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研作文,云端引领新中考——任务驱动类中考作文备考策略

Amy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昆明市罗浩宇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第3期 总第98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2月22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间最美二月天,冬雪消融绽新颜。最是一年春好处,以研促教正当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2月22日,昆明市罗浩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云端,共同参与本学期第一次昆明市市级教研活动——“‘新中考’背景下高效复习策略研究系列(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教研活动由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浩宇老师和陈蓉老师主持,活动邀请到来自于罗浩宇名师工作室、昆明市第三中学的李江老师,她带来了题为《“内”“外”兼修,成就中考好作文——任务驱动类中考作文备考策略》的专题讲座。</p> 研学善思,学无止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伊始,陈蓉老师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中考任务驱动类作文的相关研究”。她提到:“近年来,多地的中高考语文试卷中频繁出现了任务驱动类作文题。这一类作文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命题专家旨在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考查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情况;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考试来倒逼教学,力图引导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考虑驱动性任务的设置,从而创设相关的真实写作情境,让学生愿写、乐写、会写,最终完成真实的自我表达和有效的对外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陈蓉老师提醒大家带着以下思考来走进本次的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类作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它有哪些需要我们关注的要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我们过去常见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为了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答题,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展开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完成这类题目的审题、立意、选材和写作?</p> 名师引领,条分缕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时时困扰着老师和学生们,可它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更是一线语文教师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今天由昆明市第三中学的李江老师带来《“内”“外”兼修,成就中考好作文——任务驱动类中考作文备考策略》专题讲座,成功地拉开了“新中考”背景下高效复习策略研究系列教研活动的序幕。李老师从什么是“任务驱动类作文”、“任务驱动类作文”的起源与要素、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有效训练这三个板块与我们分享了“任务驱动类作文”的相关内容。</p> 一、“任务驱动类作文”的概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首先给老师们呈现了近年来的几道中考作文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目:请以“在劳动中成长”为题的一道命题作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2022年云南省中考作文(二选一)题目:“脚下的路,远方的——”。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2022年昆明市中考作文题目,这是由三则材料组成的一道材料作文。从这些不同类型的中考作文题目的展示中,老师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它们的不同区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李老师展示了2020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目。题目要求:阅读一段文字,以“给XXX的一封信”为题目,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给老师、亲友、同学……写一封信,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道作文题目就被称为“任务驱动类作文”。它是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截然不同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李老师谈到:“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更多的是阐释性的作文题,这类阐释性的作文题更多是让考生从试题提供的标题或话题出发,或者通过对标题或话题进行解释与阐述,时而引经据典,时而举例论证,从而表明自己的内心主张,又或者通过讲述故事与描写人物,时而借景抒情,时而借势说理,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江老师接着又提醒大家关注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区别。材料作文需要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先由阅读提炼出其中的主题、观点,再依据其进行写作。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却是一种真实的写作,是最接近生活真实情境的一种文章。写作时,考生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有清晰的交际情境,也有明确的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当考生有了明确的交际对象,他就知道了自己是谁,读者又是谁;有了鲜明的交际目的,考生也就知道自己需要说些什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这种灵活的设题形式就使得考生没有了预设与套作的空间,避免了采用模式化、程式化或公式化的“套路写作”的可能性。</p>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起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源于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驱动类作文”起源于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中的一道高考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当年一出,举国为之关注。