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府的今与昔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大家都十分熟悉,它出自何处知道吗?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府就是这句话的发源地。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它的建立比北京故宫早34年,明朝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居住于此。靖江王府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王府了,如果来到桂林,没有来王府就像去了北京没有进故宫一样。昔日的王府,今日的学府,在时光的流转中感受王府的今与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靖江王府坐落在漓江西岸,是明朝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也是明代藩王府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座。明清建筑大都毁于战火,只是格局还在。靖江王城外围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而成,十分坚固。城开东西南北四门,气势恢宏。抚摸600多年的明城墙,领略昔日王城的威严肃穆,倾听它的历史故事,感受它浓浓的历史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体布局精美讲究。景区正门即承运门,大门上方悬挂着“靖江王府”四个大字的牌匾,旁边是广西师范大学的牌子。明黄色的建筑象征着古代王府的尊贵,让人一眼看过去便感受到了王权至上的王者气息,令人肃然起敬。沧海桑田,经历600余年风雨的王城,虽屡遭兵变,但仍昂首屹立,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走进景区就走进了桂林历史文化之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靖江王府的选址与建筑布局,堪称是明代风水学说的理想之作,王府北面有三峰屏列,彩翠相间的叠彩山作为靠山,南面有形神具肖的象鼻山作为案山,府中有高标独秀的独秀峰作为镇山,且三山自南向北一线排列,周围群山环拱,大有唯我独尊的气势。如此紧切传统风水的理想格局宅址,在桂林仅此一处,历代靖江王都为此而自豪,按庄简王之说是其地位“广西甲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古以来,王城景区被奉为桂林的风水宝地,更是整个城市的发祥地。这里曾经走出了2位皇帝、12代14位靖江王;清代这里是广西贡院,屡出状元;民国时期,孙中山曾驻跸于此,为北伐大本营,筹划北伐大计;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都曾在此办公。世间传颂“北有北京故宫,南有桂林王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靖江王府城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城内有承运门、承运殿。围绕宫殿主体建筑,还广建楼堂厅院,亭阁轩室,所有建筑都大式歇山顶,布局严谨。红墙碧瓦,门深城坚,气势森然。殿堂巍峨,水光山色,恍如仙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眼前的这条青石板路,即王府的通道,600多年前铺设的,是当年王爷和王妃专属的道路,也叫“王道”。这条线路也是桂林市的中心线,它见证了王府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踏上这条“王道”,做回现代版的王子与王妃,开启靖江王府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过王道即可来到承运殿,它是靖江王府的正殿,为靖江王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明朝时期西南边疆地区的许多军机政略,均在此谋定及发布实施。承运殿现为“王城春秋”陈列厅,陈列着14位藩王的画像。朱守谦父亲的画像挂在第一个。明末以来,承运殿多次毁于战火,今仅有台基雕栏、云阶玉陛及殿前石板路为明代遗物。这些国宝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演绎着桂林历史文化的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进承运殿,先要上“云阶玉陛”,它是用桂林独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的。上面的图案为如意祥云,意喻吉祥如意。左右两边的石阶为不同的官员行走,一般左文右武(左边大)。王城内建筑几乎都是重建的,而这个“云阶玉陛”是明代的原物。文东武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承运殿后面有一座外观与承运殿相似的宫殿,该宫殿原是王爷的寝宫。1921年12月至1922年4月,孙中山驻跸王城,在此设立总统行辕和北伐大本营,筹备北伐大业。他与夫人宋庆龄在此居住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孙先生和夫人在殿前种植了两棵桂树,如今这金桂和银模两棵树,相伴度过了100多年,历经乱世,仍枝叶繁茂,生机蓬勃。桂花淡可绝尘,浓则远溢,堪称一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太平岩是历代靖江王修心养性的地方,而这里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府秘拓”曾亮相央视春晚,其中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五福系列,都藏在太平岩洞里。太平岩是独秀峰下的一个天然溶洞,平时大门紧锁,只有在导游的带领下才能进入,这让参观的行程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溶洞明代是靖江王修练之处,里面供奉了道教中的玄武帝和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洞内有五“福”图腾、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刘伯温所书的龙福、既有纳福、也有镇府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拓坊每人都拓制了一个福字,祈求亲人安康幸福。