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太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接一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像政治家秦始皇、曹操,谋略家张良、诸葛亮,思想家孔子、孟子,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科学家张衡、沈括,医学家华佗、李时珍,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诗人李白、陆游,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像奸臣秦桧、窃国大盗袁世凯那样的民族败类。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会让后人去借鉴,去思考,去创新,要不,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会留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句呢?因此,虽然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血雨腥风,但还是没有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为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三国时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9月,曹操“请”汉献帝迁都许昌,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是这样的:董卓被杀后,政局混乱,中央最高权力频繁更迭,董卓旧将郭汜、李傕作乱,汉献帝仓皇出逃。后来几经周折,皇帝勉强回到洛阳,但洛阳已经被彻底破坏了,城市荒芜,宫殿烧尽,百官朝见皇帝都只能站在荆棘野草中。而且还没吃的,尚书郎(相当于各部委的处长司长)都只能出去自己找食,有的甚至活活饿死,可见其惨。当时汉献帝也想让各地诸侯来帮忙,比如就曾经召唤过吕布。但没有人响应,因为大家都忙着抢地盘呢。就在这种背景下,荀彧向曹操提出了“挟天子天子已令诸侯”的战略。</p> <p class="ql-block">【刘备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p><p class="ql-block">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p><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不是一个空谈之人,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团出现变故,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平定中原。</p><p class="ql-block">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p><p class="ql-block">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势力强大的曹操、孙权,觉得刘备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汉中一战,刘备将曹操杀得大败,将曹氏兵将赶出汉中。而诸葛亮在后方筹措粮食,对前线的刘备进行了有力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孙刘联合战赤壁】是指东汉末年 孙权 、 刘备 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 曹操 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 三国时期 “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 阖闾 破楚之后 的又一次在 长江流域 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p><p class="ql-block">曹操率军二十万众顺江而下。 孙权命 周瑜 、 程普 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周瑜率精军三万沿江上至夏口联合屯驻樊口的 刘备 军一起溯长江西进,与曹军相遇在赤壁。此时曹公军众已染疾病,初一交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等人在南岸 ,双方隔江对峙。周瑜利用曹操的骄傲轻敌,纳部将 黄盖 之议采用火攻 ,设计诈降 ,命其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延及岸上曹营而伤亡惨重 ,曹操又下令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此战为而后 三国鼎立 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辅助刘禅】在世人的心目中,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是平庸昏聩之君,无论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市井百姓,刘禅的形象始终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今天,我们说某人懦弱无能、有负厚望,也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p><p class="ql-block">阿斗真的扶不起吗?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纵观历史,刘禅身居帝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又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执政这么久,刘禅真的是一个昏庸皇帝吗?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刘禅身边的人以及史学家是怎么评价他的:</p><p class="ql-block">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出人们的期望"。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刘禅时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上述这些人中,诸葛亮不是一个阿谀逢迎的大臣,刘备也不是徒好虚名的君主。陈寿、裴松之更是精研三国的史学大家,这些人是不会把一个平庸的人硬说成"智量甚大""循理之君"的,这些评价足以说明阿斗并非普通平庸之辈。</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扶不起的阿斗"一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表面上看,刘禅有诸葛亮辅佐,却没有什么作为,确实是扶不起。但事实上,刘禅做了皇帝后,因为父亲刘备有遗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加上诸葛亮在当时的崇高威望,所以,军政大事必须"咸决于亮"。诸葛亮当政期间,按照常理,丞相必须让"见习"皇帝学着执掌政事,并逐步过渡到正常。可他偏偏"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对阿斗来说,不仅被剥夺了政权,而且连成长锻练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谁说阿斗扶不起?你扶过人家吗?</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p><p class="ql-block">面对这种情况,刘禅只好从大局出发,做个配角,"团结与支持",如果不这样,势必会打击诸葛亮的积极性,甚至引起蜀汉政权的内讧。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郡,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所以,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要是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也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会发出"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的感慨!