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熊记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的文字摘自天水市武山县教育杜永胜局长的讲话《让美的种子尽早尽快落地生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应该顺应幼儿的自然天性,在学前教育中有意识地去欣赏、点燃,而不是打乱、灌输。……天性是需要释放的。今年开学的时候,正好下雪了,我其实最想看到的景象,是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打滚,能和自己的老师一起在校园里堆一个雪人、打一场雪仗,……小班的同学,坐得端端正正,手统一背在后面,很严肃,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对儿童天性和想象力的扼杀!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这个阶段应该遵循的教育规律,都要以每个阶段的受众者的成长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为基础。……在老师的呵护,我们尽可能地让一种自然的生命的本真的东西在教育中拉长,尽可能让这段生命的本真的自然流淌的东西不要断、不要碎,这是我们的主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了这段文字,想起王阳明最具光芒的思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林格先生解读说,“性”,是指自身就具足的“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端平时没有充满、发挥出来的时候,人就会“向外求”,可是“向外求”是求不来的,因为心外无物。比如,一遇到事,马上想到找熟人、找关系、走后门,这就是“向外求”了。教育上的“向外求”,更是如此,孩子看病、上学、功课差……立即想到是外求于人,转弯抹角找关系挂专家号、择校、找辅导机构补课等,其实是父母亲对自己角色缺位的无知。教育很多问题看似无解,比如近三年来大量中学生连锁式地抑郁、寻短见。其实也有解,其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父母亲的教育之缺位,使得很多孩子人虽然回家了,心却街头上乞讨,无家可回。解决办法就是:父母亲不缺位,父亲像路灯(温暖,光明,让孩子不再感到迷茫和害怕)、母亲像舞台上的聚光灯(只寻找孩子优点并加以赞美),这样,孩子便有家可归、有家想归,这时,家就是孩子真正的信仰,有信仰的人,不致于陷进一个黑洞再也爬不出来了,然后寻了短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位先生不约而同地用不同的方式揭示教育的真谛: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所谓“大道至简”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自身就缺乏信念,缺少信仰,缺少对生命的需求的关照、尊重与满足,所以才导致不断地给孩子们施加外在的压力,而缺少对孩子们内在潜能的启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看到一个视频,诉说“富养孩子”理念导致的悲凉后果。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根基的大国,我们却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信,而是不断地被“劣性”的宣传坑害者,真是惨不忍睹。可惜的是,感觉现在又要回归常态了,有希望了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性自足,不假外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span></p>

外求

孩子

教育

自足

缺位

父母亲

天性

不假

四端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