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赏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文 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网络(鸣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参考书目:①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②网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和战问题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在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少诗人都冲破了江西派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那永不衰竭的激昂悲壮的歌声, 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唱出了人民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 (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 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 留绝笔《示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 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陆游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 ,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 ,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 ,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b></p><p class="ql-block"><b> 陆诗在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 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 ,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 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 ,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 ,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 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 ,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 陆游的七言古诗《长歌行》, 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气势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陆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是有意要做诗人” ,对作词心存鄙视 ,因而,作为“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与其诗相比,陆游的词数量并不多,存世共约一百四十余首。但陆游才气超然 ,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回想当年,满腹怆然。陆游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其《卜算子·咏梅》,上阕写景、下阕表志,显示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钗头凤·红酥手》一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凄婉动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集豪放婉约于一身,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或寓意深刻,又和苏轼比较接近。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风格与辛弃疾比较接近。 但陆游词亦因风格多样而未能熔炼成独特的个性, 有集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之感。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在散文上颇有造诣,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的《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内容丰富,举凡史事杂录、考据辩证、诗文评论、 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形式灵活,长短不拘、文字颇简练;尤其过三峡的一部分,多有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品评,字里行间浸透着爱国之情,又饶有趣味。 [119] 随笔式散文《老学庵笔记》,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闻,颇有史料价值,是南宋笔记的精品。同时,陆游还善于四六,文集中有不少四六文精品,如陆游的《祭雷池神文》语言浅切而气势雄放,与其诗风颇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还具有史才,陆游的史学成就,主要不在三作史官时所修的《两朝实录》和《三朝史》,而在于他私撰的《南唐书》。南宋时期,记述南唐历史的史籍有薛居正领导史馆所修的《旧五代史》、 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等共计11个版本,陆游遍取诸本, 按本纪、列传,编为《南唐书》十八卷。陆游编撰《南唐书》的目的在于借古鉴今,为南宋王朝树一面历史的镜子。在本纪中,陆游肯定南唐烈祖李昪为“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李恪)”,纠正了以中原五代为正朔的观念,并在书中多次使用“帝”“我”等词语,借记述南唐国君治国、治民及用兵之法,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b></p><p class="ql-block"><b> 陆游《南唐书》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①体制创新。陆书只有本纪和列传,成为纪传体断代史中的一个特例; 尤其是其“类传”,除人物以类相从外,又创设《杂艺、方士、节义列传》(卷十七)、《浮屠、契丹、高丽列传》(卷十八),归类精当,史识更胜前人。②史评色彩鲜明。宋代理学兴盛,陆游秉承以道德而不以政绩作为评判人物的唯一准绳的观点,如多数史家都批判后主李煜沉迷诗词, 不思政业,坐失南唐基业,陆游却先赞后主“天资孝纯”“以爱民为急”,再对其“酷好浮屠”作简单批驳,最后总结为“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③严谨的治史精神。陆游辨前史之误,补前史之失,其书卷数、人物虽不及马令《南唐书》之多,但史料多经考证,“简核有法”,在史料的增补保存方面有巨大价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陆游的一生中,除了诗文外,书法是他理想的寄托和永远的追求。从其有关书法的诗作和存世的书法手迹、碑帖看,陆游擅长正、行、草三体书法,尤精于草书。陆游的正体书法,师从晋唐法帖 ,沉雄浑厚,极富神韵,有明显的颜真卿楷书笔势;其行书、草书,取法张旭、杨凝式 , 又受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影响,更多追求人品和精神上的契合, 讲究对比的变化和节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的书法简札,善于行草相参,纵敛互用,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意致深远”。 其《自书诗卷》,仍然保留早年学习颜真卿、苏轼书法的笔法风格和习惯用笔,但又明显地融会杨凝式行书、张旭草书的长处,无论是用笔、结字和布白都与其诗浑然一体,明人程郇题跋为“诗甚流丽,字亦清劲”,是难得的书法佳作。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今天,我们来欣赏陆游的一首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从中来体会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爱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这一天晚上,屋外风雨交加,诗人想了很多,终于明白了:自己想收复国土的愿望,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触景生情、由情生思的他最终写下了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希望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第一个“僵”字用得特别好,对比当时诗人的68岁高龄,这个字代表了诗人年迈衰老的肌骨。“卧”指的是诗人多病缠身,日常以卧为主。“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这个“孤”字说明了诗人回到老家后,生活非常孤苦,不仅一个人身处偏僻之地,最重要的是思想上非常苦闷,根本没有知音,心里有话也不知道跟谁说。“村”说明诗人生活在乡下,过着荒村野老的凄凉生活。这有着丰富内涵的四个字,道出了作者回到乡下以后的真实处境:寂寞、窘迫,两个字形容的话,那就是:悲哀。 “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褥;“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不过有一样东西他却是非常需要的,那就是:理解。他需要有人理解他的雄心壮志,理解他的一腔热血,一颗忠心。 一般人的看法是,虽然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但会有人处理,多一个陆游不多,少一个陆游不少。但陆游就是如此爱国,一生主张抗敌,结果屡屡被打击,最后才罢官回老家乡下闲居。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b></p><p class="ql-block"><b>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