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教学能手优课,向深度学习看齐——滨城区第二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纪实

滨城区第二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2023年2月27日-3月3日,滨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评比观摩研讨活动”在滨州实验学校大讲堂隆重举行。滨城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学习。</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工作室成员认真观摩,用书写的方式记录学习,每人选取其中一节课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和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王福燕老师观课反思:</p><p class="ql-block">丛子伟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首先,丛老师一开始抓住了认识数的三要素,引导学生知道从数的读法、写法、表示的意义入手,个人觉得这是数的认识大单元教学的一个大概念,就好比图形认识领域我们从边和角研究是一个道理。孩子们会将这些要素的学习迁移到其它数的学习中。第二个亮点之处是丛老师创设真实情境,拿一块瓷砖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踢脚线有多长,然后逐步抽象成纸条状的半实物,通过量、比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有了研究0.1米和1米关系的脚手架。感受最深的是丛老师引导孩子对0.1概念的建立,不同形状的图形用1表示,0.1怎么表示呢?为什么都能用0.1呢?这种变中不变的思想运用的恰到好处,使学生对0.1理解得更深刻,实际上就是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是把1平均分成十分,其中的1份就是0.1。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小数的初步认识要初步到什么程度呢?或者说要抽象到什么程度?希望在多次观摩学习中能得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张俊珍老师的观课反思:</p><p class="ql-block">李学辉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李老师从生活中的问题——测量身高这一真实情境入手,“小红的身高是1米,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呢?”,“小明的身高是1.1米,也就是比1米多0.1米。”,“0.1米是多长呢?”这样的现实情境和真实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大问题大情境。接着,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探究:1.在1米长的纸条上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0.1米。2.在1米长的纸条上标一标你还能找到哪几个小数?充分探究让学生建立起一位小数的概念,为后面的两位小数铺好道路。在教学两位小数时,继续采用测量身高这一真实情境,“1.3米多点”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继续细分,引出两位小数的学习。整节课以真实情景导入,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深刻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李艳艳老师的观课反思:</p><p class="ql-block">《小数的加减法》是阳信县翟王镇中心小学90后小伙丁晓努老师执教的,听了之后感觉让人很佩服。具体有点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1.希沃白板的使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 丁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希沃白板5多媒体课件,它的交互性促进了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扩大缩小图片,圈画、移动课件中的素材,使用倒计时等,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效率。</p><p class="ql-block">2.大单元教学的统整意识凸显数的运算的一致性。丁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整体性、结构化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只有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另外,与前面学习的整数加减法建立联系,并且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末尾对齐也是为了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两者是相同的,充分体现出数的运算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3.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关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明晰算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可是丁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如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先猜测,然后进行验证,探究之后自己得出结论。更可贵的是老师为学生们验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图形、计量单位、计数器、数位顺序表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算理,明晰算法。</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在前面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后面的教学时间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相信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刘静静老师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近期一直在学校里忙碌,还真没有拿出大把的时间去学习。市能手评选的学习,真得很期待,灵感来源于唤醒,学习绝对是唤醒你的好方式。</p><p class="ql-block">学习之前备备课吧。观课的几个维度,课标意识、整体意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评一致性)、策略意识(聚焦学生如何学)、学生意识(三不教原则)。市教学能手聚焦这两节课,其实这两节早在2年前,谷老师就带着大家首先研究“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这两个大单元。若有心,就能找到些上好这两节的关键点。课标如此记录:</p><p class="ql-block">【小数初步认识】三下</p><p class="ql-block">【教学提示】数与运算的教学,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和分数。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数的认识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单位,进一步感悟十进制计数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感。</p><p class="ql-block">【学业要求】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和小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小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p><p class="ql-block">【小数加减法】四下</p><p class="ql-block">【教学提示】 通过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加减法与整数运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运算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p><p class="ql-block">【学业要求】会进行一位小数加减运算。</p><p class="ql-block"> 通过课标,不难发现,小数的初步认识重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小数,初步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千万别把它和小数的意义混淆,把握好边界。而小数的运算重在迁移,感悟数的运算的整体性。</p><p class="ql-block">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单元整体教学呢?有没有可以推广的程序?学生又是如何实现自主、合作学习的等等,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第二天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听了几节课,尤其是听了丛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仿佛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一是把握好教育内容的结构。