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孩子钝感力

愚拙

上高二的女儿告诉我,她们宿舍里有一位多愁善感的女生,同学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句话、一次小考失误等都会给她带来很大痛苦,经常整天闷闷不乐。她想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想与任何人都成为好朋友,常常刻意讨好他人,但她一直没有真心朋友。我问女儿:“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女儿说:“我认为她太敏感了,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了。”<br> 我认为女儿说的对,她的这个同学灵敏度太高,缺乏“钝感力”。<br> “钝感力”一词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他的解释为,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难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br> “钝感力”表现为:迅速忘掉不快之事;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讽刺常怀感恩之心;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br> “钝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 都害怕挫折和失败,他们的认知和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不从小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形成讨好型人格,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那位小同学就是由于缺乏“钝感力”而常常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br> 其实,“钝感力”背后是强烈的自信力和强大的激励力。如何培养呢?<br> 首先,准确掌握孩子心理。“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何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刻都会遇到烦恼,这此烦恼在大人看来只是一个笑话,但对孩子来说往往是天大的事。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只在意孩子是否穿暖、是否吃饱,根本没有在意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一个人发呆。长期忽视孩子反常表现,不关注孩子心理状况,会使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阴影,很多自闭症、抑郁症、恐惧症同学,就是因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而造成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任何反常现象都不能放过,要找到原因,摸清孩子的心理,然后有针对地加以解决。<br> 其次,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考试后孩子回到家后情绪不高,有时会关上房门在自己房间哭,一定是没有考好,这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责备孩子,要耐心地开导孩子,告诉他,一次没有考好没关系,失败的原因很多,如平时知识点掌握不牢、临场发挥不够好、偶尔受到某个外界因素影响等,总之,一两次考试不能准确反映学习情况,不要太在意,正确的做法是,认真总结教训,找到没有考好的真正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考试提供更好的思路。学生十分在意老师的态度,受到批评后思想波动会很大,有的学生会因此而自我否定。此时的家长要告诉孩子,批评是老师教学的一种方法,老师的批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不是对学生有意见,更不会因此而改变在老师心中的印象,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如何与同学相处的烦恼,有时同学无意的一句话都会心中起波澜,甚至产生矛盾。家长除了告诉孩子同学要和睦相处外,更要培养孩子大气的性格,不要过分敏感,不要有玻璃心,不要在意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这样经常疏导,孩子的“钝感力”会增强,内心会逐渐强大起来。 第三,适时灌输人生道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有义务适当给他们灌输一些看似不够励志、但很能平衡其心起的道理。比如,一个学习十分勤奋,但学习成绩一直不如尖子生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十分焦虑,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安慰他,告诉他要准确定位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关于学习的目的,除告诉孩子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外,还可以适度告诉他,长大以后会面临很多生活的压力,努力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知识,将来可以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有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孩子们通过网络渐渐了解社会上一些事情,他们很单纯,会对一些明显不公平的事感到不可理解,家长们要告诉他们,公平只是相对的,任何社会都不存在绝对公平,任何人也做不到绝对公平,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任何事……<br> 让孩子懂得这些道理后,他们的思想会尽快成熟,他们的思维会更加辩证,他们会更加专注于学习,他们的人生会少走不少弯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