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理能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 行为能力 。 学习方法 为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在思想上使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p> 自理能力有哪些 提升自理能力的3个原则 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p class="ql-block">(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饭太慢或弄脏衣服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p><p class="ql-block">(二)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p><p class="ql-block">(三)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p> 培养自理能力的方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信心、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幼儿的身心还不成熟,许多孩子都对家长有严重的依赖心理,缺少自理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注定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但是家长不必头大,培养自理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就为各位家长支几招~</p><p class="ql-block">(一)学会旁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遇到困难时,总是会习惯性的向大人求助这时候家长不要立刻帮助他们,而是引导孩子教他们如何解决困难。孩子吃饭的时候饭菜撒的哪里都是,家长不要看不下去就去插手喂饭,要让他有意识自己吃饭是应该独立完成的。</p><p class="ql-block">(二)学会示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孩子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可以装作自己也不会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或者跟孩子一起解决。这样下次再遇到困难,孩子会想着先自己尝试。</p><p class="ql-block">(三)日常小事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弄得慢或弄不好就接手提供帮助,孩子熟练完成这些事情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给孩子灌输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就要分担家庭中的家务活的观念,比如洗碗、倒垃圾、叠衣服等,当然,家长也需要做好榜样。</p><p class="ql-block">(四)保持耐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一开始并不能完成的又快又好,家长要保持耐心。任何事都是熟能生巧,通过反复地练习,孩子才能熟练起来。</p><p class="ql-block">(五)鼓励与奖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要给予夸赞与奖励,比如孩子不用提醒就收拾好了自己的玩具,家长可以奖励一包零食。孩子饭后帮助刷好了碗,家长可以给予零花钱作为奖励,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动力。也许孩子并不能将碗洗的很干净,但是重在他们参与的这个过程。</p> 在家可以这样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共同赋予儿童终身有用的基本素质——自理能力。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培养新一代的重要目标,给孩子一方天地,让他自力更生;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到答案;给孩子一个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力量,让他自己去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