李老师提醒大家,如果将这道高考作文题和以上提到的那道2020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进行比较,就会明确发现:中考“任务驱动型作文”脱胎于这样的高考试卷中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虽然学段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层级要求也不同,但从本质来看,它们的指向性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终,这一类型的作文题目都源于新课标对评价机制要求的改变,它促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源于新课标中关于评价机制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照《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命题要求的相关论述,课标中提到:“在表达与交流类问题或任务时,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密切关联的交际语境中,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正是基于文件的规定,各省市都纷纷作出积极响应,在本省市的作文题目命制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列举了浙江温州的一道中考作文题目,这个作文题首先给出了“笔记”的概念,然后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在命题时给出了三项写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一:主要偏向于分享类,请你向班级里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做笔记的经历和感悟,还有你用笔记读笔记时的一些发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二:属于说服类的,它要让你去劝说不愿做笔记的某位同学,让他去明确笔记的重要性,做笔记的乐趣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三:提供信息类的写作,要向刚刚进入初中的弟弟去介绍和解释如何做笔记,如何用笔记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以上我们所提到的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命题要求的变化,我们就会明确发现,出题专家在进行命题时关注的正是“笔记”的这个话题,它所针对的就是学生真实的学习经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又出示了一道2022年浙江绍兴的中考作文题。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来源有些特别,它取材于当地的一份报纸《绍兴晚报》中的一个“热线通”栏目。该栏目关注到一则本土新闻。新闻报道中介绍了一则“歪脖子树”引发的社会争议现象,针对这个现象,给出学生两个写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一:以热线通内容为素材,结合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立足现在,也可回望过去,亦可设想未来,可采用不同视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二:这棵树的境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如何看待?把你的联想与思考写成篇议论性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分析,大家就会发现这个新闻事件针对的正是课标中所提及的“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观察、分析、甚至思辨等高阶写作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要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江老师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应当具备三个要素: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以刚才展示过的2020广东省中考作文题为例,来具体看一看这三个要素在这篇中考真题作文中的呈现方式。其中题目里的第一个部分,即自律的定义以及所给出的自律所带来的好处,就属于“材料”,它是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并展开写作的一段素材,针对这段材料,“请你以《给XX的一封信》为题,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给其他人写一封信”,这就成为了我们所说到的“写作任务”。至于写信人的身份要求、文体和字数等,则都属于“写作要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三个要素就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如果将这三个要素进行合并,大家就可以发现,它的预设目标就是考生根据材料,带着任务,按照要求来进行写作。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说法,命题专家们试图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在提供材料引发思考、积极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的引导写作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写作”。</p> 三、如何训练“任务驱动型作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此类作文题目,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复习和备考呢?李江老师把它归纳为:“内”修关键词,“外”修形式感。有了这两个环节的积极备考,相信想要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有了充分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内”修关键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第一个关键词——情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讲座中李江老师一共提到了四个重要的关键词。其中第一个关键词为“情境”。新课标的颁布后,“情境”一词频繁出现,据统计:在整个新课标中,“情境”一共出现了40余次。关于本门课程的课程理念,课标明确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到了具体课堂要求,课标中也提出了:“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次新课标的变革中,还提出了“任务群”这样的新概念,在两个任务群的活动当中,也都明确了与“情境”的密切关系。比如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比如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课标里还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之相关,新课标中关于“命题”的要求里也明确提出了“情境”这个词。