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3年3月7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武邑(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李辛庄,今属武清区崔黄口镇,位于镇驻地西南约2公里,有人口八百余人。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一书载,李辛庄村的土地原为皇庄旗田,清道光年间,有李姓庄头自北京迁此定居,得名李新庄,后渐以谐音称称李辛庄。</p><p class="ql-block"> 在康熙十四、乾隆七年、光绪七年梓行的三部《武清县志》中,李辛庄均称“李家新庄”。在1914年《京兆武清县地图》上,则标注为“南李辛庄”。而在1939年、1948年《武清县全图》上,均标注为“李辛庄”。</p><p class="ql-block"> 不少村中老人曾告诉我,李辛庄在清初并不叫李辛庄,而是叫“李旗庄”。因为,在清初圈地运动中,李辛庄一带被圈为旗地,李姓旗人在辅佐顺治皇帝上有军功,经皇帝恩准,将土地赐予李姓旗人。</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述资料,李辛庄村名演变过程已很清晰。立村时称李旗庄,又称李家新庄。在清朝二百七十年余年里,李家新庄这一名称并无更改。进入民国后,一度更为“南李辛庄”,这很可能是为与另一个距离不远的李辛庄(位于崔黄口镇北辛庄以北,今已不存)相区别。但在民间,这种为处理重名现象,而人为增加表示方位词语的做法,并不为人们所接受。所以,由李家新庄演变过来的“李辛庄”,就不再有“南”字,并且逐渐固定在文献中,成为一个标准地名。</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些老人告诉我,李辛庄的姓氏是典型的百家姓,村里流行着一句话叫“张王李赵遍地流(刘)”,也就是说,百家姓中的张、王、李、赵、刘等大户,在村里也同样都是大户。尤其是李姓,当初立村时即以李姓命名,后来李姓由京城迁至李辛庄,并逐渐成为村中首户。由于当初有了资金累计,所以李姓后人均受到良好教育,有不少李姓后人通过科举为官。另据1919年《京兆武清县报告书》载,李辛庄村很早就在吴宅设立了一处国民学校,由村内乡绅李光中担任主事,由吴殿光担任教员,当时的在校生有十六名。民国时期,不少李姓人口流动至外地,还有部分人员随迁至台湾。现如今,李辛庄的李姓人口较之过去又少了很多,其人口数量在村内已不再占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李辛庄与西大刘庄两个村庄住宅紧密相联,它们之间仅以小杨路为界,路东为李辛庄,路西为西大刘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两个村同属一个村庄。而实际上,两个村庄自立村时起即各不相干。与其它村庄不同的是,李辛庄只有一座很小的土地庙,位于村庄的东部。而与它毗邻的西大刘庄,因为立村时间要早,所以村内曾建有一座大庙。李辛庄村民上香磕头,都习惯上去西大刘庄或去另一邻村——三百户营村。</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18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