一直以为这个结构整体把握是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一条暗线,丛老师的课堂是把这个结构通过和孩子们谈话,明明白白地梳理出来了。认识数,是从数的读、写、表示这三个方面着手的。这样的结构教学清楚明了地呈现出来,学习也不再是点状、碎片化的教学,通过结构的构建呈线状出来。</p><p class="ql-block">二是创设真实的、合适情景,服务于教学。米尺的选用比元角分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小数的意义,尺子更直观明了地展现平均分,聚焦米尺,解决0.1米有多长这个核心问题,用元角分的情景进行拓展,这样的选择更加合适,因为小数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基于精确表达的需要的十进制分数。</p><p class="ql-block">三是评价要及时。一直在提“评价先行”、“教学评一致性”,真正的课堂上该如何实现,课例的展示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每一个任务完成后,紧跟着一个小练习,而不再是在课堂的巩固练习环节统一用练习来评价,这样的调整,评价就更有针对性和更加的及时。</p><p class="ql-block">四是找到认识数的程序策略。“0.1米有多长?”对于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课例中展示出来的是:凭借经验猜想; 凭借实物再做判断;利用直接进行验证。在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找到了0.1米和1/10米的关系的重大规律。</p><p class="ql-block">五是教学设计有层次、逻辑清晰。先借助米尺来突破“0.1米有多长”的问题,再迁移到“元角人民币”,再抽象到图形,最后再抽象到数轴。一层一层的拨开,思维不断地进阶。</p><p class="ql-block">观课带给自己很多的收获和思考,愿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睿智的思考者、笔耕不辍!有句话说,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p> <p class="ql-block">李明明老师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丛子伟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p><p class="ql-block">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目标明确。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丛老师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原有知识经验,课堂开始就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自己本节课要学什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p><p class="ql-block">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促进理解性学习。丛老师从真实情景出发,从学生熟悉的分米与米的关系入手,借助实物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p><p class="ql-block">三、关注有效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在对比归纳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过程中,丛老师让学生通过自主画一画,分一分,初步感知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还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任意创造0.1,自主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p> <p class="ql-block">尹晓霞老师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吕晓林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一课。</p><p class="ql-block"> 《小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吕老师紧抓学生认知的特点,从“整数加减法计算应注意什么?”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出:“末尾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退一当十”,“小数加减法会和整数的一样吗?”,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尝试计算:6.35+2.4的竖式写法,课堂上吕老师给足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时间,并通过计数器充分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接着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和算理上是一致的。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并同样遵循十进制的进退位规律。吕老师的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p> <p class="ql-block">张海猛老师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在丁晓努老师课中,选取了疫情时期学生熟悉的口罩为题,结合小数的加减法,展开教学。数学活动探究自然且贴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的学习和探究在自然而然中发生。</p><p class="ql-block">扎实有效的教学探究,离不开教师精准的引领和启发。在教学探究环节,从学生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数学本质的乐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研究数学。丁晓努老师设计教学探究时,做了多种探究预设,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究素材:元角分、计数器、画一画涂一涂等紧扣数学本质的启发,使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多项选择探究路径,最终向着数学本质的根源挖掘。</p><p class="ql-block">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探究数学根源</p><p class="ql-block">关于小数的加减法,其本质离不开小数的意义,因此丁晓努老师从“数形结合”、“元角分”“计数器”等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本质:相同数位(计数单位)的累加。</p><p class="ql-block">小数的认识一课是初步体验将整数平均分成十份,探究并理解十份中任何一份的表示和意义,从而认识0.1,并进一步累加出更多的一位小数。再结合生活实际,元角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等十进制计数单位,充分了解小数的意义并学会应用。</p><p class="ql-block">丰富有趣的教学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练习巩固环节,丁晓努老师设计巧妙,通过小卡车带数跑的设计,使学生把握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再通过快速计算找不同的方式再次体会并感悟:小数加减法即为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这一数学本质。</p> <p class="ql-block">田利滨老师的观课反思:</p><p class="ql-block">《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中,老师借助生活中抢红包的情境,设计了不同的小数,然后抽象出数据,这一场景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有一定经验基础的,所以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小数的读、写的教学,并准备了学习单。先让学生自己写小数,再找几名同学分享,分析错误,让学生引起重视。接下来,以元角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0.1与1/10的关系,再将一元抽象成长方形,让学生表示出0.1,然后再表示出0.3、0.7,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数形结合中深入体会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有了此次活动过程,老师让学生再继续分,在上述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最后,从生活抽象出数学知识又回归于生活,老师和孩子们又分享了生活中见到的小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p> <p class="ql-block">本次教学能手评选课堂观摩活动中,印象最深有这几个地方:</p><p class="ql-block">一、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灵活运用;</p><p class="ql-block">二、每节课都紧紧围绕新课标,抓住数学本质,设计挑战性任务,任务驱动开启主题学习。</p><p class="ql-block">三、每节课的关注点都在整体把握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应用意识。</p>

小数

学生

加减法

教学

老师

探究

学习

认识

数学

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