其中要求“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探究欲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中所给出的材料,已经是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之前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了,李老师强调:“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材料摒弃了孤立的,没有情境的材料,也摒弃了诸如寓言、故事、格言等远离现实生活的一些材料,而选用的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它给考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流情境,变考场背景下的虚拟写作为逼近生活需要的真实写作,并用情境来引人深思。在这样的变化下,真实的情境也就意味着真实任务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而,大家自然就能很快联想到:2020年广东关于“自律”的这道中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情境设置,其实就来源于应对当时爆发的新冠疫情这个真实情境,许多孩子需要用自身经历如在家上网课等真实案例来谈自己对于“自律”的认识。再看2017年浙江衢州中考作文真题,那就是2016年国家刚刚放开的二胎政策。在这样的一个真实情境下,命题专家关注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在二胎政策实施后,关注自己家中发生的一些变化从而做出回应——比如怎么看待家中生二胎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情境”在中考作文题目中的出现,李老师给了一线老师们第一个备考锦囊:“将情境作文的教学融入到自己的真实课堂,培养出学生的一种意识——要关注生活,甚至要关注国内外的一些重大实事要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如何将情境作文的教学,融入我们的真实写作的课堂?昆明市罗浩宇名师工作室的各位成员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已经出版了的《身临其境学写作》这本书中,许多位一线老师们就带着各位读者一起进入千姿百态的情境,最终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和主人公创创一起,要么化身为一位带货主播,参加爱心助农的直播带货活动,要么化身为丁真那样的网红人物,成为一位热爱家乡的旅游形象大使;要么带着小伙伴一起参加学生会的竞选,带着他们走上街头,进行勇敢的街头采访;要么在学校艺术节当中参加课本剧的改写,参加演员训练营的选拔,在讲故事大赛当中成为一位故事大王……沉浸于真实的情境,让我们在其中学会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等,从而达到写作能力的提升。只有做足了这样的日常训练,当真正遇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真实情境时,孩子们往往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第二个关键词——读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个关键词,李老师把它定义为读者。起笔写作,我们都有一个读者的意识,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有许多孩子会误以为写作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只有阅卷老师去看,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把自己排除在写作的读者之外。李老师说到:“按照文学、文艺学的说法,每一个文本都是有特定的读者。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写作者在写作时,都在内心确定了一个特定的读者,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隐含读者或潜在读者,即存在一个假想的能够读懂你的作品的读者,也可以把它称之为理想读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简单来说,当我们提醒学生在写作文时,潜意识里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作文到底是写给谁看的?根据这个对象,我们需要考虑他的身份、他的需要、理解能力和接受心理。在读者对象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所采用的交流语言言说方式、言说内容、言说语气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李江老师就先出示了一篇2020年广东省中考作文的真题作文,这位学生的补题是《给老师的一封信》。他的语言表达在语气上显得比较尊重,并且,表述的内容上更多的是以汇报的方式来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江老师又出示了另外一篇真题作文,这一篇作文补题的写作对象是同龄人——《给表哥的一封信》,这是写给同辈的,在这里就不能再用刚才所说到的“您好”这样的表达尊敬的语气和方式。此外,从他的表述上来看,还明显带有一种劝说性质,你也要像我一样成为一个自律的人。那么,通过两篇作文的比较,我们会明确:由于我们的写作对象不同,隐含读者不同,你所表述的内容和方式自然也就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训练学生感知隐含读者的存在?李老师给老师们提供了第二个锦囊:“要在教学当中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在读写结合里去感受隐含读者的一种存在”。她举了个例子,在教学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时,老师们大都只抓住了一个要点,即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一些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是否可以对这篇文言文的主旨分析进行一些有意的训练?尤其是从“隐含读者”这个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苏轼写这篇文章,他的隐含读者会是谁?可以是自己,把它当作是一种自嘲,你可以听到的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同时这个隐含读者也可以是张怀民。二人境遇相同——被贬,辗转难眠(“亦未寝”),都喜欢流连于这里的风景,二人“闲”得很呐。把它看作是一种惺惺相惜也不为过。再往下深挖,还可以有第三个隐含读者。那些达官贵人们,他们虽然享有高官厚禄,却无法懂得欣赏这人间最美的风景。真是一种遗憾呐!那么,在这样的读写结合中,我们就能带着学生在阅读中去体验,去感悟作者写作时“隐含读者”的一种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第三个关键词——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李江老师和大家分享了第三个关键词——目的。她带着大家回顾了之前命题专家的提醒:“在提供材料引发思考激起写作欲望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写作”。这个说法里我们很容易能发现“任务型指令”这个关键词,增加任务型指令其实质就是你要解决什么问题,那么明确了写作的任务指令,其实就已经明确了写作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以2020广东省中考这道作文题为例,带领老师们寻找它的任务指令,首先导语部分里面其实已经明确指出了,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学生必须紧扣“自我约束”的生活经历来取材。而且还要围绕“自律的好处”来进行写作。