龄三百年的古楮,傲然挺立,枝叶茂盛,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2002年,《参天大树》影视组慕名专程前来拍摄外景<b>)、古祠(</b>程氏宗祠<b>)、古寺(</b>钟山寺<b>)、古桥(</b>官厅桥、南生桥<b>)、古驿道</b>(兴岭古道)、<b>古亭(</b>兴岭古道旁曾建石质“百岁坊”,离“百岁坊”仅咫尺的兴岭头建有立亭,专供太黟古道行人歇脚纳凉和挡风避寒<b>)、</b><b>古民居(</b>叙伦堂等<b>),</b>及400亩梨园、800亩玫瑰花等农特产品种植基地。<div>2022年10月,兴村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br>2020年2月,兴村村被认定为2019年度第二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br>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兴村村榜上有名。<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氏宗祠——“罕见的庶民祠堂”</b></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程氏宗祠位于兴村,建于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年)春,正堂四槛,东西庞八槛,门屋四槛,前瞰石溪,右临水渠。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冬复增寝室四槛,广厦回廊,虹贯钩连。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清光绪年间重建,2014年政府出资修缮。现堂、屋、廊、鹿俱存,建筑宏伟,颇为壮观。该祠倚山临水,气势恢宏,雕刻精良,古朴庄严,被誉为<b>“罕见的庶民祠堂”,</b>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氏宗祠——“罕见的庶民祠堂”</b></h3> 祠有三进,墙面为硬山顶,祠堂构架为穿斗式,门楼为五凤楼建筑。祠深58.6米,宽22.6米,檐高7.5米,建筑面积1324.36平方米。第一进为门厅,西承天井,天井两侧为回廓;第二进为大堂;第三进为寝殿。门楼、额枋、梁上轩下、雀替、斜撑、大斗均雕刻人物故事、珍禽、花卉、楼台亭阁。祠内木雕、砖雕、石雕俱全,雕刻造型栩栩如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山寺</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钟山寺原名理相庵,位于兴村之西钟山山腰,清康熙年代(1622~1722)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国28年(1939)修葺。三间两进式,前进1971年拆建学校,存后进。2004年重建前进,为三间两层楼,下层中间为大门。2012年新建大殿。<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00亩梨园</b></div><br>兴村雪梨种植的历史逾百年,亦是一村一品的特产,聪慧的兴村人将其列入优势产业加以拓展,采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栽培,带动村民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现拥有梨园600余亩,成立2家梨专业合作社,技术骨干达50多人,开发杭青、黄金梨、黄花、金盛秋、翠冠等7个品种。该村雪梨肉质细腻,皮薄汁多,<b>是目前黄山区梨子种植面积最大的村。</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梨树——兴村人的摇钱树</b><br></div><div><br></div>梨花绽放之际,游客纷至沓来,鲜梨上市季节,梨市繁荣,购销两旺,梨树已成为兴村人的摇钱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兴村特色旅游——4月赏梨花 8月品香梨</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兴村的600余亩梨园,集中采摘的有100多亩,总产量达220余万斤。每年4月赏梨花,8月品香梨,梨产业不仅鼓起了果农的“钱袋子”,也带活了兴村的旅游业,每到梨子采摘季节,前来采摘游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通过和省农科院合作,兴村雪梨的种植更加注重品质,省农业专家每年会来村里定期指导,兴村雪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兴村的”芳香“产业——玫瑰花产业</b></div><br>兴村的气候,有利于玫瑰花的种植。2011年,兴村立足优势生态资源,通过政府招商,引进上海绿然投资有限公司,在兴村试种20亩大马士革玫瑰花,花朵的出油率达到国际标准,第三年,扩大栽种至400亩。2014年初,成立兴村醇香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流转土地800余亩,成立黄山区兴村醇香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设玫瑰花精油提炼厂,实现玫瑰种植与加工一体化。 兴村有800多亩玫瑰花基地,目前,基地每年需雇佣工人70名左右,每人年工资在15000元左右。目前玫瑰花基地的产量一亩可达200-300斤鲜花,每5000-6000斤鲜花才能提炼一斤精油,每斤精油的价格是12万元,除此之外,中层的玫瑰花还可以做成玫瑰凝露。这些玫瑰精油和玫瑰凝露大多用于女性护肤品中,应该说,随着市场对玫瑰花精油需求量的增加,玫瑰花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近年来,兴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立足特色产业、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休闲采摘旅游三措并举,以玫瑰、梨产业为切入点,依托“五古”(古树、古祠、古庙、古民居、古驿道)资源,打造农业+文化+旅游的乡村生态旅游新业态,着力将兴村建设成为黄山脚下最具特色的玫瑰小镇。未来将借助美丽乡村这趟“顺风车”,拉动旅游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快速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大马士革玫瑰的采摘周期从每年的4月下旬开始,5月中旬结束,年基地鲜花采摘预计有18万斤,产值可以达到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