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疫情结束,春暖花开,山河无恙,人间皆安,你看,是温暖的春天来了。在春暖花开之际,年初二我们一家人踏上了欢心的惬意旅途,去驰名中外的苏州城看看这里山青水秀的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烟雨江南,天堂苏 州。徙游苏州是我儿时在山东老家的梦想,今天出游苏州是我第二次赔家人重游。(第一次去苏州是2002年和山东老家那面农村合作银行的领导和同士去的。)但对于苏州的美,不亲身经历和细心体味,是万万领悟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的上午,我们一家人驱车来到了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太湖边上的新塘圩,安住在了《和昌紫竹云山野》朋友的家中。</p> <p class="ql-block">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 4000 多年,是全国首批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 514 年,距今已有 2500 多年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 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三早7点钟,我们一家人开车环巡了太湖周圈,看到了太湖的春意和美景,湖面风平浪静;天色和湖光相映,一片和天空同色的碧蓝湖水,宽广无比。</p><p class="ql-block"> 我们行程20多分钟后太湖边上又刮起了风,湖面水波粼粼、波光艳丽,好像财神把他那金黄的宝贝洒向了水中。不一会儿,太湖湖心岛 鼋头渚到了。鼋头渚不同于咱们北方的小岛,它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峰峦隐现,气象万千,成为了太湖最美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湖面周围公路和青山环绕,树木茂密,满山的密桔挂满了枝头。我们停车小息时,看到了流水潺潺,偶尔的风,使水面泛起一道迷人的光波,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分散,好一道亮丽动人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俊俏阿嫂在自已的水果滩旁和我们热情的打着招呼,推茬她自种自摘的密桔,散养的草鸡蛋和自己在山上养的老母鸡,在她的劝说下我们买了她两筐草鸡蛋和两篮密桔,她的密桔和草鸡蛋却实好吃,而且味通鲜美。</p> <p class="ql-block"> 休息买完东西后我们又驱车游了啟园。启园,原为席启荪的私家花园,俗称席家花园。是一处始建于民国时代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坐落在东山东部的杨家湾附近。1933年席氏为纪念其上祖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占地50余亩。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经政府多次拨款整修扩建,才具今日之风貌。</p><p class="ql-block"> 启园的园址原名叶家浜,是太湖边种稻养鱼的十余亩洼地。本世纪三十年代,东山人席启荪买进这块地,在临湖一边挖土,扩展到40余亩,耗资十万(当时币值),历时3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园。建园时,由著名画家蔡铣、范少云、朱竹云等参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进行设计,“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之苍翠”,寓意深邃尽得湖山之胜。园内主体建筑“镜湖厅”是位于山水层林之间的四面厅,为二层建筑,端庄雅致。厅的四面空旷,东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笋”,铺地用小石砌成图案,其间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红枫、腊梅、铁牙松,清幽悦目。特别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园中复廊的隔壁辟图案各异的漏窗,隐约可见被隔断的园景,给人以遐想和游之不尽之感。复廊尽端及两侧缀以亭台,愈臻古朴雅逸,展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上午11点30分左在我们又开车来到了太湖边上的陆巷古村,下车后我走上太湖的岸边,凝视着那湖水。它是如此清、纯、静,一点不比漓江的水差。看着那一层层的水波,真美,美得宛若一只只蝴蝶正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好象风儿带着它朝水天相接的远方飞去。</p> <p class="ql-block"> 巷古村,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p> <p class="ql-block"> 名字由来:南宋南迁时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风光秀丽,战火又不易涉及,大批官兵家眷在后山太湖边定居下来,并在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因而起名陆巷。</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说法是明代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得名陆王村,后讹传为陆巷村。陆巷仍完整保留着王鏊的故居惠和堂。这占地2000平方米的巨宅是标准的明代官宦宅第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后山太湖边的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陆巷古村源于南宋,距今逾千年,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中有明代老街、三元牌楼,各种厅堂鳞次栉比。陆巷古村名人辈出,被誉进士摇篮、教授之乡。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丽,每当夕阳西下。一轮红日缓缓西沉,红火闪耀,无比壮观。</p> <p class="ql-block"> 陸巷古村的文化生活习俗:大红灯笼高高挂,家家户户门前一个接一个的红灯笼,高高挂着,在冬日雨后湿冷的空气中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只有在这里,孩子们尚且能含糊地说出“挂灯笼吓年兽”的典故来,因此将红灯笼看作是过年时的必要配备。门前,倒是还立着一个“年”,石头雕的整根立柱,正对着弄堂,据说有压住邪物吃小鬼的效用。</p> <p class="ql-block"> 陆巷村拥有31个村民小组,1510户,现有人口4710人,现有干部12人,党员130名,现有水稻面积/余亩,养殖面积1300余亩,绿化面积1500余亩,果树3800亩,农业承包户30户,工业企业落户4家,拥有村固定资产450万元,三业净上交10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村民也以陆姓和王姓为主,家家都种有橘树,茶树,橘子是江南有名的陆巷橘,这里出产的茶就是天下著名的江南碧螺春了。靠山吃山,很是自然,可这里的村民也能靠水吃水,因为这里还有江苏第一大淡水湖-太湖。</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许多人家有鱼船,他们或是打鱼,或是捉虾,充分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切,享受这诗一般美好富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代表人物: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代吴县东山陆巷人。成化间乡试、会试皆第一,成化十一年(1475)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弘治初,任侍讲学士。充讲官时,中贵李广导帝游西苑,鍪[mou]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tián],反复规劝,帝为之动容。正德元年(1506),升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秉性耿介,遭权臣嫉忌和谗言诽谤,渐被冷落。整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使弘治、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卒于家乡,追封太子太傅,谥号“文恪”。其墓在今东山梁家山。王鏊的门人中最著名的有唐寅、沈周、文征明等,民间杜撰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是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交错穿插,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民宅外观简洁而造型精巧,厅堂色调雅素明净,门楼砖雕精美,窗户梁架等彩画秀美,雕刻细腻,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陆巷民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纵轴线为准绳,自外而内次第安排照墙、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界墙。