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自摄国事",提出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才干。</p><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刘禅主动降魏,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对于刘禅的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曹魏兵围成都,客观地说,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刘禅开门投降,虽然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喜好打肿脸充胖子搞面子政治的人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这在中国帝王中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性命,甚至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谋得自保。他主演了一幕著名戏剧"乐不思蜀"。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无可救药的样子。可细细一想,刘禅又能如何?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而"此间乐,不思蜀"不过是刘禅释放的一颗烟雾弹,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怎能以此作为历史笑柄呢?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在三国史上,刘禅领导的蜀国也确实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里,刘禅能知人善任,政权巩固,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如果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昏君,又如何做得了这些呢?</p> <p class="ql-block">【南征北战】公元228年春天。蜀军经过严格训练比以前更大更强了。魏国大臣因为没有准备,放松了警惕。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军队挣扎了两下,就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的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被杀的措手不及,投降了诸葛亮。与此同时,曹丕病死,曹睿继位,曹魏迁都到了洛阳,魏国大臣听到蜀军进攻的消息都惊慌失措,曹睿却十分镇定,他立刻排兵布阵,并亲自到长安监督。诸葛亮到祁山后就让马谡率领先头部队前去抵挡敌军,虽然马谡精通兵法,聪明过人,但是只会纸上谈兵,过于浮夸。诸葛亮因为喜欢马谡,认为他可以守住街亭,就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马谡自以为精通兵法,就能守住街亭,他只是大概的观察了一下地形,就决定让士兵埋伏到南山的树林里去,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导致大军差点儿全军覆没,他只好下令:“放弃南山,放弃街亭”。逃回了魏国。</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有理论是不可以的,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才取得到胜利。我以后可不要像马谡一样,不打没有准备的仗。</p> <p class="ql-block">【三国归晋】263年 司马昭 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 钟会 、 邓艾 及 诸葛绪 率军伐蜀, 蜀汉 主将 姜维 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 阴平 直袭 涪城 ,进逼成都。最后 刘禅 投降,蜀汉灭亡,史称 魏灭蜀之战 。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 司马炎 最后于265年篡位, 曹魏 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p><p class="ql-block">当时 孙吴 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 秃发树机能 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 羊祜 守 襄阳 与孙吴名将 陆抗 对峙,派 王浚 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 贾充 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 杜预 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 荀勖 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 晋灭吴之战 。</p><p class="ql-block">司马炎以贾充为 大都督 ,兵分六路并进:</p><p class="ql-block">第一路, 镇军将军 、琅邪王 司马伷 自 下邳 (今江苏 邳县 南)向 涂中 (今安徽 滁河 流域)方向进军;</p><p class="ql-block">第二路, 安东将军 王浑 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 寿春 ),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p><p class="ql-block">第三路, 建威将军 王戎 自 豫州 (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 鄂州 )方向进军;</p><p class="ql-block">第四路,平南将军 胡奋 自荆州向 夏口 (今 武汉 市武昌)方向进军;</p><p class="ql-block">第五路, 镇南大将军 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 湘水 以南,直抵交广;</p><p class="ql-block">第六路, 龙骧将军 王濬 , 广武将军 、巴东(郡治在今四川 奉节 )监军 唐彬 自 巴蜀 顺江东下,直趋建业。</p><p class="ql-block">西晋第六路军以水师为主,约7万余众,也是灭吴的主力大军。征募的蜀中勇士和能工巧匠,修造伐吴的舰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人,上面建有类似 城楼 的装置,四面开门,船上可以骑马。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 江神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敌战舰。第六路军穿 三峡 出巴蜀,一路所向披靡。公元280年,率先攻入建业(今江苏南京),活捉吴主 孙皓 ,最终完成三国归晋。</p> <p class="ql-block">【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p><p class="ql-block">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1]在此期间,王导主内,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2]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成帝都要起立相迎。</p><p class="ql-block">"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p> <p class="ql-block">【刘裕称帝】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 彭城郡 彭城县 绥舆里人(今 江苏省 徐州市 ),生于 晋陵郡 丹徒县 京口 里(今江苏省 镇江市 )。