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家麦家说,读书不是向外的利器,而是回家的路。一个人对文字有了亲近感,心灵就踏上了返乡之途。《小姨多鹤》的作者严歌苓说,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午后,津南民进人围坐观照轩,在桂茹副主委的带领下,一起踏上文字的阡陌,在墨香中还原本真的自我,读心底最细腻的情感,读先哲睿智的思想,读世间最美的风景,思接千载,纵横古今,享受那份跨越时空与神交已久的朋友幽会时的心悸与愉悦。</p> <p class="ql-block"> 刘彭城在《岁月河流上的码头》里说: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这一段津南民进悦读会的读书时光,又何尝不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苇草,一颗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蕴藏其中的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给人思想启迪和精神动力。通过一本书,在时间上思接千载,在空间上视通万里。这其实揭示出了读书的另一层意义,即超越一个人的现实处境。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大家随冯英老师分享的《明朝那些事儿》沉思……</p> <p class="ql-block"> 王尔德 在《自深深处》中说:“如果我写不出美丽的书,至少我可以读到美丽的书,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使我快乐?”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读书是塑造文明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只要读书,希望就在。在电影《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看到孩子们还在读书,就感到中国还有希望。这种看法,是相当睿智和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小红帽》《狼外婆》的童年,书的世界是安徒生,是格林,是《美人鱼》的梦。</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梦是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是爱不释手的宋词,是泰戈尔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飞鸟集》。</p><p class="ql-block"> 但今天,当我们重读《皇帝的新装》你读出了一种无奈,重读《红楼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宝黛的爱情故事,还有曹雪芹的辛酸。重读《论语》侍坐篇,或许我们领悟的是孔子课堂教学,感受到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大境界。</p><p class="ql-block"> 诗书总值得我们一读再读!</p><p class="ql-block"> 当身为老师重新思考教育,静恩明老师分享的《56号教室的奇迹》给大家带来别样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读的那点书没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刘丽桃老师向大家展示了《非暴力沟通》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木心说:“树荫下,一壶酒,一块面包,一卷诗,你倚偎着我歌唱,荒野就是天国了”。阅读,让人们往往能体验更开阔的人生境界。当职业发展遇到一时挫折,可以从那些伟大人物传记里受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激励;当工作生活面临一时困境,可以从各类书籍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启迪。通过读书,人的精神变得更加丰盈,心胸和视野变得更加宽广。王爱东老师分享的稻盛和夫的《干活》和《活法》给了我们如上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诗书做酒,饮醉了初春的时光。刘继丽老师温婉智慧的串起了四位老师的分享。</p> <p class="ql-block"> 或许,读书,才会有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的错落有致的人生;才会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从容淡定;才有用哲思省视,怀一颗向善的赤心。握一支如椽巨笔,奋力写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的睿智与通透。</p><p class="ql-block"> 那么,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我坚信柏拉图的劝告:“如果你有两片面包,你当用其中的一块换一朵水仙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