2017年浙江衢州这道中考作文题,写作目的要帮助两个孩子化解烦恼,在这里化解他们的烦恼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其中的写作目的,扣住这个目的,让他们不再烦恼,让他们觉得这件事儿有合理性,或这件事不值得这么去焦虑去烦恼,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应对这个关键词,李老师给到大家的锦囊是“重视日常作文的审题训练,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写作习惯,能够紧紧扣住写作目的进行写作”。所以老师们在平时的日常作文审题训练里,就要学会教学生怎么抓关键词,怎么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第四个关键词——多元因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个关键词的学习,那就是多元因素。什么是多元因素?这和任务驱动型的命题原始材料有关系。任务驱动型命题的原始材料里是包含了矛盾的多元因素的,它的立意也可以是多种角度的,材料中甚至包含了几个人物、几种场景、几种观点与多种思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江老师出示了2020年江苏省南京市的一道中考语文作文题,该题目中就呈现了多元因素,这个多元性体现在:学校有规定,在校是不许吃零食的。面对这个规定,三个人有不同的做法。由材料我们提炼出了关键词“规则”与“考验”,如此就可以参考以下三种完全不同的立意。其中第一种立意是如何面对规则,有两个不同的人物在面对规则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一个心中是有规则的,他拒绝了,小轩则抛掉了规则,拿过来准备吃,理由是真的很饿。面对规则不同做法,实际是内心对规则的一种认识问题,面对规则应当遵守,而不是找理由去打破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点,我们看到的是第三个对象,关于老师。规则约束的是群体,不是个体,所以要靠大家去共同遵守。学校规则虽然约束了学生,但是老师也是有责任要帮助学生去遵守规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点,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样的立意角度,即如何面对考验。如果仅仅是把老师行为理解为这是对两个学生的考验,那么又给我们带来了其他的思考方向。生活中考验是无处不在的,一定要坚守规则和底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有几个人物,几种观点和多种思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性。在义务教育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学习任务群中,就提出了不同学段对于表达的这样的一个训练方法,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在为了达到对多元思维的培养时,李老师给到的锦囊是“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听、说、读、写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在实践里去锻炼学生的这种‘多元思辨’能力”。有很多老师很喜欢在课前进行演讲三分钟的活动,甚至不定期开展的辩论赛等,这其实都是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它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一种多元和思辨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外”:形式感也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外修形式感,李老师谈到“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感其实也很重要,在刚才前面的论述当中,已经提到了其实大都涉及到实用类文体的具体写作。在我们的初中阶段有很多种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形式,比如说写倡议书、书信、演讲稿、建议信、辩论词、颁奖词和讲故事等,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实用类文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写作当中,这些实用类文体也要注意它的写作形式,要提醒学生学会去使用,并且正确地运用好它。李老师呈现了这样一份倡议书,从形式上来讲,倡议书首先要有一个标题,如《践行楷模精神》,接着副标题就要呈现出——XXX的倡议书。作为有交际功能的倡议书,称呼称谓顶格书写,接下来有问候语空两个格,那么倡议是为何而发出?这需要给出相应的背景和时间。正文写作里应当给出的是发出倡议的内容。最后要明确:在此,特向大家发出倡议——争做新时代青年,践行楷模精神。这个相应的倡议内容和我们刚才所看到的标题要能形成呼应。另外,倡议书的落款和时间应该落在合适的位置,右对齐,这就是倡议书在写作时应该关注的形式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李江老师还展示了演讲稿、书信等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格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刚才的论述,李老师给到老师们的锦囊五是“了解并明确这样的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格式显然也显得很重要”。讲座的最后用白居易的名言“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意思就是指文章应当是为时而写,歌诗应当是为事情而写,呼唤一线的教师们回归到了我们写作的本源及真实的写作任务。人物驱动型作文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呼吁大家进行真实写作,让初中生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时最好的一种方式。</p> 总结收获,砥砺前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座结束后,陈蓉老师做了提纲挈领的总结。陈蓉老师首先强调任务驱动型作文不仅仅是形式上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类作文对于写作意义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陈蓉老师明确任务驱动类作文通过任务的设置,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妥帖地融入到了任务前置材料中,让学生通过了解前置材料中明确的写作情境,了解指定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完成的写作步骤有哪些,可能需要使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也能更好的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吸收新的有关的写作知识,通过使用不同的题材和笔法来表现任务驱动下的材料所包含的多维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方向,完成自我的表达和交流沟通的需要。就像上一个环节中李江老师分享的任务情境,从而让中学生真正做到愿写、乐写、会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种新的题型,任务驱动类作文很新,但是依据“教——学——考”一致的原则,它也体现了这种新题型下对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新导向。这种变革,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或许还有更多的可研究、可探索的空间,无论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命制,亦或者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评阅,或者是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日常训练的阶级性、阶梯性、层级性和初中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的研究等,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方向。