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显影

czx编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胡成均</b></p> <p class="ql-block"><b>  人上了年纪,容易怀旧,梦也似乎多了起来。每当夜深人静,那逝去的一切,便如同一张张保存久远的底片,渐次显影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当那秀气的娃娃脸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时,一种钦敬之情也在我心中油然升起-他腼腆地坐在讲台上,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人们述说着一个后来人人皆知的故事,他悲惨的童年,他手上的刀疤,他的百宝箱,他的方向盘……在场的500多名沈空后勤部队的官兵随着他的叙述,时而悲愤,时而欢欣——这情绪,也一直感染着台上担任摄影任务的我。</b></p> <p class="ql-block"><b>  那是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雷锋。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代:1960。为配合部队的思想教育,组织上指派我到沈阳军区组织部邀请雷锋同志作忆苦报告。</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小雪飘零的冬日,我有幸结识了这位伟大而平凡的战士。</b></p><p class="ql-block"><b> 接待室里,我们促膝长谈,他的真诚,他的谦虚,他的朴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在他讲述到家乡解放,见到人民解放军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按动快门,拍下了他那甜甜微笑的一瞬。</b></p> <p class="ql-block"><b>  送走雷锋的当天晚上,我把这张照片扩印了3张。橘红色的灯光下,望着显影液中他那渐渐清晰的笑容,我又重温了他那浓重乡音里悲喜交加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月后,听说雷锋有事来沈,我去了军区招待所看望他。当我把那3张照片交给他时,他脸上露出了我熟悉的微笑。临别,他在其中的一张照片背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又递给我。从此,在我日记本的扉页上多了一张甜甜微笑的娃娃脸。</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我并未想到,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会给我和我的战友们留下那么久远、那么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翌年春天,我跟随部领导到训练队蹲点。当时的训练队,是由某预校停飞的飞行学员组成的,他们将在这里经过培训改行搞建筑工程。</b></p><p class="ql-block"><b> 在60年代初,这种由空勤到后勤的转变,对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少数学员精神消沉,牢骚满腹,不安心专业学习。为此,组织上决定,在全队开展一次“学雷锋,比自己”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 或许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思想不像今天这么复杂,或许是雷锋事迹的真诚、淳朴的感染力量,那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课上课下、茶余饭后,雷锋成了学员们议论的中心话题。由于我与雷锋有一面之识,许多学员常聚到我的宿舍听我讲述雷锋。</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照例在灯光下打开了日记本。正欲动笔,忽然一阵阵轻轻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门开了,一个年轻学员犹豫地站在门旁,他长得和雷锋惊人地相似,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上挂着几分腼腆。</b></p><p class="ql-block"><b> 我起身上前正欲开口,他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递给我时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晕。</b></p><p class="ql-block"><b> 我轻轻地展开那张纸,心头一震,那竟是一张血书,一张用鲜血写成的决心书。他看出我的诧异,便急不可耐地说起他被选飞时的高兴,被停飞时的沮丧,以及听了雷锋事迹的启迪。</b></p> <p class="ql-block"><b>  那一夜我们谈得很晚,分手时竟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蓦然想起了什么,急忙把他唤住,返身从桌上抓起了日记本,轻轻地揭下扉页上的那张照片,庄重地送到他的手中。“送给你做个纪念吧!”看得出,他接过照片时的高兴和激动,恰如3个月前我从雷锋手中接过这照片时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一晃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其中如有许多美好事物一样,雷锋的名字也在那场运动中被人们一度淡漠了。由于工作忙,职务的变迁,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写血书的学员,再也没有看到那张曾贴在我日记本扉页上的照片。直到“文革”结束后的一天,为检查部队政治教育情况,担任宣传科长的我,来到了空军工程兵某团。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言的团组织股长引起了我的注意,矮矮的个子,圆圆的娃娃脸,虽然眼角添了许多鱼尾纹,但我还是认出了这个当年写血书的停飞学员!</b></p> <p class="ql-block"><b>  久别重逢,自是颇多感慨。言谈中我得知,训练队的学习结束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来到了工程兵某团。十几年来,他打过山洞,修过机场。当战士时他是好战士,当班长他是好班长,当指导员又是响当当的指导员。我深信这一切都与雷锋的激励有关。我问道:“那张照片还在吗?”提到照片,坦白地说,这时的我是有些私心的。当年雷锋送我照片时,他的名声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四海皆知。他牺牲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学习运动,我曾暗自后悔当初不该把那张有亲笔签字的照片送人。我的这种心情大概谁都不难理解。是的,那是何等珍贵的纪念呀!</b></p><p class="ql-block"><b> 他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略一沉思后,慢慢讲了起来……那张不寻常的照片,曾伴随他挥汗如雨地打过山洞、披星戴月地修过机场。他不止一次向战友们讲过雷锋,也不止一次地用这张照片给战士们上过政治课。后来,他把这张照片赠给了一个高干子弟,因为他一时不能适应工程兵的艰苦生活……后来,这个入党当了班长的高干子弟,在退伍前又把这张照片转赠给了班里一个失恋的农村籍战士……后来这个战士又把照片……他讲,这张照片转赠过第5个人以后,便不知其下落了。</b></p> <p class="ql-block"><b>  但至此,我已不再遗憾了。雷锋的照片从一个人的手中到另一个人的手中,英雄的形象从一个人的心里到另一个人的心里,这不也是最可珍贵的纪念了吗?后来我十分欣慰地悉知,曾经拥有这张照片的5个军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过出色的贡献,都在那张秀气的娃娃脸的目光的注视下,走过了一段有意义的军旅生涯。所以我相信,每当那张秀气的娃娃脸在我的脑海上显影的时候,那5名军人或曾经是军人的脑海中……哦,不,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千百万军人或非军人的脑海里,那张秀气的娃娃脸也一定在甜甜地笑着……</b></p> <p class="ql-block"><b>  胡成均,1935年12月生于江苏常熟,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51年6月入伍,历任测报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指导员,科长,团政委,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写在«与祖国共芳华»-警备区征文选,原文见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头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