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上接</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4n0yqbj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上)</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span class="ql-cursor"></span>午门至神武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0. 午门</b></p><p class="ql-block">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位于北京故宫南北轴线,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p><p class="ql-block">俯瞰午门↓</p> <p class="ql-block">午门今昔↓</p> <p class="ql-block">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形成由巨大的“凹”字形城台构成半封闭的空间,透露出威严肃杀的气氛。城台之上的城楼采用最高等级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十三间廊庑沿两翼展开,两端各有一座阙亭。五座建筑高低错落,犹如朱雀展翅,俗称五凤楼。</p><p class="ql-block">午门(远距离)↓</p> <p class="ql-block">午门的城台中间开辟三座门洞,百官走左门,王公走右门,中门供皇帝专用,都是套路。除此之外,中间的大门还有几种人可以体验一次: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科举殿试结果宣布后,状元、榜眼、探花可以从中门出宫。城台的两翼还设有掖门,只在大朝和殿试时打开,因此午门的门洞被称为“明三暗五”。</p><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清代共有十位皇帝在紫禁城居住过,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幼年登基的皇帝在皇宫举办过婚礼。</p><p class="ql-block">光绪《大婚典礼全图册》中的午门,中门前搭起了“四囍”彩牌楼↓</p> <p class="ql-block">午门,明代时期用来执行“廷杖”,而清朝时期,午门就成为了每年冬至皇帝颁发来年历书的地方,不仅如此,遇到战胜之时,也是在午门,举行凯旋“献俘”之礼。因此,在历史上,用来“斩首”的午门是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描绘清代几次午门献俘礼的宫廷画作↓</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对午门进行翻修加固、油饰修缮、展厅改造等。</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包含午门在内的北京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午门大修一期工程完成,关闭30余年的午门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全景数字模型(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故宫)整体布局——前朝后寝</p><p class="ql-block">紫禁城以一道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骨干,依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规划布置。</p><p class="ql-block">前朝即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场所。主要包括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左辅右弼的文华殿和武英殿,规模宏大,布局疏朗。</p><p class="ql-block">后寝即内廷,是皇帝和家属居住的地方,也是这些年各种宫斗剧上演的舞台。这里庭院紧凑,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包括中轴线上的后三宫、御花园以及对称分布于两侧的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此外还有雍正朝以后的皇帝寝宫养心殿,太上皇居住的外东路,以及太后、太妃居住的外西路。</p><p class="ql-block">紫禁城的整体格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1. 太和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和门,位于北京故宫内,处于外朝中路,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广场庭院前的河是内金水河(天安门前的是外金水河),中间最宽敞的是皇帝独享的御桥。↓</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p class="ql-block">太和门曾经举行过顺治皇帝的登极大典,以及光绪皇帝的大婚典礼。</p><p class="ql-block">光绪大婚图↓</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太和门是光绪大婚后第二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视频:故宫太和门!古代作用非常重要,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秘密↓</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最经典的画面莫过于:两扇厚重的朱红色大门缓缓打开,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展现在眼前,气象庄严。这就是紫禁城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2. 太和殿</b></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p><p class="ql-block">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p><p class="ql-block">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现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视频:故宫太和殿竟靠他们撑起↓</p> <p class="ql-block">视频:太和殿的金箔,工艺和用料有多奢侈呢?↓</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是紫禁城外朝部分的核心。</p><p class="ql-block">这座象征皇权的大殿在历史上多次改名,永乐年间建成时名为奉天殿,嘉靖时期更名为皇极殿,清初顺治朝改为太和殿,袁世凯称帝时又一度改称承运殿。皇帝的圣意体现在殿名上,与其说是愿景,不如说是心结。</p><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的殿名反映了皇帝的心结↓</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有些构件已经腐烂,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2007年9月5日上午,太和殿正脊合龙,宝匣被郑重放回正脊正中的“龙门”位置。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都有宝匣,它们被安放在正脊正中的脊筒内作为“镇物”。传统上,在安放宝匣时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反映出古人趋利避害的一种心理。宝匣为铜质、锡质或木质,一般内放经卷,金钱,金、银、铜、铁、锡五种元宝,五色宝石,五色缎,五色丝线,五香,五药和五谷。</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匣内物件已经不存。