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阅读能力是指孩子看懂书报的能力。对不同的年级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比较浅显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书报。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读懂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p><p class="ql-block"> 1. 读懂文字的能力。做到会读、会写、会用</p><p class="ql-block"> 2. 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句子、篇章的能力。要求孩子不仅要了解文章中字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能划分段落层次,并会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p><p class="ql-block">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p><p class="ql-block"> 4. 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义,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自己来解决。</p><p class="ql-block">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孩子掌握了方法,好比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终身受用。因此,家长要重视在阅读中教给孩子读书方法。那么,怎样指导孩子阅读一篇课文呢?</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让孩子认读课文,通读两三遍,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家长要督促孩子通过查字典来解决。</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要让孩子细读课文。通过孩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试着分段、概括段意。</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让孩子精读课文。能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确定重点段,重点理解,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让孩子能回答书后的问题,写出预习笔记,并对文章有自己的评价。阅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和其他人。</p><p class="ql-block"> 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读懂文字的能力,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上面的四步从“会读”的层面谈了具体的方法,如何实现由读到写的转换呢?我谈两种比较有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并且记录联想的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运用到阅读文字优美的散文的阅读当中。最近我跟孩子们一起阅读季羡林的散文集《月是故乡明》,作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每一篇文章都是他炼字、炼句、炼段、炼篇后的精品,我与孩子们共读这本书时,引导他们根据文字所描写的场景联想自己生活经历中的相关场景,然后学习季羡林的表达方式,将联想到的情景用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根据文本特点进行仿写。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优美片段的仿写和有特点片段的仿写,都可以进行。在学习《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指导孩子们仿写了园中景物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生长生活的片段,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仿写,大大降低了孩子们的表达难度,也写出活泼生动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边读书,边思考,边勾划。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所以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