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殇

作家鲁一夫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沉痛悼念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杨凤杰先生</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冰雪消融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鼓舞欢欣,带来了鲜花盛开,带来了绿柳成荫。然而,惊蛰未到,却在这人间最美的季节,我听到了不啻于炸雷般的噩耗:天津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杨凤杰病逝的消息。</b></p> <p class="ql-block">杨凤杰先生灵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去思念为数不多依旧存在于我心里的人很累,因为有时候,你通过接触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方生命的轨迹。想着想着,心就自己痛了起来,就像有绳子捆住了心脏,狠狠地勒紧。顺着她的人生轨迹梳理下去,我的眼眶似有温度的泪水滴滴涓涓,咸腌了老脸……。</b></p> <p class="ql-block">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率弟子送来的花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叫她凤杰姑的这位艺术家,生于1948年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季节。1960年,12岁的她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师从桑红林,系统学习刘派京韵大鼓的表演。文革暴戾期间,凤杰姑被迫转业到工厂,脱离了她挚爱的曲艺舞台20余年。这漫长的20年光阴没有泯灭她对中国曲艺的崇仰,更没有间断对京韵大鼓这门艺术的热忱与追求。当80年代文艺的春天来临时,她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舞台,并创建了一家民族曲艺团,亲自担任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杨凤杰是当代最有创造性的刘派京韵大鼓演员。她嗓音宽厚,低沉,低音突出,以重低音见长。舞台上她表演潇洒,人物刻画细腻,表情丰富传神,工架优美,做到情景交融,不失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阳刚。早些年,凤杰姑因声带疾病,手术后演唱时改变了过去的演唱技巧,多回避高腔,胸腔共鸣强烈,极具磁性,演唱效果出奇的好。她演唱的《活捉三郎》,因人物刻画生动,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成为了她的代表作。1995年47岁的她更是凭借这段节目在第九届“津门曲荟”上的出色表现重新受邀回到天津市曲艺团,并拜在名师孙书筠先生门下,曾有人打趣说“一段儿《活捉三郎》,让杨凤杰老师唱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眼里,杨凤杰是老一辈艺人了。她们那一批演员对表演充满敬畏,对角色更加珍惜。虽然体弱多病又曾做过心脏手术,但每次到了后台化妆室,凤杰姑就像变了一个人,准备起戏来十分认真。而也正因为这样的投入,所以才使得她表演的每一个角色都那么闪光。2010年,我在天津看过凤杰姑演唱的《赵云截江》,她的嗓音留有她的师父孙书筠先生的风格和意蕴,厚实而不失婉转,高亢而不失阴柔。既有北方鼓曲的那种火爆激越、热烈厚重,又有南方曲种的古朴舒雅、清丽秀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就知道凤杰姑这个人,但真正和她接触是在当年我的拜师仪式上。那天,七月流火,溽暑蒸人,她穿一身翠绿的裙衫既显得成熟淑静又不失清凉宜人。我们坐在一桌,听着她用夹杂着天津北辰方言的普通话为大家叨唠着鼓曲艺术,看着她手夹香烟细细一口,然后轻轻吐出的动作,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谦虚随意,有亲和力,接地气的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重新回到娘家曲艺团后,凤杰姑在名家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下,重建演员在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以此保持作品蓬勃的生命力。她认为,演员要依靠自身而不是外在手段打动眼前的观众,要依靠自身的硬功夫。</b></p> <p class="ql-block">凤杰姑参加我的拜师仪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的她演出更加频繁,愈发受到观众追捧,被喻为曲艺界的“程砚秋”。她掌握并常演的传统节目多达20余段,不但表演出众,在曲艺的教育与传承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桃李满天下的她曾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特约讲师,并在天津应邀举办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教育讲座,又在七年前将来自天津、北京、江苏的曲艺演员和鼓曲爱好者6人收入门下,成为了刘派京韵大鼓的正式传人。她对于京韵大鼓艺术的传授不拘泥,不保守,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其弟子天津市曲艺团的夏炎和振北曲艺团的潘恩东已经成为了能掌握很多曲目,深受新老观众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南开大学著名教授鲍震培女士心疼地说:“2022年11月19日的那场演出,老当益壮的杨凤杰老师唱满全段《白帝城》后全场掌声雷动,可见先生艺术风釆不减当年。在我俩的微信上她给我写到“《白帝城》有点儿太长了,别人都减词儿了,我有点儿舍不得,所以唱的全段。有点累了,歇两天就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有着60多年艺术生涯的曲艺名家,她擅演的传统曲目有《活捉三郎》《白帝城》《罗成叫关》《七星灯》《怀德别女》《金定骂城》《刺汤勤》《徐母骂曹》《赵云截江》《博望坡》《长坂坡》《马失前蹄》等。2000年代曾受录制《活捉三郎》《罗成叫关》《百山图》(片段),并由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VCD专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著名新闻人,《津门曲坛》副总编张浩先生感慨的说:杨凤杰老师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天津人公认,连在北京的中国曲协副主席种玉杰先生都倍加赞赏。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先生可是不轻易夸人的,可少马爷曾亲口对我说“杨凤杰以她那嗓子唱这么好,真不简单啊”。</b></p> <p class="ql-block">我和凤杰姑在怹收徒仪式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今年大年三十的拜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的进程中是一个多么短暂的瞬间。