此次回放物件包括金锞和五经、五色缎、五色线、五香、五药、五谷等物的残存部分。</p><p class="ql-block">在安放仪式上,郑欣淼院长宣读了此番太和殿修缮经过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随后《纪事》被放入宝匣。</p><p class="ql-block">故宫太和殿龙口↓</p> <p class="ql-block">宝匣内存放物↓</p> <p class="ql-block">故宫太和殿大修过半“镇物”50年首归位(京报网图)↓</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正脊合拢 宝匣归安原位(故宫报道全文)↓</p> <p class="ql-block">白玉丹陛</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白玉丹陛↓</p> <p class="ql-block">殿内装饰</p><p class="ql-block">太和殿的装饰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用(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用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建极绥猷”匾</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之后,窃国大盗袁世凯由民国大总统改称“中华帝国洪宪皇帝”,曾想在太和殿“登基”,将太和殿匾、联撤掉,宝座移往它处。</p><p class="ql-block">太和殿九龙金漆宝座经多人回忆、查找,匾、联却始终没有发现。故宫宫廷原状陈列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复制太和殿匾联的工作一经提出,立刻得到院领导的支持。在院里的统筹下,宫廷部、古建部、文保科技部、工程管理处等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研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复制“建极绥猷”匾(2.8米×6.8米)及“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联一对(7.5米×1米),并于2002年9月18日“回归”到原来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建极绥猷”匾↓</p> <p class="ql-block">蟠龙金柱</p><p class="ql-block">龙椅两侧共有六根使用特殊工艺、雕刻着金色蟠龙的柱子,全名为“沥粉贴金江山万代升转蟠龙柱”。</p> <p class="ql-block">皇帝宝座</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大殿中央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放着宝座一一龙椅(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髹(音同“休”)饰金漆云龙纹,是紫禁城里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皇帝宝座。它于明朝嘉靖年间打造而成,每一层都装饰着祥龙纹样,椅圈上盘绕着十三条金龙,椅背正中立着一条正龙。椅子看上是金色,但并不是黄金做的,而是通过髹木为金的工艺打造而成。将黄金在特质的胶水中研磨之后去胶晾干成为金粉再用丝棉拂扫到上了胶的木制龙椅上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漆形成黄金打造的效果。宝座是专家在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发现的。1963年,文物专家对宝座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髹金漆云龙纹宝座↓</p> <p class="ql-block">轩辕镜</p><p class="ql-block">相传轩辕镜是黄帝所造,悬挂此镜用以表示自己是正统的皇帝。现在的轩辕镜并未对着宝座,传说是袁世凯当年窃国称帝时唯恐被砸,把宝座后移所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和殿藻井,中间是轩辕镜↓</span></p> <p class="ql-block">金砖墁地</p><p class="ql-block">紫禁城太和殿中大部分的地面都是金砖墁地,这里的金砖并不是指黄金,而是用苏州太湖的澄浆泥,也就是一种过滤后除了杂质,沉淀下来极为细腻的泥,作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地砖。这种地砖,从挑选原料到制作完成,再经过严格筛选,运到北京,最后铺在宫殿里,至少要花费两年多时间,价格与黄金不相上下,故名为金砖墁地;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砖原名“京砖”,由于发音相似,再加上叩击有金石之声,便被叫做金砖。</p> <p class="ql-block">地面金砖↓</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灵物神兽</p><p class="ql-block">雄狮↓</p> <p class="ql-block">龙龟↓</p> <p class="ql-block">铜鹤↓</p> <p class="ql-block">屋脊布置</p><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宫殿。殿顶正脊两端的大吻,各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每条檐角上都列队站着琉璃仙人和神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獬豸、狻猊、斗牛、行什[17] 。</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中,屋脊兽排列最多的是太和殿上的装饰。太和殿的装饰上共有10个屋脊兽,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并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鸱吻的式样大小有等级之分,有的是一块陶砖拼成的,有的是五块陶砖拼成的。太和殿顶的鸱吻就是由13块陶砖拼合组装成的,高3.4米,厚32厘米,重4.3吨。</p><p class="ql-block">脊兽↓</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礼仪的殿堂,举行的典礼包括正旦(春节)、万寿(皇帝生日)、冬至这种节日典礼,再就是一生一次的登极大典,大婚典礼,立储典礼,还包括亲征仪式。</p> <p class="ql-block">《故宫》开拍</p><p class="ql-block">2003年10月27日,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开机仪式在太和殿前举行,随后,郑欣淼院长和罗明副台长共同推开太和殿大门,宣布纪录片《故宫》正式开拍。</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中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影响历史走向的政治事件,也见证了中国的兴衰与新生。不仅是一幢较为出名的木构建筑,还是一个见证者。太和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除了奇异、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众多的珍宝外,它的坚固程度也较为出名。太和殿建成以后,遭遇过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3.中和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和殿,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区域,为故宫“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称华盖殿;华盖殿等被焚毁的宫殿重建完工后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华盖殿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称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中庸》。