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这条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前行,去探究每一个新名词,每一项新理念背后所涵盖的意义,以及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探索与前进。</p> 潜心问学,行而不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昆明市罗浩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的教研活动如鲜花般盛开,如绿叶般葱葱郁郁。只有碰撞,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只有分享和交流才能使我们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意义。</p> 学员学习剪影 学员学习心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文教学,何止朝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务驱动类作文专题讲座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组 李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3年2月23日,我通过昆明市教研平台,悉心学习了由昆明市第三中学李江老师主讲的《“内”“外”兼修,成就中考好作文——任务驱动类中考作文备考策略》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江老师从中考题说起,通过对中考作文题的解析,提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和三个要素,进而总结出任务驱动型写作的要求和命题专家试图达到的目的。在明确概念之后,进一步提出对“如何训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内’修关键词,‘外’修形式感”的理论观点,并运用“情境”“读者”“目的”“多元因素”四个关键词,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对观点进行串联解读,逐一提出五条锦囊妙计,即:锦囊一:将情境作文教学融入真实课堂,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要关注生活乃至国内外的重大时事要闻。锦囊二: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在读写结合中感受“隐含读者”的存在。锦囊三:重视日常作文审视训练,养成学生的一种写作,紧紧扣住写作目的。锦囊四:开展听、说、读、写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多元思辨”能力。锦囊五:了解写作格式也很重要。最后,教科院的陈蓉老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意义进行提升:通过任务的设置,将写作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妥帖融入其中,学生在了解写作情境,明确写作对象与写作目的的基础上,更加清晰自己需要完成的写作步骤和需要使用的写作技巧,能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吸收新的有关知识,通过使用不同的体裁和笔法表现人物驱动下的材料包含的多维写作内容、写作方向,完成自我表达和交流沟通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学习,我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作文有如下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情境化作文是主要的命题趋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第4条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社顾问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紧跟新课标导向,情境作文极大可能成为中考作文主要命题趋势。所以,我们的日常写作训练,应有意识地侧重于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写作。下一步的中考作文复习中,我将从工作室研究成果《身临其境学写作》中挑出部分优秀课例,对学生进行情境作文写作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读写结合是写作训练的主战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古至今,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过:“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与写作之间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简而言之,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吸与呼的关系,读是吸,吸取更多有价值的营养,而呼也就是把自己所汲取的营养展现出来,只要发挥好,那么这就是一篇文章。所以,只有注重学生阅读与写作双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阅读与写作也是学生丰富自身情感,净化自身心灵的广阔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努力找到阅读与写作最为合适的切合点,达到读与写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语文活动是写作素材的生命源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在“梳理与探究”中提出:“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谈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所以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我们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触动他们的写作灵感,感受人生苦涩和甜美,才能铸就写作的灵魂。例如: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胜过素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采访、语文主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生活。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搜集素材,获取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亲近自然,组织郊游活动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写作能力培养提升,功夫不止一朝一夕,但只要我们潜心钻研,用心观察,慧心体验,一定能寻到适合的、更好的作文教学途径,提高写作教学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务驱动类作文小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组 杨佳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新宠,“写作任务”成为它的鲜明特征。