很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导游让大家按照出生年份不同,去找自己的本命太岁。因为太岁按照天干地支排序共有60位,记得我的本命太岁是戊戍太岁姜武大将军、平地木。关于“太岁”,说不清道不明、神秘莫测。洞内一幅幅石刻都是“太岁”的画像,据说是龙脉所在。这里自然山水风光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景中城,城中景”,被誉为“千年文脉,百年龙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顺治年间王城被废,朝廷在此建立了广西贡院,以利八桂学子应试科举、求官报国。贡院规模最大时,共有5000余间号舍,可见广西虽地处偏远,民间也是很重视教育。整个清朝,一共开考了正科恩科112科,广西因为先有南明抗清,后有太平天国,因战乱影响,只开考了100科,却考取了590余名进士(298名桂林人)、4名状元(4名状元全是桂林人),考取的状元数居全国第五位,其中更有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获得者陈继昌,一扫所谓“南蛮”之象。在这里可以参与模拟考试,体会当年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以及考取功名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府后边就是久负盛名的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险峻,气势雄伟。海拔216米,相对高度66米,有“南天一柱”之称,史称桂林第一峰。东麓有南朝文学家颜延元的读书岩,他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每当晨曦辉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颜延元在桂林任太守期间常在独秀峰的岩洞内读书写诗,岩洞依山傍水,后人称之读书岩。他夸赞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这里,一峰独秀高耸于城郭间。独秀峰下有颜延元的雕像,读书岩是桂林资历最老的人文古迹,桂林的千年文脉由此而兴起。</span></p> <p class="ql-block">l</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独秀峰是桂林文化的起源,当年王府依山而建,独秀峰就是其靠山。这座山并不是很高,但挺拔秀丽,四壁如削。当年大地理学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曾在此留下遗憾、想入风水洞一窥究竟而无缘进入。正所谓南宋诗人王正功在《劝驾》诗中描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育碧罗青意可参”美景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石阶向上登去,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围众山环绕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登山306级到达山顶。从高处向下看,独秀峰位于城中央,四周群山环绕,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群臣朝拜图。就像一座天然屏障一样立于王府的后花园,成为王府的天然靠山。在山顶瞰桂林城市全景,重重叠叠的远山,栉次鳞次的建筑,蜿蜒的漓江和桃花江尽收眼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独秀峰峰壁摩崖石刻星罗棋布,纵横出世。现已发现的摩崖石刻多达136件,石刻内容包括记事、题诗、题榜、题字、书法、绘画等,这些摩崖石刻堪称桂林历史的缩影、文化的精髓。历代先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是山的纹理,细数着千万年的时光留下的印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上千年的历史传承,创造出了桂林历久弥新的璀璨文化。这些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根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1年,孙中山驻跸王城,设立北伐大本营,在这里他会晤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6年至1949年,这里是广西省政府主席办公楼。期间(1944年),日寇侵桂,王城内建筑全毁,于1947年重建此楼,一直保存至今。明代地基、石栏与近代宫殿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彰显历史之沧桑与民族振兴之宏志。1954年,广西师大迁入王城,此楼为学校行政办公大楼。承运殿前后,孙中山驻跸王城期间曾作为北伐军的练兵操场及向社会各界民众宣讲的广场,现为学校学子学习活动之地。驻足于此,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意蕴,令人深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城内现存孙中山驻跸处遗址碑和“中山不死”纪念塔,纪念塔呈三角形,筑五级台阶,喻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精神和五权宪法。塔的三面分别有题词“中山不死”为谢顺慈书;“遗嘱”为张猛书;“主义常新”为英乃群书。塔附建有仰止亭,楹联由谭延闿书,亭西有石碑“中山常在”为廖承志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进王城,登上独秀峰,感受到靖江王府当年的巍峨壮丽;目睹奇妙的自然风光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领略千年沉积的桂林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尽的风景,穿越历史长河与风流人物隔空对话,真是一大幸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