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如果我当教师》,深有感触。虽然自己已经当了30多年的教师,又是搞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对如何当老师、教育的本质和真谛自认为是比较到位的,但文中的许多论述,还是让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叶先生开宗明义说到,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而绝不说“教书”。这里首先就表明叶老先生对教育的理解是非常透彻和到位的。我们常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但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就是教书。有的人虽说很敬业,但其主要的关注点就是如何教好书,而对于为什么要教学生读书,读书的目的何在却思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读好书,不惜采取非教育的手段,如打骂、逼迫等手段。最终导致学生虽然在考试的压力下勉强也读了点书,但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更不知道读书的目的何在,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变成实际的能力和素质,出现了教育的异化。这也是造成目前国人教育年限逐渐延长、学历学位不断攀升,但能力和素质并没有随之提高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接着,叶先生说到,如果我当小学老师,绝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愿意作他们的朋友的亲切表示。这是作为教师对学生态度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整个教育的基础就已丧失。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养成学生好的习惯。“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这种好习惯,不仅对于某事物本身是好习惯,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一个词,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怎么写,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句句子,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怎么讲,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适。一篇故事,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不但使他们明白吟的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叫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打骂孩子,叶先生说,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是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绝不举起手来,在他们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来红肿,隔一两天也没有痕迹;骂似乎并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感或红肿,固然不久便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而教师在打骂孩子时,样子一定会很难看、举止也一定会很粗暴,实在有失教师的形象。而且这也与养成孩子的好习惯相违背。基于此,对于他们的顽皮和愚笨,应根据自己的经验,从观察与剖析找出原由,再从原由上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孩子吗?由此,我们不仅看出叶先生的爱心,更看出了叶先生的智慧。仅有爱心而没有智慧就可能好心办坏事。只有爱心与智慧相结合才能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教师。</p><p class="ql-block"> 叶先生说,如果我当中学教师,绝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绝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就学生方面说,重要在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尤其重要在能够随时随地就事事物物得到新经验——不限于书中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取旨在使他们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对于“忠”、“孝”、“仁”、“愛”等抽象道德要求绝不向学生头脑中死灌,而是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存于内心,发于外面,无不恰如分寸。同时,教师要做到,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自己一定要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自己一定不做。这一点,对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们来说,也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们目前思想教育之所以流于形式,就在于许多教师仅仅是抽象大道理的灌输,而缺少与实际事物的有机结合,缺少对现实的真切关注,更缺少教师的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 如何当大学老师,叶先生说,还是不将自己的行业叫做“教书”。每开设一门课,对于那门课程的整个系统或研究方法,至少要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只有用自己的一点儿给予学生,并以此训导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自得到他们的一点儿,文化的总和才会今胜于古,明日超过今日。这就不是“教书”了,是“帮助学生为学”。看看我们现在大学里的教学科研,课题年年申报,成果层出不穷,但落实到培养学生的实效上却微乎其微。真令人汗颜!</p><p class="ql-block"> 总之,无论当小学、中学或大学的教师,我们都要时时记着,在我们面前的学生都是准备走向社会,建设未来美好生活的人。我们只有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养成了他们良好的习惯,造就了他们干事的能力,教育的作用才算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才算真正得到体现。遗憾的是,虽然我们目前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学的条件越来越好,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但教师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差,教育离其本质越来越远。想想,真让人感到无比悲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