在有限的生命中,让自己的生命也能在历史的瞬间留下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一笔,这就是凤杰姑的一抹人生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的她尽管身体不好,但并没有脱离舞台,除时常在天津露演之外,还经常来到北京为首都的鼓曲爱好者们献艺,也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此外,诸如纪念天津市曲艺团成立50周年、纪念刘宝全诞辰140周年、纪念孙书筠逝世一周年等大型纪念演出中她也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2年,60多岁的凤杰姑恢复上演刘派京韵大鼓濒危曲目头本《宁武关》(又名《一门忠烈》《周遇吉上寿》),她对艺术的执着感动了广大观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3年,她受邀去美国数个城市的孔子学院和大学进行文化交流,继承乃师孙书筠先生的遗风在美国传播了刘派京韵大鼓,并与青年弦师郑力文、四胡琴师王洪民、弟子夏炎举办了“津韵鼓风”京韵大鼓专场,广受好评。</b></p> <p class="ql-block">凤杰姑收徒仪式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津《津门曲坛》杂志社资深老记者编辑田金源先生含着热泪动情的说:杨凤杰老师对我们《津门曲坛》杂志有着深厚的情谊。八年前,我参加阚泽良老师收徒仪式活动时,见到杨凤杰老师,随即给她一本杂志。她非常高兴,匆匆的翻了几页杂志热情的说“你们杂志办的很好,大家都爱看”,并转身对阚泽良说“他们没有资金,把杂志办的这么好,可真不简单啊”。我当即表示了谢意并表示“有您的支持和赞赏,我们一定会努力把杂志办得更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届74岁的《津门曲坛》杂志创始人,名誉主编王小军接着说:后来,凤杰老师和咱杂志关系更好了,一直在支持着我们。每次的纪念活动她能参加都来并赞助。她天性豁达胸怀宽广,对自己的职称工资和待遇从不计较,更没听她抱怨过一次,绝无世俗那一套。她对观众和鼓曲爱好者都很尊重,说过“观众掏钱买票来看我演出,我就得对得起人家”。我很佩服她,平时见面问候都以姐妹相称,没想到上次在“滨湖剧院”竟成为“告别演出”。</b></p> <p class="ql-block">杨凤杰在张志宽先生收徒仪式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乐观向上,风趣幽默的凤杰姑比我大9岁,从我师父那论我是晚辈儿,但我们关系很好,经常有私信问候。这几年,因我在新疆兼职,每次从“遥远的地方”回来,我都要先和关心我的凤杰姑汇报一下,有时还要见面聚聊。对朋友特别是曲艺界的同仁,她总是热情招待嘘寒问暖。去她家时,她常常差家人采购水果蔬菜留人家吃饭。那年,凤杰姑刚做完心脏大手术还未痊愈,我们去家中慰问探望,行动不便的她和老伴儿执意去菜市场买来大闸蟹和皮皮虾款待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年近九秩的母亲癌症晚期瘫痪在床十多年的事她知道后,几次嘱咐我”用人说话,别客气,我可以让我的儿子孟杨和儿媳妇去帮你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那次,凤杰姑在天津喜收六位高徒,我有幸作为嘉宾受到邀请。那是一次曲艺界的兴事和聚会,京津两地不少大腕儿前来祝贺。在会场上,我和凤杰姑紧紧拥抱合影留念并祝贺她收徒成功,他拍着我的肩头,俏皮的笑着用天津话幽默的说“拥归嘛不成功?揍逮成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两年多来,因为疫情原因,我和她未得见面。去年,天津曲艺界在滨湖剧院组织了一场以取天津曲艺团几位著名女曲艺家每人名字中的一个字命名的“金凤丹霞唱秋华”演出,成了凤杰姑的千古绝唱。那场演出隆重热烈,座无虚席,天津曲艺团的几位著名的女鼓曲表演艺术家们悉数登场亮相。得到演出的消息后,我给凤杰姑发了信息,表示我一定到场助台,并将他人送与凤杰姑的一副新鼓架给她带去。她说“好,你直接到后台找我,好久也没见你了,想见见”。可是,就在演出当天,我有件必须我去参加的活动而未能如愿以偿。我告诉了凤杰姑不能去看演出的情况,她回复我说“你那事比看演出大,别耽误了,鼓架不用着急,我现在也用不上,有机会咱们会见面的”。2月5日元宵节那天,我们在微信里互祝对方元宵节快乐,没曾想,竟成了我和凤杰姑之间的永诀。</b></p> <p class="ql-block">今年元宵节我和怹最后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在怹的灵堂前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是最忌讳讲死亡的,中国文化对性命的理解是:当下,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但,当死亡真正降临在你头上的时候,人们一定会带着一份留恋,遗憾地转世另一个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春殁,3月3日上午11时45分,凤杰姑离开了世界,离开了她的亲人朋友,离开了她眷恋的舞台,晚上,我匆匆赶到灵堂去向她做最后的告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孟杨告诉我他母亲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弥散,从医院回家待了五天,处于昏迷状态,除了肚胀,没有感觉到她有疼痛。走时,悄然无息的,很安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间已逝《白帝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上再无《七星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春之殇,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汪峰唱的那首《春天里》又震撼着我的耳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有一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悄然离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请把我埋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埋在这春天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春天宠爱您, 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凤杰姑驾鹤西行,离我们远去,但她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精湛的艺术,她的口碑和她那经典的京韵大鼓唱腔唱段却像烙印一样永驻我们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朽的杨凤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3年3月6日于惊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