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戏生成源起:</p><p class="ql-block"> 游戏区新增了许多小颗粒材料,各种各样的小扣子,不同形状的小贝壳、五彩小石子、豆子、毛线等材料。游戏后边庆泽跑过来对我说:“老师,瑶瑶(化名)把小贝壳装进了书包里。”一一这一举动引起了全班幼儿的关注,这样的事情,应该怎样回应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话篇</span>🐚</p><p class="ql-block">👩师:瑶瑶能和老师说说,你为什么把小贝壳装到书包🎒里面吗?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做点什么?</p><p class="ql-block">👧瑶瑶:我家里也有一个小贝壳,我想和它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师:原来瑶瑶是想探索不一样的小贝壳呀!那瑶瑶今天晚上可以把小贝壳带回家,但是明天能把小贝壳送回来吗?因为他会想家和它的朋友的,对吗?</p><p class="ql-block">👧瑶瑶:嗯嗯,明天我会把小贝壳带回来。</p><p class="ql-block">👩师:期待明天你能和小朋友们分享你的发现好吗?</p><p class="ql-block">👧瑶瑶:好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为分析:</p><p class="ql-block"> 1,瑶瑶是因为喜欢探索小贝壳🐚才有了后面的行为。因为幼儿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原体验的需求,瑶瑶的行为便是其原体验的外在表现,面对幼儿的行为表现,不应立马评估其行为是否正确,而应试图透过行为了解幼儿的内在心理需求,并从有利于幼儿获得原体验的视角给予回应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2,“拿”一一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p><p class="ql-block">💟为探索其未知的世界而“拿”。</p><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物权概念而“拿”。</p><p class="ql-block">💟因模仿而“拿”。</p><p class="ql-block"> 瑶瑶是想探索小贝壳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拿”了小贝壳。“拿”这一行为是幼儿园里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了解了幼儿产生“拿”行为的原因,引导幼儿正视自己行为的意义与影响,从而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形成健康的心理建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讨论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基于多数幼儿言语间流露出对该行为的关注生成活动《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活动目标:</p><p class="ql-block">1.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能主动归还。</p><p class="ql-block">2.能辨别不良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3.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活动形式:</p><p class="ql-block">分享故事《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小组讨论。</p><p class="ql-block">①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李想: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p><p class="ql-block">👦姜祎:拿了别人的东西,让别人知道了会被警察叔叔抓的。</p><p class="ql-block">👦边庆泽:丢了东西的人会很着急也会很生气的。</p><p class="ql-block"> 收获小结:通过幼儿的讨论,知道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该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②什么情况下可以拿别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李全中: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拿别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宋逸轩: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拿走了,就是偷了。</span></p><p class="ql-block">③借别人的东西,要不要还?</p><p class="ql-block">👦历承锐:借了别人的东西要还回去,不要弄坏了,要不然下次他会不借给你了。</p><p class="ql-block">👧李想:还给别人要说声“谢谢!”</p><p class="ql-block">👩师:两位讲礼貌的小朋友!👍</p><p class="ql-block"> 收获小结:通过小组讨论,6龄岁的幼儿可以区分物品的物权,并且能够分辨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讨论时,幼儿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有待商榷的观点进行重点讨论及个别引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探究篇🐚</span></p><p class="ql-block"> “故事分享”帮孩子们正视了“拿”行为,而瑶瑶把两个贝壳(幼儿园的小贝壳与瑶瑶的贝壳)进对比后的发现,唤起了大家的探究欲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探究方式:查阅资料了解贝壳的种类,贝壳的特征,贝壳的用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畅想篇</span>🐚</p><p class="ql-block"> 大家想要漂亮的小贝壳做点什么呢?我们一起玩吧!</p> <p class="ql-block">画一画小贝壳🐚</p> <p class="ql-block">吴美君👧王梓淇👧:我们是好朋友,大海里也有贝壳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丁以诺👧:我把小贝壳放在纸上拓印出贝壳的形状,然后图上颜色,漂亮的小贝壳就画好了!</p> <p class="ql-block">边庆泽👦:我要给小贝壳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让它变得更漂亮!</p> <p class="ql-block">杨文炳👦:我用蓝色和绿色的彩泥做海水,点缀上大贝壳、小贝壳、大石子、小石子,一个立体的海滩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小小的贝壳进行了探索,小贝壳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那一扇小窗,让他们对自我更多了一些认知,带上果敢和自信去探索更多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教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经此一事幼儿懂得了“君子爱物,取之有道”,通过活动的深入和拓展,幼儿感受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时在身心上得到了成长。教育本身就是具有使人快乐的属性,尊重、理解、信赖幼儿,让幼儿内心获得了安全感,爱与归属感,信赖感,自尊感和价值感,他才敢于探索世界,大胆表达自我,有勇气直面困难与挑战。幼儿看到自己行为的意义,从而获得内心的幸福感,满足感,体验到属于道德意义上的愉快,从而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幼儿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原体验的需求,即便在成人看来是问题,行为也是基于幼儿内在原体验需求的满足,所以我没有单纯以外在标准或规范为参照系对幼儿的某种行为做出判断,而应从幼儿的体验或内在需要出发,理解所谓的问题行为,并给予有效识别与及时回应。所以,即便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教师仍需心平气和的了解孩子行为失范背后的内心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教育,才会使教育得到最大利益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