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1931~)是美国观念形象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切瓦斯特是除德国的岗特·兰堡、日本的福田繁雄之外的现代世界平面设计大师之一,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AIGA会员。1931年切瓦斯特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在7岁时他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尤其喜欢插图绘画。1947年便在《十七岁》的杂志上发表了他最早的插图作品。1948年毕业于纽约林肯中学,随后进入美国库柏州立艺术学院学习插图和平面设计。</p> <p class="ql-block">《三分钱的歌剧》(The Three Penny Opera)是切瓦斯特的一幅画册封面作品,他利用平面设计中不同的风格,如德国表现主义的木刻、超现实主义的空间布局以及大胆的色彩表现与画册的宣传功能、歌剧的音乐调性相呼应。这种打破以往传统刻板的写实面貌,将个人的歌剧观念通过形象来体现,正是其观念与形象融合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斯特在1968年设计的反战海报,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人文主义情怀。</p> <p class="ql-block">《图钉与未来》(Pushpin and Beyond)是切瓦斯特在1997年为“图钉”设计集团在日本大阪三得利美术馆设计的展览海报。海报以卡通化、几何化的机器人来表现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卡通的人物外形,有意思的是机器人还叼着烟斗,漫画的造型活泼、幽默,体现了设计者天马行空般的艺术表现才能。</p> <p class="ql-block">福田繁雄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在高中时曾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但由于当时艺术学校里没有漫画专业,最终将其幽默和天赋投入到设计领域,由此其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幽默性特点。1956年于东京国立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毕业后福田开始在起创作的作品中显示独特的个性和观念,并借此创出多种创作发展的方向和表现手法,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设计新秀。</p><p class="ql-block">1967年即在美国纽约IBM画廊首次举办个人展,随后其作品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并获得多项大奖。1982年他应美国耶鲁大学的邀请,担任客座讲师。同时,福田还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福田是继龟仓雄策、河野鹰思、早川良雄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之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欧洲、美国等地,他都被视为一名设计天才。福田繁雄与岗特·兰堡、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p><p class="ql-block">福田的创作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月历、插图、标志设计等之外,也涉及工艺品、雕塑艺术、玩具、建筑壁画、景观造型等各种专业领域。他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均能将其创作灵感发挥到极至,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视觉美感与艺术表现力,流露其独特的创作魅力。他的大量的"福田式"的海报作品更为世人所熟知,普遍的平面设计书籍中几乎都会出现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这张海报,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含义深刻。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p> <p class="ql-block">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p><p class="ql-block">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p> <p class="ql-block">1987年在《福田繁雄招贴展》的招贴设计中,福田将静止坐在台前的人的四个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于同一画面,用单纯的线、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大面积的黄色与人物黑色剪影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p><p class="ql-block">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p><p class="ql-block">1958~1963年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p><p class="ql-block">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1963年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p><p class="ql-block">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p><p class="ql-block">1987年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p><p class="ql-block">1993年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p><p class="ql-block">1997年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p><p class="ql-block">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土豆系列招贴画》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差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p> <p class="ql-block">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如图中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p> <p class="ql-block">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