轴线上的房屋,陆巷人谓之“正落”。正落左右各有一条纵轴线,往右为书房杂屋,左为女厅厨房。左右两边的房屋,陆巷人谓之“边落”。正落与边落间,用备弄连接。这类大型住宅,前后四进,每进房尾都用天井分隔。大厅后面的库门,是内宅和外宅的分界线。大厅是住宅的主要建筑,楼厅是住宅的最高建筑,大厅和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陆巷村有许多大型住宅建筑,颇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民宅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外观简洁而造型精巧,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内院和室内,门窗梁架等彩画秀美,雕刻精致,门楼砖雕精美,厅堂色调雅素明净。现存有陆氏宗祠、衡南陆公祠、惠轩书室、陆苏九宅第、石板道、白沙码头、水井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点。</p><p class="ql-block"> 陆氏宗祠坐落在村口,坐西北向东南,面宽23.4米,进深26.6米。是市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发现保存最完好、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衡南陆公祠在陆氏宗祠右后侧,建于1894年(光绪甲午仲秋谷旦),比陆氏宗祠晚建十年,坐西向东,面宽11.4米,进深23.5米。</p><p class="ql-block"> 惠轩书室坐落在村中心靠村尾位置,坐西南向东北,面宽11.52米,进深13.5米,是四会市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书室。陆苏九(清末民初本地富商)宅第位于村中心,坐西南向东北,面宽11米,进深11.7米,虽为砖木结构,但建筑用料和工艺非常考究,墙体的水磨青砖四角分明、横竖砖线平直,牌楼式横门,粗大匀称的排凛,密排双层瓦,室内木雕装饰精美。</p><p class="ql-block"> 因为古村远山近水,所以物产特别丰富。红橘、杨梅、枇杷名闻遐迩,碧螺春茶叶享誉海内外,太湖三宝早已蜚声国际。</p><p class="ql-block">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拍摄,招徕了众多的游人,村边上、太湖旁,有不少农家旅馆,这里还拍过《红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果从东山镇徒步到陆巷的话,途中可欣赏到杨梅林、碧螺春茶园、枇杷林、桔子林,间或有三两青竹点缀其中。</p><p class="ql-block">景点:宝俭堂:</p><p class="ql-block"> 宝俭堂始建于宋代,初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原为南宋左拯、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文学家、词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裔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称,保持了苏州旧时官僚府第宅园相连的风貌。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亭阁轩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桥,形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全园主次分明,富有变化,园内有景,园外有山,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以小胜多的范例。</p><p class="ql-block">惠和堂:</p><p class="ql-block"> 惠和堂是一处明基清体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其占地面积约为五千平方米,共有厅、堂、楼、库、房等一百零四间,建筑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其轩廊制作精细,用料粗壮,大部分为楠木制成;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故居内三开间的二层书楼在苏州古宅中甚为少见,楼前有一磨砖贴面照墙,高齐楼檐,瓦滴下抛方有“九狮图”砖雕,两端各有花鸟砖雕图案,照墙中央嵌有圆形“丹凤朝阳”,整个图案栩栩如生,刻工精湛。</p> <p class="ql-block"> 初四的早晨八点30分,我们全家开车来到了虎丘山风景区,对整个景区进行了游览。</p> <p class="ql-block"> 苏州虎丘塔亦称:云岩寺塔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艺术珍品,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p class="ql-block">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点:虎丘塔与西安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层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们同为七层,大雁塔现高64米,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虎丘塔虽非第一座八边形塔,但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属开先河的。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为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了。</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的砌作、装饰等更为精致华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浅显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构的真实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两次,形制粗硕、宏伟;斗棋与柱高的比例较大;其他如门、窗、梁、枋等的尺度和规模都再现了晚唐的风韵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现了平座栏杆,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体,扩展视野,从而改变了大雁塔那种只能从塔体门洞内往外观望的小视角状况。在虎丘塔之前的砖塔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塔体外建有平座栏杆的先例。</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的内外装饰,色彩鲜明浓烈,使仿木的氛围更加逼真。塔壁内外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栏湖石塑画更是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虎丘斜塔是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虎丘斜塔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 虎丘斜塔是苏州云岩寺塔的俗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上,建于五代后周末期(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比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该塔为仿楼阁式砖木结构,共七层高47米。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虎丘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现在塔尖倾斜2.34米,塔身倾斜度为2.48度。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钟我们结束了在苏州三天的旅行,开车返回了上海。三天的时间里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沿途风景,知道了不同的故事,感悟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每次的旅行就是一种学习,人生的生活不只是在家中的苟且,而是有诗和远方。它给你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