中国 东晋 至 南北朝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改革家 、 军事家 , 南朝 刘宋 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p><p class="ql-block">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 北府军 为将。自 晋安帝 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 孙恩起义 ,消灭 桓楚 、 西蜀 及 卢循 、 刘毅 、 司马休之 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 南燕 、 后秦 等国,降服 仇池 ,又以 却月阵 大破 北魏 铁骑,收复 淮北 、 山东 、 河南 、 关中 等地,光复 洛阳 、 长安 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 相国 、 扬州牧 ,封 宋王 。</p><p class="ql-block">永初 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 建康 ,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 土断 ,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 寒人掌机要 ”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 元嘉之治 ”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 李贽 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p><p class="ql-block">永初 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 庙号 高祖, 谥号 武皇帝,葬于 初宁陵 。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佚 。</p> <p class="ql-block">【文帝与元嘉治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争夺皇位,兄弟之间手足相残的事情很多,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父子之间的血腥斗争似乎并不是很多。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就发生了一件太子杀死父皇的政变!这位倒霉的皇帝就是南朝刘宋的宋文帝刘义隆,那么宋文帝为何会被儿子砍死呢?</p><p class="ql-block">宋文帝刘义隆,小名车儿,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424年,刘义隆即位,改年号为元嘉,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年的统治。宋文帝在位期间,虽然对外战争失败,但国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所以出现了一个治世的局面,被称为“元嘉之治”。可是453年,宋文帝刘义隆却被自己的儿子砍死了!</p><p class="ql-block">宋文帝的长子名叫刘劭,六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本来深得宋文帝的喜爱,可是后来逐渐产生矛盾。原来宋文帝统治后期,对大臣江湛非常信任,在此人的怂恿下,发动了对北魏的北伐,结果遭到惨败,这引起了太子刘劭的不满。由于反对出兵北伐,宋文帝与太子刘劭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p><p class="ql-block">原本刘劭没想直接杀死父皇,他与弟弟刘濬搞起了巫蛊之事。当时,有个叫严道育的女巫,“自言通灵,能役使鬼”,得到了刘劭、刘濬的信任。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搞巫蛊的事情最终还是泄露了出去。宋文帝命人搜查,“得劭、浚书数百纸,皆咒诅巫蛊之言,得所埋上形像于宫内”。</p><p class="ql-block">之后,宋文帝又得知,刘劭、刘濬虽然表面上悔改,但实际上藏匿严道育,还暗中与其往来,这次皇帝真的怒了!刘义隆决定废掉太子刘劭,同时还要杀死刘濬。可是,在筹划这件事时,宋文帝却犹豫不决,因为他不知道改立谁为新太子。徐湛之提议立随王刘诞,因为他是刘诞的岳父;江湛则提出立南平王刘铄,因为他是刘铄的大舅哥,而宋文帝想立建平王刘宏。</p><p class="ql-block">宋文帝左右为难,因此废立的事情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王僧绰感到了危机,劝谏道:“建立之事,仰由圣怀。臣谓唯宜速断,不可稽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愿以义割恩,略小不忍,不尔便应坦怀如初,无烦疑论。”宋文帝却不以为然,说道:“卿可谓能断大事。此事重,不可不殷勤三思。且庶人始亡,人将谓我无复慈爱之道。”</p><p class="ql-block">宋文帝做事虽然机密,但他与大臣讨论废立的事情还是泄露出去了,而泄密者正是他最宠爱的妃子,即潘淑妃。宋文帝把商量废立这件事告诉了潘淑妃,没想到潘淑妃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刘濬。前面说了,刘濬和太子刘劭的关系很好,他自然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子,于是刘劭决定先下手为强!</p><p class="ql-block">元嘉三十年二月二十日夜,刘劭召集东宫的军队,于次日凌晨杀入宫中。当晚,宋文帝一夜未眠,仍然与徐湛之商讨废立之事。当时宫中卫兵毫无戒备,刘劭的张超之冲入殿中,砍断宋文帝的手指,然后将其当场捅死,徐湛之、江湛也被杀,连那个那个泄密的潘淑妃也死于非命。不过,刘劭的皇位并没坐稳,几个月后他就被三弟刘骏推翻。</p> <p class="ql-block">【国史风波】历朝历代国史的撰写基本上都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所有的关于皇帝活动的历史基本上都要经过皇帝把关。每个皇帝不论贤明还是平庸,都希望能够名传千古,因此都希望撰写历史能够只记录自己有功劳的一面。北魏时期是历史上少数的少数民族政权主动汉化的时代,重用汉官是北魏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北魏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重用了三朝元老崔浩,命他撰写魏国历史,但是崔浩是汉人,看问题的角度和鲜卑族的人自然不一样,相比较而言汉族发展程度远高于鲜卑族,崔浩组织的国史编写无意中触碰到了魏国的名誉,因此产生了一场国史风波。</p><p class="ql-block">国史和皇权挂钩</p><p class="ql-block">魏道武帝建立北魏之后,重用汉人谋士,其中就有在北魏的统一战争当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崔浩。他一直在北魏为官,到北魏太武帝之前辅佐了三代君王,可以称得上是劳苦功高的三朝元老。但是到了魏太武帝时期,他却因为一个撰写国史的事情失去了名望和生命。难道撰写国史真的很苦难吗?还是国史的撰写涉及利益过于广泛,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棋差一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深渊,特别是如果不如贵族的意,那就是直接得罪了皇权,那时候简直是难以翻身。</p><p class="ql-block">其实不难想象,历代帝王想要在国史上看到的一定是自己好的那一面,也希望看到在自己的带领下,国家能够得到发展的局面。所以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但凡是由皇帝下令编写国史,一定是带一定程度的皇帝主观意志的,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真正完全客观的史书是非常非常少的。</p><p class="ql-block">就拿这次北魏的国史风波来说,魏太武帝拓跋焘雄韬武略,文治武功,具有雄才大略。也是历史上各朝各代皇帝之中称得上是优秀的帝王,这样的帝王仍然对国史的撰写选择主观控制,更何况其他的帝王。崔浩毕竟是三朝功臣,而且能力非凡,见解独到,在征讨北凉和柔然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平定国内暴乱中提出过关键性建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北魏太武帝的宠爱和信任,最开始也是因为这样太武帝才会选择让他来支持编写国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