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御制碑

寒冬腊月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p><p class="ql-block"> 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1991年卢沟桥实现封闭管理。</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十一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桥上两侧共有一点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经考古工作者勘察,桥上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四个座狮,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狮及一百九十八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四百八十五个。桥全长二百六十六米,宽八米,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p> <p class="ql-block">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卢沟桥东西两端雁翅桥面及桥头北侧各有两座康熙、乾隆皇帝御制碑:东端有康熙八年(1669)“重修卢沟桥碑”和乾隆的“卢沟晓月碑”,西端有康熙“察永定河诗碑”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葺卢沟桥记碑”。这四座碑原来都有碑亭,碑亭为石制柱梁,雕龙抱柱,四角脊为黄色琉璃瓦覆顶。</p> <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载,东端的乾隆“卢沟晓月”碑亭有四根石立柱,柱顶有四个横梁,横梁上有石制较细的条石作檀。清末及民国时期,这几座碑亭损坏无存,只有康熙诗碑和乾隆“卢沟晓月碑”尚存碑亭骨架。丰台区离体干部、原丰台区文化馆馆长张霖对笔者说:“北京教育家孙敬修先生在卢沟桥师范学校教书时亲眼见过卢沟桥碑亭,他说是1900年后逐渐损毁的。”</p> <p class="ql-block">  清代,卢沟晓月是“北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为“北京八景”均立了石碑。“卢沟晓月碑”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碑正面为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碑阴刻乾隆《卢沟晓月》诗。“卢沟晓月碑”两侧及四边雕刻由二龙戏珠组成的图案,碑首为四柱式的宝盖顶子,满身雕刻着云、龙、花叶、莲瓣等图案。基台四角立汉白玉龙柱四根,柱上刻盘龙、山石和波涛云气,刻工非常精致。四根龙柱之下,每面立有石栏杆,靠着龙柱立有望柱,望柱头上饰有莲座,莲座饰物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四座碑亭只剩四通石碑及“卢沟晓月”和“察永定河诗”两座碑亭的石制柱梁骨架。卢沟桥碑亭与其它的碑亭有什么不同呢?一是地点不同。一般的碑亭多建在皇家寺庙、苑囿等重要场所。北京历代帝王庙、皇帝陵等处都建有皇帝御制碑并建有碑亭。卢沟桥是北京最重要、最著名的桥,更是北京的交通要道,所以乾隆时期在此建立了四座碑并建碑亭,而北京其它桥没有建皇帝御制碑及碑亭。</p><p class="ql-block"> 二是建筑用材不同。皇帝所建的其它御制碑亭多是砖木结构,而卢沟桥的碑亭是石材柱梁,石制柱梁与石桥相匹配。</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座皇帝御制碑是桥的附属部分,如今四座巨型御碑光秃秃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风吹日晒雨淋,对碑的损坏较重,呼吁文物部门按原样复建碑亭,以保护石碑,为卢沟桥增添光彩。</p><p class="ql-block"> 来源北京晚报</p> <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曾到过卢沟桥,并写有《过卢沟桥》诗:“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芃芃满绿畴。”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谒泰陵,过卢沟桥又作诗:“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夹镜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p> <p class="ql-block">  在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通石碑,该文记述了康熙、乾隆时修桥的经过。乾隆写的那通碑,记述的更详细有趣。是年,发现桥有损坏,乾隆命修缮,当拆开桥的一面一看,发现桥拱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旧之坚固也。”结果仅修缮了桥面、栏板和石狮。对此,乾隆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浑河巨浪,势不可挡,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亟也。</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东端桥头向西拍南侧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北京晚报文章的笔者查到了清末桥头摊商卖货、1900年八国联军踏上卢沟桥以及民国年间卢沟桥的一些照片后,看到了碑亭的样式。 </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卢沟桥西端两座碑亭照片</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东端康熙御制碑</p><p class="ql-block"> “把酒凌风古往今来皆过客,凭栏远望水色山光尽乡情”,矗立于卢沟桥头的“卢沟赏月”的这幅对联,写尽千百年卢沟桥夜景的妩媚动人。</p> <p class="ql-block">  《乾隆咏卢沟桥二首》</p><p class="ql-block">滑芴新波泛薄陵,春山苍郁有云兴。</p><p class="ql-block">天边诗境卢沟道,半拂吟边忆我曾。</p><p class="ql-block">凭栏历历好时光,麦垅才青柳欲黄。</p><p class="ql-block">只有幽怀同渴壤,几时一倒沃天浆。</p><p class="ql-block"> 乾隆《过卢沟桥》</p><p class="ql-block">“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p><p class="ql-block">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p><p class="ql-block">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洲。</p><p class="ql-block">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芃芃满绿畴。</p><p class="ql-block"> 乾隆《卢沟桥》</p><p class="ql-block">秋深原减涨,潦尽未澄波。直接沧溟月,横陈永定河。往来常岁屡,感慨此番多。回首石栏畔,伤心春仲过(今春幸山东亦经此桥有咏)。</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西侧桥头乾隆察卢沟桥御碑</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西侧桥头乾隆过卢沟桥御碑侧面</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侧面螭首</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东端桥头北侧起始点安放了华表,华表上有望天吼。华表脚下有一只石刻狮子共同抵紧桥望柱和栏杆版。西端桥头两侧华表脚下是石刻大象,寓意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西侧桥头华表上的望天吼</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坐骑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世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p><p class="ql-block"> 犼是什么动物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据说,犼凶猛异常,别说吃人,连蛟龙都不是它的对手。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p> <p class="ql-block">  西端的康熙“察永定河诗”碑和乾隆“重葺卢沟桥记”碑两个碑亭。现在只剩下石质龙柱和石碑</p><p class="ql-block"> 乾隆察永定河碑</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西侧桥头南侧华表上的望天吼</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东侧侧桥头南侧华表上的望天吼</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东端南侧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东端北侧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旧桥面遗址</p> <p class="ql-block">  卢沟桥西端开始录制南侧望柱上的狮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请注意华表脚下安放的是石刻大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