</span></p><p class="ql-block">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计划复辟帝制,命人除去中和殿匾额上的满文,后又将中和殿更名为体元殿。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退位,中和殿匾额被重新摆回原处,并将中和殿移交北平古物陈列所存放书籍。</p><p class="ql-block"> 民国八年(1919年),中和殿等三大殿开始作为参观场所接待来宾。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和殿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对外界开放。</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和殿被改造为“人民休息室”,将宫殿门额被拆掉,随后其宝座又被拆。</p><p class="ql-block">1967年5月26日,周恩来同志派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北京故宫,实行军事保护,使中和殿免遭进一步破坏。</p><p class="ql-block">中和殿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四面开门,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中和殿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p> <p class="ql-block">铜胎鎏金宝顶</p><p class="ql-block">中和殿的宝鼎是双层圆形基座,一层琉璃基座送高度为76米,二层基座总高度是113厘米,最上面的就是宝鼎的主要部分顶珠。顶珠是一颗圆球,它的主体材质是铜,铜球的外面镀了一层黄金,所以叫做鎏金宝鼎。顶珠总高度122厘米,最大部分直径为140厘米,为故宫所有宝鼎中鼎筑最大。↓</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内悬挂有“允执厥中”匾额,为乾隆帝御笔;匾额两侧挂有楹联。中和殿屋顶设有天花构件,构件上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p><p class="ql-block">“允执厥中”匾额,其“允执厥中”四字典出《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句。</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设有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这种神兽,传说可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p><p class="ql-block">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中和殿查验种子和农具。</p><p class="ql-block">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中和殿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p><p class="ql-block">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p><p class="ql-block">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顺治帝还在中和殿宴请过蒙古郡王以及平西王吴三桂。</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包括中和殿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7年,包括中和殿在内的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3. 保和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现如今主体梁架仍为明朝时期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顺治二年(1645年)起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后的大石雕是宫中石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殿后的石雕丹陛石,是明代永乐年间建紫禁城时的原物,由完整的石块雕刻而成。只是在乾隆年间凿去大约0.4米厚的旧有花纹,重新雕刻流云立龙图案。</p><p class="ql-block">这块石料来自北京西南郊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至今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这块石料的开采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最终是两万多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p> <p class="ql-block">该石雕之所以没有放在太和殿前而是放在保和殿后,是因为这里是皇帝离开乾清宫到前朝上班的必经之地。太和殿前的石雕,皇帝是很难看见的。所以这段在保和殿后的石雕很受乾隆皇帝重视,并重新雕刻。</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p><p class="ql-block">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十年,时称“位育宫”,大婚(洞房)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我国最后一次殿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取过进士150人。从此以后,在中国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p> <p class="ql-block">由保和殿进入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4. 乾清门</b></p><p class="ql-block">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p><p class="ql-block">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名称始终没有改过。外朝大臣、皇亲国戚若非特别允许,是万万不能跨入乾清门,内廷嫔妃宫女未经皇帝许可,也不能跨出乾清门。</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p><p class="ql-block">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p><p class="ql-block">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p><p class="ql-block">乾清门影壁↓</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六部九卿值房(吏、户、礼、兵、刑、工部和都察院、理藩院、通政司等临时办公的场所),西边内右门为军机处及其他相关机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p><p class="ql-block">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在清代为康熙皇帝“御门听政”场所,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做出的。御门听政是明清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一种重要会议形式。