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覆钵式白塔——作为藏传佛教的一种独有的建筑,早已被人们所熟识。藏式白塔是极具特色、富有内涵的一种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它们通体洁白,在藏传佛教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征着圣洁和佛法,</span>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寿国佑民。</span></p> <p class="ql-block">白塔在藏区随处可见,一般与寺院并存。如这座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著名的拉卜楞寺中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塔尔寺前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朗木寺内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藏区,不少村庄附近也有白塔</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从朗木寺到扎尕那的途中拍到的</p> <p class="ql-block">这组白塔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著名的米拉日巴佛阁旁,为古老的米拉日巴佛阁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的白塔,早已广泛出现在各处,如这座位于甘肃省张掖境内大佛寺中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五台山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看到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既是藏族信众的一种崇拜对象,又是别具风格的藏传佛教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既反映了藏区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艺,更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将目光拉回来吧,目前在北京的地界上,现存的白塔就有六座,分别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塔寺妙应寺白塔,</span>北海永安寺白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塔庵塔(现在中国画院内不对外开放),</span>大觉寺的迦陵和尚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潭拓寺的金刚延寿塔和</span>妙峰山白塔。</p> <p class="ql-block">在这六座白塔中,若论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当属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妙应寺(俗称白塔寺)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在辽代,妙应寺所处地区位于辽南京城的北郊,辽朝寿昌二年 (1096年)曾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后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 (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于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终于在至元十六年 (1279年)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p> <p class="ql-block">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p> <p class="ql-block">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丁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p> <p class="ql-block">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于层叠变化。</p> <p class="ql-block">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为“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悅耳。</p> <p class="ql-block">铜盘上竖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塔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形体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曾经,白塔寺院极尽铺陈奢华之能事,殿堂林立,富丽堂皇。在元统治的近百年间香火鼎盛,元政府规定凡有重大仪式,必须于举行前三日在这里预演排练。就连忽必烈去世后举行的重大祭祀仪式,也选在这座寺庙中进行,它的地位早已超出一座宗教寺庙的范畴。<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今,这座古老尊贵的白塔,已被世俗井巷所环绕,成为神与人共同生活的地方,老人们在塔边晒着太阳,空气中飘来的炊烟的味道围着白塔久久不肯散去……</span></p> <p class="ql-block">一首经久传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让美丽的身影倒映在水面的白塔,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美好的画面。它就是位于北海公园内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白塔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进入公园,人们第一眼就能够看到它,它也是</span>一座藏式喇嘛塔,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距今已有372年。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白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塔身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p> <p class="ql-block">塔身为覆钵式,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园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p> <p class="ql-block">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其中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外面铸有六字箴言。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包括铸铜镏金半月和太阳,月下日上。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为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佛法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p> <p class="ql-block">塔身正南面是“时轮金刚门”,也叫壶门式眼光门,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系"杭、恰、嘛、拉、哇、日、呀”(音译)组成的七字藏文图案,有“吉祥如意〞之意。周围用钳子士烧制的西番莲花饰。</p> <p class="ql-block">塔前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为仿木琉璃建筑,双重檐,面宽4.4米,上为圆亭式铜质筒瓦镏金宝顶;下层方形,覆盖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前山墙有5株三交云蜿格扇铜门四扇,铜质抱框,内有四扇琉璃门。