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九),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p><p class="ql-block">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世称孔子或孔夫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殷人后裔。孔子的父亲因纪念故乡的尼丘山,故而给他取名“丘”;又因为孔子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p><p class="ql-block">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p><p class="ql-block">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这是一种非常尊贵的筑墓形式,叫“马鬣(伯)封”。墓前有两块石碑,后面小的一块是宋代所立,前面大的一块是明正统八年(1443)立的,上面这几个篆字“大成至圣文宣王”是黄养正书写的。墓前的石台,最初是汉代修建的,唐朝时特意从泰山运来“封禅石”重新筑砌,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大。从远处看,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干”只有走到墓前才会看到下面一横被石台挡住。</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皇帝也经常来曲阜祭祀孔子,只有皇帝才能称王,皇上来曲阜祭孔是拜师不拜王,为了怕引起皇帝的不满,黄养正故意写成这样的。即便如此,据说康熙皇帝来祭孔时,还是出了麻烦。相传康熙来孔林后,站在孔子墓前,看了一下,二话不说,就回到了驻跸亭。众人都捉摸不透康熙的意思,只有当时为康熙讲经史的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立刻请示衍圣公,派人骑快马回孔府,拿了一匹黄绸布回来,用绸布把孔子墓碑包裹起来,写上“至圣先师之墓”,再去请康熙,康熙过来一看,非常痛快地举行了祭孔仪式。现在这块墓碑是由很多小碎块拼凑起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