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 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 亡出走。在流 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习俗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祭祖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祭祖的习俗:</p><p class="ql-block">祭祖是传统习俗,全称是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p> <p class="ql-block">祭祖需注意:</p><p class="ql-block">1、扫墓要穿戴肃静点的衣服和饰品,以深色为宜,一个家族的人尽量要做到扶老携幼,对年龄较大的人多点尊敬,要多给孩子讲解如何孝老敬老之事,大人们尽量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际上清明扫墓是个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最佳时间,作为我们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机会。</p><p class="ql-block">2、清明扫墓,往往都是家人亲戚结伴而行,一定要和和睦睦,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是现在亲缘之间由于居住的距离,和工作原因一年之内难得见上几次面,正好利用这个时间段聚会一下,增进感情,拉近距离。二是我们长眠在地下的已故亲人,看到自己的亲人后辈热热闹闹、和和睦睦来扫墓,也会非常的欣慰。这样更有利于家族的兴旺发达,也更有利于我们家族中人的运气</p><p class="ql-block">3、一般来说,年高而行动不便的老人、身患重疾者、孕妇以及三岁以下的孩子,都是不适合去墓地祭奠的人,主要是因为墓地往往在山上,身体不好的人不利行动,另外清明期间,往往是阳气不足之时,孕妇与孩子比较容易受到墓地中阴邪之气的侵袭,所以因为这些原因,一般不建议以上人群前往祭拜。</p> <p class="ql-block">踏青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踏青的习俗:</p><p class="ql-block">1.放风筝是另一项颇受欢迎的踏青活动。</p><p class="ql-block">2.踏青郊游、扫墓祭祖、植树插柳,以及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3.在古人的踏青路上,插柳、采兰、祭祀、春嬉等都是重要环节。除门户插柳,还有戴柳的习俗,在鬓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轻的容颜和生命力。 放风筝是另一项颇受欢迎的踏青活动。</p><p class="ql-block">4.在古代,清明习俗除了扫墓、踏青之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以及放风筝。</p> <p class="ql-block">踏青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选择适宜的路线,高危地区勿涉足</p><p class="ql-block">外出要提前选择与自己的喜好和身体情况相适宜的路线和目的地,大雨天气勿外出,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发热、急性感染等病人都不宜逞强登山,另外新冠疫情期间,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口罩一定要戴好,所以选择路线时一定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以适度、适宜为好。</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穿着舒适应季的衣物,兼顾美观与保暖</p><p class="ql-block">户外踏青、走进自然,少不了走路、运动,穿着舒适、简洁的衣物,有利于运动。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所以要做好保暖,兼顾美观与保暖、舒适与运动,留下美美的照片。</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防昆虫叮咬、防花粉过敏</p><p class="ql-block">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鲜花盛开、昆虫滋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有不少隐患、威胁,不要随意坐在户外草地上、或躺在草地上,尽量减少直接与地面接触的机会,这个季节是多种昆虫活动的活跃期。如果不慎被虫子叮咬了,一定要及时处理,涂抹一些相应的药膏。</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春暖花开的美景,我们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p><p class="ql-block">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见到漂亮的花儿,也要注意保持一定距离,不要随意摘花,就算是山里的野花也是如此,一方面让美丽的花儿长盛、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自己的一个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注重环保,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不要随意丢弃火种</p><p class="ql-block">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野炊结束时,一定要将点燃的烟头、炭屑等余火彻底熄灭后再离开,户外踏青最需要注意的环节、也是必须做到的事项。环保出行、绿色出行,防止发生山林火灾,世界会变得更美好。</p><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出外就餐防止胃病腹泻,防止食物中毒</p><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出游,喜欢自带熟食,或者在野外就餐,千万要注意饮食安全,不吃变质食物,不吃隔夜食物,在外就餐时一定要做好“手卫生”。不要随便采摘、食用不认识的蘑菇,防止食物中毒。</p><p class="ql-block">07</p><p class="ql-block">孩子同行一定要看牢</p><p class="ql-block">踏青是孩子们最向往、最开心、兴奋的活动,外出游玩在人群拥挤的地方,一定要小心看护孩子,平时要多给孩子灌输不与陌生人搭话,不给陌生人离开,不独自行动,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救能力。</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地方特色饮食——红团</p><p class="ql-block">红团寓意:红团又称粉团、圆团,是福建莆仙地区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馅两部分构成,颜色红,形状圆,象征吉祥团圆、红红火火。蒸好的红团表皮由粉色变得红艳艳、亮闪闪,手感轻巧、松软,闻起来是糯米混合着蕉叶的香气,口感松软中有点柔韧。红团是莆仙特色节日喜庆食品,既是可口的食品,也用于渲染喜庆气氛,还用于祭祀。</p> <p class="ql-block">红团做法:</p><p class="ql-block">红团的制作方法如下:提前把糯米浸水沥干,再舂成糯米粉晾干,制作红皮时,加入适量温水和食用红色素,和好压揉成圆长条,撮成一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块,用手捏成薄饼状;红团馅常见的是糯米和绿豆两种口味,还有少数会在糯米中加入香菇丝、虾米等做成咸味的;把馅团放入皮中,再收口包好,在糯米粉上滚动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平,倒出,红团面上就有了印模中刻有的“福”“寿”等字样;印好的红团垫上洗净的蕉叶,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约半个小时即可食用。</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使命:</p><p class="ql-block">平凡的东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一个伟大的信念,牺牲了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傲骨造就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屹立不倒,我们将永远缅怀并祭奠他们,背负起连接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的光荣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