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自为·自觉

淡月静荷

<p class="ql-block">  3月4日至5日,经过几千里的辗转,我们到了地处我国西北的兰州。兰州古称“金城”,得益于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其中的文明、文化、教育值得我们去探寻。兰州的早晨,天有点冷,人哈出的气凝结成雾,路边的树除了松杉,其它的还是光秃秃的。我们一早便步行到西北师范大学求学,不畏寒,也不畏远。</p> <p class="ql-block">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走进去,你会有宁静之感,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在我们上课的文科实训楼,到处是安静阅读的学生。那种安静与投入,让人看到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胡德海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教育学家、哲学家。已有九十六岁高龄。能在美丽的西北师范大学近距离向胡教授学习是我们的荣幸。胡教授早在九十年代曾到广西参加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这让我们对胡教授感到既亲切又敬仰。胡教授认为教育学就是教育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的理论形式。一切教育现象都归教育学研究。我们是教育的实践者。教育学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从概念理念现象到实践运用,如此循环才能不断向前。教育学归根到底是指导实践的。听到这里,你会感到惊讶,一个九十多岁高龄的人思维是如此敏捷,思路是如此清晰。可见思考令人年轻,学习激发活力。</p> <p class="ql-block">  教育起源何处?人是何物?教师何为?我曾提出教育的原点是人,人的原点是善,教育的使命是引入向善。带着对“求元教育”的思考,抓住宝贵的机会,我提出了想当面聆听胡教授对教育起源和教育自主与自为进行解读的请求。怀着崇敬的心情静静聆听。胡教授告诉我们教育起源于文化,教育的产生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是肉体和文化的复合体,教育的目的是把文化传给肉体。原始社会的教育是自在而不自知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一切学校教育都是自为教育,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教师的修养就是要从自在走向自为。把这些宝贵的知识记在心里。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观点,我把教育的原点放在人身上,这是对的。关于自在与自为,我的思考是,当我们的教育从自在到自为,最终走向自觉,这便是成功。</p> <p class="ql-block">  来到甘肃,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丝绸之路,想起敦煌。3月5日上午,西部师范大学的刘再聪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概念及其沿用,“丝绸之路”得名的历史依据,“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文化资源。让我们感到一切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丝绸之路”指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历史依据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有关。回归历史,你会发现丝绸之路穿越甘肃全境是中原王朝走向世界的第一程。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玉门关阳关遗址等都是甘肃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是长城甘肃段的作用。在这里有远古神话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也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难怪季羡林先生说敦煌是四大文化体系会流之地。</p> <p class="ql-block">  西北之行的第一天,与大师对话,享受文化的洗礼,积攒知识的沉淀。怀着一种对文化敬仰的心态,告诉自己,去除浮躁,沉淀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