在这里举行的叫早朝,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叫做大朝;乾清门则是处理日常朝会。</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内有一道白石栏杆的高台通道,直达乾清宫。当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上7-9点)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送奏折或口奏),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清朝康熙帝时,在此听政最多,到咸丰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p> <p class="ql-block">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辰时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p><p class="ql-block">1644年满清占领北京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p><p class="ql-block">乾清门的铜胎鎏金狮与别处不同 眯眼垂耳↓</p> <p class="ql-block">匾额上有一支箭头的隆宗门,就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与东侧的景运门相对而立。</p><p class="ql-block">隆宗门的匾额上,竟然有一支箭头↓</p> <p class="ql-block">视频:乾清门狮子有何不同?门匾带箭头有何故事?↓</p> <p class="ql-block">由乾清门进入乾清宫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5. 乾清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清宫,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p><p class="ql-block">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p><p class="ql-block">乾清宫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乾清门及东庑。自左至右为乾清宫、日精门、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大殿前平台↓</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月台↓</p> <p class="ql-block">社稷江山金殿</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前的丹墀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文石台,台上置社稷江山金殿。</p> <p class="ql-block">老虎洞</p><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月台丹陛之下设有的老虎洞,是一条贯通东西的通道,用石头砌筑,出入口为方形,洞内为拱形,洞高1.8米,宽1.1米,长10米,历经数百年沧桑,保存完好。在乾隆年间曾任工部郎中的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称:“乾清宫老虎洞。乾清宫丹陛之下有洞,名老虎洞。洞上御街,洞中甃石为壁,可通往来。明熹宗曾于月夕与侍戏睹迷藏。”皇上同太监、宫女能到老虎洞里钻进钻出,玩捉迷藏游戏,可见老虎洞当年的风光。事实上,老虎洞还是一个古代的避难所。假如宫殿失火,老虎洞内将不会有火焰和高温,因为火焰向上窜,不会入洞穴的。</p><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月台下的老虎洞↓</p> <p class="ql-block">铜龟铜鹤</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前面的铜鹤与铜龟,分别铸在江山铜盘与海兽纹铜盘上的,闭口。铜鹤的尾巴短而秃。铜龟伸首向前,独角,卧姿,尾巴尖朝下。 铜鹤、铜龟体量较太和殿前小,头部较低。</p><p class="ql-block">铜鹤、铜龟即是同贺、同归的谐音,长寿的象征。铜鹤与铜龟都立于象征江山、社稷的江山铜盘之内,铜龟脚下的铜盘之内是浪花翻滚的水纹,水面之上是幼龟和鱼、蟹一同在水面戏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之象。</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月台上的铜鹤和日晷↓</p> <p class="ql-block">日晷</p><p class="ql-block">日晷是中国古代通过观察日影来确定时刻的计时器,是在一个石制的圆盘中心插上一根铁针,针与圆盘保持垂直的角度。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通过铁针的投影指向圆盘的某一刻度便可知。日晷要放在较高的地方,以利于接受太阳光照射。明代,日晷不是日常生活中定时刻的工具,已成为表征皇帝拥有授时之权的礼仪之物。紫禁城中太和殿、乾清宫等需要表示皇权威仪的宫殿前都有日晷。</p> <p class="ql-block">嘉量</p><p class="ql-block">嘉量是中国古代官方颁布的标准量器,用铜铸成,有斛、斗、升、合、龠五种容量。因嘉量的体量不大,为陈设时与周围环境协调,故将嘉量置于石亭之中,石亭又放在一个汉白玉石须弥座上。汉白玉石须弥座的上部刻云纹,中部束腰处刻山石纹,下刻水纹,表征社稷。紫禁城中凡需要表示皇权威仪的宫殿前都陈设嘉量,表征皇帝拥有授量之权。</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月台上的香炉↓</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月台上的宫灯↓</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p> <p class="ql-block">密建皇储</p><p class="ql-block">雍正帝胤禛创立了秘密立储制。雍正元年八月十八日这天,胤禛特将储位之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官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官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p><p class="ql-block">道光皇帝的传位诏书↓</p> <p class="ql-block">南书房轶闻</p><p class="ql-block">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 南书房 ,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去除了 鳌拜 。</p> <p class="ql-block">红丸移宫案</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乾清宫发生过有名的“红丸”、“移宫”两大案件。所谓“红丸案”,就是明末泰昌帝( 朱常洛 )在这里吃了“红丸仙丹”而致死。“ 移宫案 ”,则是泰昌帝死后,一部分大臣强迫泰昌皇帝的宠妃李选侍搬出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日常用途。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p><p class="ql-block">赐宴活动。清代,每年凡元旦、万寿节等节日,都要在乾清宫举行赐宴活动,唯有千叟宴规模最大,场面最盛。</p><p class="ql-block">举行家宴。清朝皇帝与皇子及宗室诸王的宗室宴(亲藩宴)是在元旦次日举行的,它并不是典制上的乾清宫家宴。除夕之外,凡遇皇帝万寿等节日,乾清宫也要举行家宴。</p><p class="ql-block">停灵之所。