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月一过,父亲就要上八十了。按说这是大生,做子女的得为父亲好好操办宴席庆生。可一问父亲,他却使劲摇头摆手道:“不办不办,我跟亲戚们都说了,这个生日我要躲着过,就去长沙呆几天吧。”</p><p class="ql-block"> 遵照父亲的意愿,我们接他去长沙走走。临行前,父亲随身带了一个小拖车,鼓鼓囊囊的。父亲说,一直有个愿望,想到长沙拜访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p><p class="ql-block"> 说起老友,其实是老家走出去的“大哥”。在我们那个山乡,过惯穷日子、能走出去的山里娃可算是凤毛麟角,何况是在省城谋得一官半职。父亲原本不认识“大哥”,可“大哥”的弟弟跟着父亲学徒。在三十年的那个夏天,当我们参加高考出了成绩,“大哥”的弟弟就陪着父亲去长沙,听听“大哥”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记得长沙的夏天特别热,皮草鞋踩在沥青上都滋滋冒烟。”父亲清楚地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鸡笼里,几只鸡伸长脖子使劲喘气。坐长途汽车到了市里,又反复倒腾几趟公共汽车,终于在傍晚时分到了“大哥”的院子。</p><p class="ql-block"> “大哥”家很洋气,木地板都泛着光。进屋要脱鞋,父亲皮草鞋里的赤脚,让他像个害羞的小孩,不脱不好,脱了又尴尬。“大哥”很热情,拿了一双凉拖过来,“穿上这个就行了,凉快些。”“大哥”是文化人,听了情况,就劝慰父亲放心,肯定可以上大学。“大哥”说,农村里培养几个大学生不容易,最好就读师范,将来当个老师挺好。</p><p class="ql-block"> “大哥”依然带着家乡淳朴好客的本色,尽管乡音里带了点长沙腔,但丝毫没有瞧不起乡下人的神情。当晚,“大哥”家安排了丰盛的晚餐,摆了满满一桌子。父亲呆坐着不敢下筷子,用余光看“大哥”的家人是怎么操作的。“筷子摆了两双,有一双是夹菜的,有一双才是自己吃饭的。吃剩的骨头要放碗边,可不能吐地上。”父亲第一次这么讲究地吃饭,印象深了去了。</p><p class="ql-block"> 正如“大哥”说的那样,当年我们兄弟双双上了大学,父亲在村里着实火了一把。此后经年,我们有了工作,在城里成家立业,父亲脸上有光。</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记忆仿佛还在昨天。行将八十的老父亲始终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些年,他多次走访“大哥”乡下的亲人,打听“大哥”的消息。“大哥的好,我得记一辈子。都八十了,要是能见一面大哥就好了。”父亲每每说起,脸上充满了虔诚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终于要成行了,可父亲不知道“大哥”的电话,茫茫人海中,我们寻访的难度大了。于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寻找线索,问原单位,找长沙的朋友,咨询小区物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究还是找到了“大哥”的电话。</p><p class="ql-block"> 我们立即拨通对方的电话,电话是通的,可是没人接。一次、两次......“大哥”的电话一直没人接。“会不会在睡觉?我们晚点再赶过去找吧,听说还住在老地方。”父亲内心有点忐忑,不过依然意志坚定。</p><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狭窄的老街,父亲仿佛找回了当初的记忆。“应该就这个院子,上个坡就能看到一栋灰色的楼,旁边有一棵大树。”正在这当口,电话响了,是“大哥”打过来的电话!</p><p class="ql-block"> “大哥,你还好吗?”父亲接过电话,着急地问候。</p><p class="ql-block"> “你是?”</p><p class="ql-block"> “我是家乡人,三十年前来过你家的老哥们,我可找到你了。”</p><p class="ql-block"> “家乡人?你现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是在你院子里,我来拜见你了。”</p><p class="ql-block"> “稍等,我就出来接你......”</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透过车窗,我们看到一个老头手持电话急匆匆从楼道出来。</p><p class="ql-block"> “对,就是他!”父亲激动地要开门下车。</p><p class="ql-block"> 车门刚开,父亲就下了车。“大哥,你还认得出我吗?”父亲走近“大哥”,一把抱了过去,“大哥,我可见到你了。”</p><p class="ql-block"> “大哥”定了定神,花白的头发下,撑着一副眼镜,显得睿智而和蔼。他双手拉住父亲的手臂,看了好一会。“我想起来了,那年老弟和你一起来过,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大哥”领我们来到家里。这是一套略显老旧的房间,见证了老人厚重的生活。木地板失去了光泽,但仍然显得一尘不染,一把靠椅休闲地摆在一侧,沙发整齐地排列着。老人银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伸手那一刻,看到他手腕上还带着医院的住院标志。“今年八十三了,不比当年,八十岁之前基本不要去医院,现在隔三差五就得去挂号。”“大哥”握住父亲的手,“你今年有多大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几天这就上八十了,赶着过生非要来看看您,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我这么一说,父亲的声音哽咽了。“大哥,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那个年代我也只认得你一个读过书见过世面的人。我叫孩子们记得报恩,有生之年能见到你,我也满意了。”父亲擦拭着眼泪。“大哥”频频点头,眼里噙着泪花。</p><p class="ql-block"> “好呀,孩子们都有出息。”“大哥”说着,转身钻进屋里,拿出一帧放大的“全家福”。“我两个姑娘,都出国了,嫁到法国,生了几个孙子孙女。家里就我和老太婆。”“大哥”的表情里,既有来自子女优秀的自豪感,也有掩饰不住的晚年沧桑和落寞。</p><p class="ql-block"> “大哥,乡亲们都念你的好,我好不容易来看你也没啥带的,就带了些自家榨的香油,还有几十只鸭蛋。”父亲很难为情地说,一边掏着他鼓鼓囊囊的小拖车。“大哥”眼眶红红地,连说“感谢感谢”。</p><p class="ql-block"> 两个耄耋老人就这样手拉着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这画面太难得了,我立马掏出手机,给他们拍下珍贵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一位是我的父亲,淳朴的乡下农民,一位是孩子远在异国他乡的老知识分子。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很难在身份上同等地站在一起。然而,他们同样来自那块贫瘠而又厚重的土地,喝着同一条山沟的水长大,算是生同源。在耄耋之年,他们早已看通透了人生百理,剩下的只有这辈子忘却不了的乡情和恩情。于是,才有了父亲心心念念的寻访,才有了“大哥”喜极而泣的沧桑。此时,他们温情地坐在同一条凳上,同框见证着岁月变迁,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同为父亲,他们充满欣慰,身为子女,我们充满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