殿中原供铜质镏金“大威德金刚”佛像(传说为文殊菩萨化身,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俗名“镇海佛”,传说白塔下有一口海眼,用此佛身才能镇住,以绝水患。</p> <p class="ql-block">白塔塔顶标高112.4米,建成时是北京城内的至高点。白塔下的善因殿后面设置了五杆刹竿,也就是寺庙中五杆悬挂经旗的旗杆,俗称五虎号杆,下面设置5个炮台,称为白塔炮台或五虎炮台。五虎号杆分别悬挂青、黄红、白、黑五色龙旗或灯笼,蓝、白、红、黑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北京城内九门也分别设置5所炮台、5杆旗杆,旗杆上白天悬挂着龙旗,夜里悬挂着灯笼。遇到紧急情況,以放炮为号,白天以旗号,夜问为灯笼指示方位。一处放炮,别处也纷纷放炮响应。官兵可据实以动,保卫京城安全。乾隆皇帝在《塔山四面记》 中就有“畏民岩”、”防急变”之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认为,北京皇城是一座大威德金刚的坛城,而坛城的中央则是位于皇宫附近西苑的琼华岛。此处建塔可寿国佑民。清代曾多次在这里举行过声势浩大的佛教活动。相传“清时每岁十二月十五日,自山下燃灯至塔顶,诸喇嘛执经梵呗,吹大法螺,击圆鼓以为祈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海公园里的白塔是京城最为秀丽的藏式佛塔,亦</span>是北京市知名度极高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成为人们必到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寻访京城里第三座白塔最不容易,因为它“隐匿”在中国国家画院的办公区内。许多人欲寻而不得法。在网上看了很多攻略,多数人都说等有展览时趁机会进去拍塔去,也有人说想进入周围的高楼拍照却屡不成功。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那一天,笔者走到国家画院的门口,试探着跟门卫说:我想去看看里边的白塔,可以吗?孰料那“门神”眼皮都没抬,把头往里边一甩的同时,扔出一句“进去吧”,嗯???笔者还没有做好被允许进入的心理准备呢,大脑马上高速运转着判断所听到的话是真还是假?那门卫跟着又来一句:往前走第二个路口左转就是了。这下,愣过神儿来了,麻溜儿滴走进了画院,一边走一边心里美滋儿滋儿的就如同接到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金元宝,就差走出六亲不认的霸王步啦!</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走到第二个路口时,只左转,便看到静静兀立于一片楼群中那座塔。温柔的阳光里,它显得有些孤寂和苍凉……</p> <p class="ql-block">这座塔俗称白塔庵塔,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有一座白塔庵。庵因为塔而得名,反过来又用庵来命名塔。白塔庵塔建设年代无考,有资料推论建于明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白塔庵塔为典型的藏传佛教覆钵塔样式,高约25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分台基、塔座、金刚圈、塔瓶、塔刹四部分。塔基为四角束石柱之方形砖台,上砌白石须弥座,座上叠砌六层青石雕刻仰莲,塔身覆钵为青砖所砌,原有的白灰不见踪迹,四面各嵌白石焰光门,内刻石座佛,相轮座为双层白石须弥座,以环形白石叠砌下大上小之相轮十三重,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铜制华盖和宝瓶,塔之石刻及铸铜塔刹十分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在塔的另一边,竟然还有一座木质建筑和一座不知名的古桥,它们衬托着古塔又为这里平添了几许悠悠古意……</p> <p class="ql-block">幸而时值早春二月,树木尚未萌芽,透过稀疏的枝条,可以多角度的欣赏古塔。</p> <p class="ql-block">这座佛塔历来记述甚少,据说,查遍明清史籍和碑刻材料,除了少量较为模糊的记载以外,很难找到更多有关这座佛塔的信息,在北京城西近郊矗立着这样一座规模巨大的覆钵塔,在明清两代却殊于记载,令人颇为费解。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座佛塔的历史仍然知之甚少,而民间则对其猜测纷纷,甚至有明代建文帝的衣冠塔之说。坊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悄悄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人们在此建衣钵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20世纪70年代,筹建中国画研究院时曾有几处备选院址。最终选择在这里建院,主要就是看中了这座古塔。</span>据说,当年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 在此建院之初,这座塔有一小部分是在东面的产权单位北京市自来水公司院内,塔的西边是农田。自来水公司的大门在东面,西边是他们的后院墙,没有路。按照画院原来的规划红线,东边是一条穿过古塔的直线,也就是说,将出现古塔为两家共有的局面。这样既影响未来画院的景观效果,又不利于文物保护。所以当时的院领导多次找到北京市协商争取,才有了现在看到的东院墙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靠近古塔部分向东扩展凸出一块的面貌,使古塔完全属于中国画研究院,并有了围绕古塔设计的美丽院景。</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佛塔毁损严重,国家画院自行筹措资金对其加以修补。现在能够看到这里既没有庵,这座白塔庵塔也不白,但它的形体的确非常精美。或许当初它确实是通体白色的吧,人们依旧用白塔来称呼它……</p> <p class="ql-block">古塔与院内其他建筑相映生辉更显塔之壮丽沧桑。曾经在旷野上矗立的白塔庵白塔如今早已被楼群淹没,而它,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故事和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京城的西郊,还有三座白塔。其一就位于大觉寺内,其实它的全称叫迦陵舍利塔,是一座墓塔,它的主人就是曾任大觉寺主持的迦陵禅师。此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高12米,呈覆钵式。</p> <p class="ql-block">迦陵舍利塔的造型与五台山的大白塔相近,下有八角须弥座,中部是圆形塔肚,上方是细长的相轮,顶上饰有宝盖。塔座为八角形,正面朝东。中间束腰处有花草图案。塔身正面有砖雕焰光式塔门,门上有砖刻的窗棂,门下方有连珠纹装饰,图案繁复精致。</p> <p class="ql-block">八角的须弥座上有四面刻着葵花、牡丹、莲花、西番莲砖雕图案,间隔着四面是砖雕五爪龙。有资料说塔身有20条五爪龙,有心细者还真的找了出来。白塔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往往吸引人驻足欣赏……</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白塔位于潭拓寺毗卢阁东侧,俗称舍利塔,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 (1437)所建。这座金刚延寿塔中所藏是皇太后生辰八字和佛经,越靖王朱瞻墉意在借助佛力量为皇太后祈福和延寿。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塔身下面是四方形须弥座,长宽各五丈,须弥座上有三道环形金刚带。覆钵形塔身上面高耸圆锥形塔刹,塔利上有十三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十三天”,塔刹顶端为日、月、星饰物,全塔通高五丈有余。</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白塔位于妙峰山顶端,因一些原因,没能亲自拍摄,暂且从网上移来一张,可以看出,无论从形体上还是制作上,与前五座白塔相比,彰显出自己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古老建筑的背后,都有属于它自己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个性与不一样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些岁月悠长的建筑的存在,成为吸引人们前往观赏的魅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