清朝时,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柩(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宫停放几天,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p><p class="ql-block">千叟宴图↓</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才在乾清宫挂上了这一块写有“敬天法祖”的匾额。“敬天法祖”匾额是明朝礼部尚书霍韬在“大礼议事件”奏疏中的一句:“敬天法祖,无二道也”。</p> <p class="ql-block">崇祯 十七年(1644年),明末 李自成 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还捣毁了乾清宫正中悬挂的“敬天法祖”匾额。</p> <p class="ql-block">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今景山)。</p> <p class="ql-block">视频: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21日,包含乾清宫在内的故宫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乾清宫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6. 交泰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 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 易经 》,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 嘉庆 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交泰殿重建。</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小于中和殿。</p><p class="ql-block">四面明间开门, 三交六椀菱花 ,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 槛窗 ,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p> <p class="ql-block">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八藻井 ,地面铺墁金砖 。殿中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 无为 ”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 乾隆帝 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 铜壶滴漏 ,乾隆年后不再使用</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笔《交泰殿铭》</p><p class="ql-block">《交泰殿铭》</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后、坤宁宫前殿名“交泰”,象取地。天丕显祖宗,奉兹宫殿居正,临民曰明、曰旦,始惟宫壼,逮德为邻以御家邦,必本修身用祗,循名亦钦责实健,显卓中所其无逸,财成辅相,小往大来,无为以治(殿楹额“无为”一匾为皇祖御笔),圣训昭垂,小人道消、君子道长以左右民,尚慎充盛、持盈保泰,勿恤其孚,亿万斯年凛(lǐn)怀永图。</p><p class="ql-block">乾隆壬辰孟春之吉 御制并书↓</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设铜壶滴↓</p> <p class="ql-block">在交泰殿内西次间一侧,设有一座 自鸣钟 ,是 嘉庆 三年制造的。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自鸣钟高约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 </p> <p class="ql-block">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三年(1748年), 乾隆皇帝 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宝,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印章,这些 玉玺 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p><p class="ql-block">存放在这里的每方宝玺各有不同的用途: "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 制驭六师之宝 "用于军事。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p><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p> <p class="ql-block">宝玺大量吸收了历代统治方略之精华,见证了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历史,是我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7. 坤宁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坤宁宫,位于北京故宫 内,处于故宫内廷中路,为内廷 后三宫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坤宁宫的名字出自《 道德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p><p class="ql-block">古代皇后的地位与皇帝相对,是天下最尊贵的女性。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天为乾,地为坤,所以皇帝的寝宫取名乾清宫,相对的皇后的寝宫取名为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坤宁宫建成。明正德九年(1514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坤宁宫两次被焚毁。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皇宫,崇祯帝孝节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而亡 ;同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离北京皇宫,焚毁了包括坤宁宫在内的诸多建筑。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 。</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 庑殿顶。</p><p class="ql-block">内部分为三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内部分为三个单元。清代,坤宁宫内部共九间,除东西两间为过道之外,室内七间。七间又可以分为三个单元,中间一个单元包括四间,是祭神、吃肉的地方;东面一个单元包括两间,即坤宁宫东暖阁,是供人起居的地方(一般为皇帝皇后婚房);西面一间是存贮佛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明代,坤宁宫用作皇后居所时,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清代,坤宁宫仿沈阳故宫 清宁宫改建。</p> <p class="ql-block">明代坤宁宫为皇后寝宫,又称“中宫”。清代坤宁宫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并先后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举办大婚仪式,还是末代皇帝溥仪举办婚礼的场所 。</p> <p class="ql-block">婚房</p><p class="ql-block">房间内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帐”和“百子被” 。</p> <p class="ql-block">在“紫禁城600年”大展上,展出了一组坤宁宫夕祭时的陈设用具,还有一扇喜字门,这组展品特别好的说明了坤宁宫的两大功能:祭祀和大婚。