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河北行(1)

老阮

<p class="ql-block">2018 年 5 月 23-27 日,我和老伴雅仙一起参加了新登镇行政老干部党支部组织的河北红色景区旅游活动。23 日上午,我们在杭州萧山机场乘 9C8556 航班前往河北省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中饭后,坐大巴到正定县。正定与石家庄仅仅隔着一条滹沱河。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他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奋斗诗篇,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习近平同志后来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我爱自己的故乡。”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正定古今》撰写的序。</p> <p class="ql-block">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习近平在正定主政期间,身体力行推动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文物普查、修复古寺古碑、健全保护制度,将古建、古树、古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明确保护标识……正是这些高瞻远瞩的决策,让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想,数十年来根植于每一个正定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如今,正定古街古巷、古寺古塔、古城古韵尽收眼底;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精彩呈现。居民和游客“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正定,主要游览的景区是荣国府,感受红楼文化。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获知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选设外景地的消息,他敏锐地看到商机,积极争取与拍摄方合作,聘请古建专家,根据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和建造了这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分荣国府、宁荣街两大部分。整个工程于1984年12月破土动工,1986年7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荣国府大门,以红蓝两色为主调,严谨而又不失风采。</p> <p class="ql-block">荣国府落成后,87 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此拍摄了近两个月,共录制了2000多个镜头,其中有几场重头戏全部在此拍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 87 版《红楼梦》拍摄地。电视剧热播后,荣国府迅速“走红”,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此后又有多部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荣国府按照《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的格局建造,占地面积 2 万多平方米,有大小房间215间,廊房102间。整个府邸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明清五进四合院式。室内落地花罩典雅气派,明清式家具精美华贵,再加上1600多件古玩、字画,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桥迂回山水齐备,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p> <p class="ql-block">荣国府有许多红楼梦蜡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还原了《红楼梦》中的经典情景。使游客对红楼文化的感受更丰富,印象更深刻,为喜欢红楼文化的大众群体提供了接触、了解《红楼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宁荣街是一条再现康乾盛世景象的仿古街道,参照乾隆南巡图设计,总长2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0间,房屋错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牌匾齐全,再现了康乾盛世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结束荣国府的游览,我们返回石家庄,参观河北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了解这座城市的最佳方式。河北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建于1968年,南区为新扩建区,两区建筑和谐统一,巍峨壮丽,是石家庄市标志性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馆共有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 曲阳石雕、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10个常设陈列。藏品总数量 24万件。 通过展出的 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现代化展示手段,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连绵延续的人类发展史。因为不熟悉路线,也没有讲解员引导,我只观看了其中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p> <p class="ql-block">说到河北,很多人想到的是燕赵大地,但战国时期的河北,其实不单单只有燕赵两国,这里还曾存在过一个古国,名为中山。战国时期,"万乘之国有七,千乘之国有五",由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国便是这千乘之国,他与当时的齐、魏、燕、赵等强国抗衡,存世百年间,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以至后世历代,分封于此的藩王均称之为中山王。</p> <p class="ql-block">《战国雄风——古中山国》第一展厅“古国风貌”分为国史、国都、经济、文化、征战、王陵6个单元,展示了中山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王室宝藏”分为青铜器、陶器、玉石器3个单元,展出了战国中山国带有鲜明游牧民族风格的礼器、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明器等众多文物精品。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跟你见上一面,我已在地下走过一万年。与你初见,即是重逢”。让我们走近文物,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有十大镇馆之宝,而“战国雄风”展厅就占了3件:铁足大铜鼎:战国时期。铁足大铜鼎是一种礼器,高51.5厘米,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铁足大铜鼎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截止至2014年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所处时代: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为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错金银铜犀牛屏座和错金银铜牛屏座,这三件铜屏风底座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屏风实物。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造型设计独特,展示了老虎捕食的一个瞬间。猛虎身躯矫健、色彩斑斓,弓身右曲,正将一只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猛虎噬鹿的造型传神地勾勒出了一幅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这种极具想象力的艺术创作,鲜活地展现战国中山国古朴奔放的游牧民族风情,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所处时代:战国。此案座造型复杂,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制作精巧,无以复加,是商周以来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堪称战国青铜器工艺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石家庄都市商务酒店。</p> <p class="ql-block">24日上午,我们去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学习。据资料介绍,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整体搬迁。现在的旧址是1970年12月动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易地复原建设的。</span>距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到达西柏坡,这里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此后不到10个月时间里,“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在我党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目前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和防空洞等旧址。并配有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等大量展品,再现了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年的风貌,承载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战斗、生活的丰厚历史记忆,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教育意义。1982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70多年前,就是在这一间16.3平方米的土屋泥舍里,毛泽东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对前线发布命令。据统计,在西柏坡期间,他亲自起草的电报有400多封,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就有197封。