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视连续剧《赤子雄风》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剧中三位青年主角郭海华、钟健、苏国利及一群同学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大陆歌曲《血染的风采》,有一位青年看了这场面后非常惊奇说:“想不到港台人也喜欢大陆歌曲。”言下之意,当下大陆青年都喜欢唱港台歌曲,怎么港台青年喜欢唱大陆歌曲。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新”。听惯了港台歌曲的港台青年喜欢唱大陆歌曲,是因为大陆歌曲对他们说來感到“新”,而听惯了大陆歌曲的大陆人喜欢唱港台歌曲,我看也是因为港台歌曲对这些大陆青年来说,同样感到“新”。</p> <p class="ql-block"> 那一段时期,有一盘“红太阳”磁带成为国内畅销货,老年人喜欢购,青年人喜欢买,连小孩也喜欢听。其实“红太阳”所录的歌都是流传已久的老歌,只不过在艺术上作了一些新的处理,因而大家感到“新”,于是老歌就变成了新歌,“红太阳”磁带也就成了抢手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此看来,一个“新”字是何等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 歌曲是如此,戏剧何尝不是如此呢?就以锡剧为例,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最初腔调只有簧调,后来从其它剧种中甚至民间小调中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地创新,于是现在的锡剧不仅有簧调、而且还有大陆板、铃铃调,高拨子、迷魂调、三角板等等多种腔调,即使是簧调,还可以分为老簧调、簧调、新簧调、簧调哭调等等,因此锡剧的曲调就变得优美动听,颇受苏锡常一带观众的欢迎。试想,如果锡剧不创新,现在演出时还一味地唱“簧调”,那观众就感到乏味了。如果说现在的锡剧还停留在现有的基础上,不加以“创新”,不加以发展,若干年以后,观众还会多吗?因此,任何艺术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创新”。</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中说:“诗歌小说虽有人说同是天才即不妨所见略同,所作相象,但我以为究竟以独创为贵。”现代诗人王老九在《谈谈我的创作和生活》一文中也说:“创作,创作,就是要创造新的,旁人说过的话,你再说没味气了。”鲁迅先生和王老九固然谈的是诗歌创作,我想“贵在独创”的精神同样适合于所有的文学艺术。</p> <p class="ql-block"> 当然创新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没有继承就根本谈不上创新。因此我觉得现在提出弘扬民族文化是非常及时的,弘扬民族文化,首先要继承民族文化,但弘扬不等于继承,继承的同时,切莫忘“弘扬”,弘扬就要“发扬光大”,发扬光大不就意味着要不断“创新”吗?</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