</p> <p class="ql-block">萨满祭祀</p><p class="ql-block">满族信奉萨满教,敬重神明。坤宁宫在清代为萨满教祭祀所用,在此举行的祭祀主要有十项,分别为坤宁宫元旦行礼、坤宁宫日祭(包括朝祭、夕祭)、坤宁宫月祭、坤宁宫月祭次日祭天、坤宁宫报祭、坤宁宫大祭、坤宁宫大祭次日祭天、坤宁宫求福、坤宁宫四季献神、坤宁宫背灯祭献鲜 。</p><p class="ql-block">满族的居住设计中以西为上,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故清代坤宁宫西间不住人,为祭祀所用。</p><p class="ql-block">坤宁宫每天早晚都有一般的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 释迦牟尼 、 关云长 、蒙古神等画像15至16个 。</p> <p class="ql-block">贴落</p><p class="ql-block">坤宁宫东暖阁东侧墙壁上遗存有 贴落 ,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书写,发现于2014年5月。当时,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准备修复原本挂在坤宁宫墙上的古画《增受泰元图轴》,发现古画后面的墙面上出现了一幅贴落。该贴落包括一副对联、一件“福”字斗方、一幅横披。其中,贴落的横披为咸丰皇帝御笔,经过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判断,这套贴为坤宁宫东暖阁的原装陈列。从整体风格看,贴落的内容及用色与东暖阁中,帝后大婚的原装陈列相吻合 。</p> <p class="ql-block">1959年,故宫博物院结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坤宁宫陈设档》《满洲祭天祭神礼》《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文献和老照片,在坤宁宫内布置了清代宫廷原状陈列 。</p> <p class="ql-block">现陈列有当时慈禧卧室↓</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坤宁宫洞房,仍按清帝大婚时的原状所布置↓</p> <p class="ql-block">洞房花烛 现在的坤宁宫东暖阁根据档案资料恢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 坤宁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坤宁门为 坤宁宫 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 。明嘉靖 十四年(1535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 十二年(1655年)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坤宁门门面北, 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 。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坤宁门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p> <p class="ql-block">坤宁门是后庭的后门,向北开。出坤宁门便是御花园。清代选“秀女”时,秀女们在此门候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 御花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 ;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 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 ,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坤宁宫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树、柏树和竹子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p><p class="ql-block">钦安殿↓</p> <p class="ql-block">三大特色</p><p class="ql-block">其一,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对称排列,浮碧和澄瑞为横跨于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 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 传统观念 。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浮碧亭 </p><p class="ql-block">浮碧亭位于御花园的东北 ,与御花园西北的 澄瑞亭相互对称呼应。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檐抱厦系于 清 雍正 十年(1732年)所添建。</p><p class="ql-block">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通 面阔 约8m,前出 抱厦 ,下有东西长的矩形水池,池上横跨单券洞石桥,亭坐落于桥上。池中水引自护城河,池壁雕有石蟠首出水口,池中芙蓉出水 ,游鱼穿泳,为御花园的景色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澄瑞亭位于御花园的西北,与御花园东北的浮碧亭相互对称呼应。</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内的万春亭</p><p class="ql-block">万春亭位于故宫御花园内浮碧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万春亭、 千秋亭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 藻井 彩画有细微的差别。具体区别在宝顶上,万春亭顶部宝顶上有云文(或者 火焰纹 ),而千秋亭则没有。</p> <p class="ql-block">千秋亭位于北京御花园内澄瑞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p> <p class="ql-block">其二,园中奇石星罗棋布, 佳木葱茏 ,其古柏藤萝 ,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 ,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堆秀山</p><p class="ql-block">堆秀山位于御花园北稍东部。 明万历 年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观花殿原址上,堆叠湖石成高约10米的假山。山正中洞门题为“堆秀”,山巅建御景亭。清代又在山间设喷泉石兽 ,为宫中现存的水法设施。</p><p class="ql-block">堆秀山与御景亭↓</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内的龙爪槐↓</p> <p class="ql-block">绛雪轩前摆放的硅化木盆景↓</p> <p class="ql-block">其三, 彩石 路面,古朴别致。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是帝后茶余饭后休息游乐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赏月活动也在这里进行。还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 钦安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钦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宫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 嘉靖 十四年(公元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 年间曾经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最后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为重檐盝顶 ,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 南向 ,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顶安放渗金宝瓶。