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夜以继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赢得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旧居,室内的办公桌、沙发、躺椅等都是原物。躺椅旁是跟随了刘少奇同志多年的文件箱,那是一只粗笨结实,一盖上盖子就可以坐人的小木箱。木箱长84厘米、宽47厘米、高63厘米,诞生于延安那段难忘的岁月。当时办公条件十分艰苦,刘少奇许多重要文稿和书籍无处存放,为此,他请木匠做了这个小木箱。从此,它就成了主人身边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和主人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转战途中,它既是刘少奇同志的文件箱,又是刘少奇同志的办公桌,行军打仗累了还可以靠着它歇一歇。1949年3月,又随同主人一同到了北京,继续为主人服务。如今这只小木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已成为革命文物。按原样放在西柏坡少奇同志房间里。</p> <p class="ql-block">70多年前,这里经常灯火通明、电报滴滴声不断,电报的另外一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内各战场前线,而电报的这端,便是中央军委作战室。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蒋介石打败了。”</p> <p class="ql-block">防空洞,当年,为了确保中央领导的安全,西柏坡老鼠岭上设有一报警钟和值班室,山岭下挖凿了一条232米长的防空洞,南边三个口,北边一个口,分别连接着五大书记住所和中央机关。</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一砖一瓦、桩桩件件,都尽量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一排排相连的土坯房,室内摆放的是再简陋不过的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给我们参观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条件的艰苦。“是怎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个成立100年、执政70多年的政党,为什么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来到西柏坡的人都会驻足思索。答案就蕴藏在西柏坡。那就是对让全天下穷苦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初心的始终坚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是一间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的简陋土坯房,是中央机关的大伙房临时改用。会场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正面墙上,两面鲜红的党旗中间,悬挂着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画像,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会场没有扩音设备,座椅从四处拼凑借来,与会的中央负责同志坐在高低不等的条凳上听取报告。轻抚会场物件,仿佛倾听到那次著名会议的历史回声。正是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亲手绘制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同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告诫,要求全党永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由此诞生,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恪守的政治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我们重温入党誓词,激励自己增强党员意识,强化信仰和初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着,我们进入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以时间为主线、突出重大事件,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于绘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步入纪念馆大厅内,迎面看到的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77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组成的大型铜雕,它的背景是雄伟绵延的太行山脉和西柏坡中央大院,下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八个大字,也是整个展览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走进西柏坡。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平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就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就位于根据地南部。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战斗集体,平山县也成为有名的抗日模范县。</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介绍工委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等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大决战。介绍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场及人民支前情况。</p><p class="ql-block">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小平房,五大书记。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中国共产党人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一辆木制小推车静静地停放在展室中间。据统计,三大战役期间共出动大小车辆141万辆。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介绍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情况。</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难忘的岁月。重点介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生活情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不但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功绩,还留下了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旧居墙上挂着的一张珍贵照片。毛泽东悠然地坐在躺椅上,一旁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和批阅过的文件。这张照片是由当时城市工作部的秘书童小鹏抓拍到的,记录了毛主席在西柏坡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在西柏坡时,毛主席穿的布鞋已不知补了多少次。工作人员韩桂馨利用工作之余,为毛主席做了一双新鞋。这一天毛主席工作了一天非常疲惫,坐在躺椅上休息,小韩就拿着新布鞋,想劝主席换下来。主席说小韩同志呀,还是请你费心再帮我补一次吧,能多穿几天就再多穿几天,现在同志们还在打仗,他们比我更需要新布鞋,这双布鞋还是留给他们穿吧。所以旧布鞋没有换,新布鞋放在了旁边,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 继往开来。重点介绍我党历届中央领导人号召全党继承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的有关内容。</p> <p class="ql-block">在西柏坡,从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流络绎不绝。有军人,有地方党员、干部,有步履蹒跚的老人,也有戴着红领巾的孩童……,他们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纪念馆前,五大书记青铜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并肩而立,目光如炬,凝望远方。铜像前,鲜花铺就的11个大字“西柏坡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仿佛向每一位来访者述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去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参观学习。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布展风格以庄重、朴实、体现特色为重点,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颂扬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馆内藏品106件,画面23幅,照片和复印资料24份;以及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字、题词16件。重要藏品有:地道战首战告捷,县武委会颁发的奖旗一面,当年发布动员及战斗号令的军号。还复制有地道战民兵战时装、子弹袋、土电话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冉庄地道战是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被誉为保护人民,抗击外侮的地下长城。冉庄地道长达16公里,对敌作战157次,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冉庄是电影《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电影《地道战》形象再现了当年冀中军民开展地道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冉庄地道战地上遗址保护区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古朴宁静的村道、陈旧斑驳的石碾,十字街头的老槐树和古钟,还有那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临街墙上的大幅抗日标语,都在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村庄在那个峥嵘岁月里的战斗传奇。据介绍,地下还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可惜我们没有实地体验一下。</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雄壮史诗上一页不朽的篇章,值得我们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