这一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改变了中高考传统的写作观和写作实践,更具体地说,它带来了从审题到写作的一系列变化。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任务驱动型作文又呈现出新的命题趋势和特点:情境化任务写作,更多的要求是在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的同学们,大多数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名词,想必还是陌生的。确实如此,通常大家所熟悉的考场作文类型,多数是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或者也有要求写议论文的,但是任务驱动型的出题方式,却并不熟悉。这种题型是从高中作文中借过来的,它有着特定的交际语境,要求按照指令来完成写作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境式写作教学正是基于新课标理念和实际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痛点与难点提出的,旨在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活用素材,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触发写作灵感,激发写作思维,引导学生“有话可写”,从而使学生易于写作、好于写作、乐于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境体验式作文的优点显而易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为写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境,即给学生呈现了具体可感的写作对象,易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机,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写作心理与行为。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当学生进入情境去切身体验,思想受到撞击,心潮澎湃时,自然会有倾诉的欲望,这正是写作的关键。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唤起体验——表达体验”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情境体验,培养学生形成有体验即表达的写作习惯,将写作由课内转向课外,走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去积累、感悟,抒写出自己最真实的的情感体验。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研究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以学生心智能力发展的规律优化写作过程,在分析策略时提供了案例。希望创设有效的写作情境,体验活动过程,师生共同构成写作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自主建构写作和修改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愿写,乐写,写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紧扣情境,突破任务驱动型写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中考”背景下任务驱动类作文讲座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组 陆丽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学之际,忙碌之余,认真学习了昆明市第三中学李江老师主讲的《“内”“外”兼修,成就中考好作文——任务驱动类中考作文备考策略》专题讲座。李江老师通过中考作文真题的呈现、解析,明确了当下中考写作命题的趋势、要求,同时针对此提出了新中考背景下的复习策略。李江老师将任务驱动与写作、与情境,三者进行恰到好处地融合,这是符合当下教学改革要求,符合2022版新课标要求,符合语文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的学科素养的。学习之后,笔者也有所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范畴,只是它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较,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都会有一个特设的情境,其命题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行真实的写作,以此来改变过去的那种高空作业、脱离生活实际的写作传统,防止套作。基于此,笔者认为,抓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重要前提是情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实现作文教学的突破。那么该如何实践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从题料本身入手,找准情境。总体上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料的文字量都比较大,但阅读难度不大。作文题料有的是一段相对完整的话,有的则是由一组复合型材料构成。复合型材料一般容量较大且呈碎片化,审题时要从时间、空间、属性等角度进行适当的分类归类,找到碎片化材料的内在关联。当然,学生不必因此感到恐慌,因为提示语中通常有对前文材料概括和总结的句子,而作文要求中也一般有以***为主题的指令。我们先确定好主题,指定的主题会反过来帮助我们理清题料,找到题料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紧扣情境进行写作。由于任务驱动都是基于具体的情境,所以有必要在作文开篇对话题及其提出的背景做简要的格式化交代。有专家老师曾提出作文要求正常的写作教学主张、文体意识主张以及情感表现和立场表达。主张就事说理,缘事抒情,这是现今作文的导向。作文开篇强调背景情境,下面的任务围绕情境展开,这样的作文不至于外化脱离题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最后,关注现实,始终有情境意识。要完成好任务驱动型作文,平时多关注当下的一些现实问题,命题人往往把对现实的问题融入到作文的题料中。如今语文课堂提倡任务群教学,要求给课堂设置具体情境,这种教学方式顺应现今课堂改革的要求,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老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情境中进行思考活动,表达自己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对作文的写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课堂与写作相互促进。总之,我们在进行任务驱动型写作时,一定要将自己置于命题者设置的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表达,强化作文的情境意识,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好写作任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我们在春日里播撒努力的种子,用钻研吟唱。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群人的结伴而行,不懈努力,一定会收获一路芬芳。</p>

作文

写作

任务

驱动

情境

中考

作文题

老师

学生

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