</p><p class="ql-block">殿前出月台,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 ,西南置夹杆石 ,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 天一门 ”,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p><p class="ql-block">钦安殿前须弥座下左右各植有一棵白皮松 ,其西边一棵白皮松根部外露,如一条卧龙,又像一位矍铄的老者卧看门里的连理柏 ,为这一带比较沉闷的环境平添无限情趣。</p><p class="ql-block">殿前东、西各有一座方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琉璃瓦顶,为清乾隆时期所建,原名香亭。</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中悬挂乾隆帝题写的"统握元枢"匾额,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p><p class="ql-block">钦安殿内设置道场,举办演教活动时,有时会请宫外的道士主持道场。康熙、雍正时,曾经在丧礼期间为太后设置道场,举行追荐仪式。</p><p class="ql-block">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p> <p class="ql-block">天一门</p><p class="ql-block">天一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中路御花园内,为钦安殿院落之南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天一”为星名,又为北极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嘉靖年间紫禁城多次被火,嘉靖皇帝亲为院门题名,亦有祈求平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天一门内正中对连理柏一株,枝繁叶茂,苍劲古扑↓</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道教在明清两代兴衰演变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后边的承光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1. 顺贞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贞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之北门。始建于明初,原称坤宁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因坤宁门移至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而改称今名。</span></p> <p class="ql-block">顺贞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门外为北横街,隔街与神武门相对,门内南向正对承光门,门左右各有东西向琉璃门1座,名延和门、集福门。此3座门间以琉璃顶矮墙相连,在顺贞门前围合成一座袖珍院落。</p> <p class="ql-block">顺贞门乃内廷通往神武门之重要通道,无故禁开。</p><p class="ql-block">皇后赴西苑先蚕坛行祭祀礼或去往圆明园、寿皇殿等处均出入此门,皇帝有时亦经此门出入。</p><p class="ql-block">此外钦安殿道场之期,随时启闭以供道士进出,但须严行稽查,不许闲人出入。</p><p class="ql-block">明代若逢宫人病故,棺椁从顺贞门右侧之门送出。清代后宫亲族女眷曾奉旨会亲于此,选秀女亦进此门。</p><p class="ql-block">现建筑完好。</p><p class="ql-block">顺贞门望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2. 神武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武门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是紫禁城的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明称为“玄武门”,以古代“四大神兽”中的玄武命名,代表北方之意。清朝康熙重修时,因避讳康熙玄烨名讳改为神武门。</span></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城台平面形似倒“凸”字依附于城墙南侧,并在左右两侧设置有上下城台的马道。城台总高近10m,通底宽约52m,通底进深约28m,通顶宽约50m,通顶进深约26m,上下形成了典型的城台收分形制。</p><p class="ql-block">城台下部城墙设置有三个门洞,门洞外立面为长方形,内立面为券洞形,意为“天圆地方”。其中,中路门洞净宽4.75m,东西门洞净宽4.32m。三路门洞均设置双扇实心木板门,每扇门上设置有九横九纵八十一颗门钉。</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城楼高21.67m,坐落于城台的汉白玉基座之上,四方均有踏跺,通向城台和马道。门楼采用重檐庑殿顶大木结构形式,上檐悬挂有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门楼主体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外加围廊一圈,通面宽41.74m,通进深12.28m。</p><p class="ql-block">神武门外上悬挂匾额“故宫博物院”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71年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创立了“选秀女”制度,为皇帝选择后宫嫔妃,而神武门则是选看八旗秀女进出宫廷的必经之门。皇帝走中门,妃嫔、官吏、侍卫、太监及候选的宫女、秀女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所以,神武门是皇后妃嫔及选秀女进出的主要宫门。</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虽经历过多次的保养维修,仍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和特征,是紫禁城内现存的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是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故宫别样之美 一眼万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图文网络/@156thank编辑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续:<a href="https://www.meipian.cn/4ntq9zy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text-align:left;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下)</a></p> <p class="ql-block">2023/3/5晚投稿美篇“在北京与大自然接触”美友圈,于当晚20:18时获推荐!</p> <p class="ql-block">2023/3/13上午投稿美篇“北京同城”美友圈,当日09:01时获推荐!</p> <p class="ql-block">2023/4/6晨再投稿美篇“在北京与大自然接触”美友圈08:15时再获“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