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北洋舰队沉船的发掘,甲午战争与北洋舰队历史的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角中。对于那段沉重屈辱的历史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但也有那么几处谬误在大众中流传甚广。其中有概念性错误也有故意伪造的逸闻。</p><p class="ql-block"><b>一、主炮晾衣说</b></p><p class="ql-block"> 北洋海军军舰“主炮晾衣”的说法是取自日本作家小笠原长生的小说《圣将东乡全传》的记载。1940年,中国剧作家田汉在《整建月刊》上发表《关于中国海军的几个问题》﹕“……当北洋舰队回航关西时济远舰略有损坏,于横须贺军港入坞。当时任横须贺镇守府参谋长的东乡平八郎曾经微服视察我济远一周,归来与其海部建议‘中国海军可以击灭’。……人家问他怎样成立那样的观察呢?他说:‘当他视察济远时,对于该舰威力虽亦颇低首,可是细看舰上各处殊不清洁,甚至主炮上晒著水兵的短裤。主炮者军舰之灵魂。对于军舰灵魂如此亵渎,况在访问邻国之时,可以窥见全军之纪律与士气……’。”由于田汉不懂海军,因此错误地把小说《圣将东乡平八郎》做为历史书翻译介绍到中国,“主炮晾衣服”的谣言也随之流传。</p><p class="ql-block"> 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书中称﹕“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七月九日,循日本政府之邀请,李鸿章特派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六舰驶往东京湾正式报聘。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那时恭迎恭送,敬陪末座的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和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就显得灰溜溜了。东乡原为刘步蟾的留英同学,但是当东乡应约上中国旗舰定远号上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他发现中国水兵在两尊主炮炮管上晾晒衣服。主力舰上的主炮是何等庄严神圣的武器,而中国水兵竟在炮上晾晒裤子,其藐视武装若此;东乡归语同僚,谓中国海军终不堪一击也。”</p><p class="ql-block"> 2008年,海军史学者陈悦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撰文《北洋海军军舰主炮晾衣说考辨》,通过辨析史料,论证关于北洋海军在火炮上晾晒衣物的说法属于子虚乌有的讹传。且主炮距离甲板高近三米,炮管粗半米,没有如此麻烦晒衣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b>二、邓世昌养狗说</b></p><p class="ql-block"> 有说法认为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军舰上养狗是破坏军纪,并以此作为北洋水师军纪废弛的证明。然而军舰上豢养宠物是19世纪各国海军的传统,例如德国军舰上养过狗熊和小猪,以及日军旗舰松岛号上养的动物是一只大黄牛,并且在海战中被北洋水师击毙,此事在日本史料中也找到相关记载。日军的记录亦显示,当时在舰上饲养大黄牛不仅是当成吉祥物,还有“一旦断粮可以吃牛肉”的考虑。</p> <p class="ql-block"><b>三、慈禧挪用海军军费说</b></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史学家认为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结果导致清朝政府缺乏资金提升军备水平。例如北洋水师1889-1890年预算一百三十万两,只能维持日常开支,无钱更新舰艇武器。1890年建成的旅顺海军基地花了三百万两。海军衙门是清朝一个新设的中央级洋务机构,虽冠以海军之名,但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总理衙门的权力。光绪皇帝的亲父也就是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在接收颐和园的新修工程后,就从海军衙门的经费里向工程挪款(因颐和园修完,意味着慈禧已远离紫禁城,光绪皇帝就可以渐渐独立)。陈悦认为颐和园工程所挪用的“海军”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并无关系,而是出自海军衙门的经费。同一时期北洋海军的军费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占,海军衙门经费与北洋海军军费并不能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另一笔挪至颐和园的海军经费,被称为“海军巨款”,是醇亲王和一些沿江海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让他们筹资报效颐和园工程,但为颐和园而筹资无法推上台面,于是想出了海军的名义,后来共集得260万两,即“海军巨款”。然而,当各地的资金陆续认缴后,并没有拨入颐和园工程,而是全部存在天津的外国银行和洋务企业,以所得的利息贴补颐和园,而本金则号称用于将来的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颁懿旨命令将“海军巨款”本金全数提出,用以购买军火,但因为存期未满等原因,先期并提出一百五十八万两。陈悦指出,颐和园工程实际上是以海军名义敛财,却并非直接挪用了海军的经费,在颐和园工程修建期间,翁同龢领衔的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致使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舰和、武备更新的途径,才是海军发展彻底停滞的真正原因。</p> <p class="ql-block"><b>四、炮弹装沙说</b></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一个情节,邓世昌训练时炮弹打不响,拆开来一看装的是沙子。这一情节非常经典,看过后的观众无不为清政府腐败而痛心其实这个情节只是电影情节需要,不符合历史。因为当时海军所用的穿甲弹本来就是填装沙石的。填沙子的炮弹源自特殊的技术史背景。这种炮弹只出现于德国克虏伯公司的产品,是克虏伯穿甲弹的一种,主要的特点就是弹头内没有填充火药或炸药,而是填充的砂土或者其他无法爆炸的配重品。甲午战争时,中日两国海军其实都标配有这种填着砂土的克虏伯穿甲弹。北洋海军一般称其为“实心弹”,日本海军的术语则称为“填砂弹”、“实弹”。只是在具体的实战时,日本海军完全没有使用这种炮弹,而北洋海军的克虏伯大炮仍然用着这种炮弹。</p><p class="ql-block"><b>北洋水师被误解的“炮弹掺沙子” 其实只是一种军工工艺</b></p><p class="ql-block">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和事实。许多小伙伴都看过甲午海战,那一段残酷的历史,给中国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将中国推向了深渊。甲午海战,一个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满清帝国,另一个是隐忍发育,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后起之秀日本。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这样的情况下,满清与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p><p class="ql-block"> 在1894年9月17日,清政府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爆发战争,结果大家都知道经过一系列的激烈交战后,北洋水师损失惨重,退回了威海卫基地。这场战争的失败,或许大家都认为是清政府贪污腐败,舰船上的水兵将弹头拨开,炮弹里面全是沙子而不是黑火药,看到这里,每一个中国人或许都会发出由衷的愤慨,亚洲第一的舰队北洋水师就这样被清政府“坑”了,“大清不灭,天理难容”。</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当时,确实是有向炮弹里加沙子,而且这种做法也是正确的。要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炮弹种类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常识认为的炮弹打出去,打到敌方舰船上,发生爆炸的“开花弹”。开花弹的弹头是填充的炸药,受到猛烈的撞击后会发生爆炸。而这种掺杂了沙子的炮弹叫做实习弹,这种炮弹主要是依靠炮弹自身的动能,打穿敌方舰船的装甲,而造成伤害,并不能产生爆炸。当时的武器生产的技术有限,实心弹的弹头一般都是中空的,为了让炮弹更加平稳的发射出去,就需要配平重量,于是就需要填充一些东西作为配重,而沙子就是最好的配置,也是最常用的材料。成本低,随处可见,最主要的是方便配重,当然也有掺杂碎石子和黑煤灰等。</p><p class="ql-block"> 那么掺杂沙子在炮弹里是正确的做法,那么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会失败呢。当时的北洋水师两种炮弹其实都有装备,但是实心弹的数量非常多,这种技术要求低,制造成本也低的炮弹,当然作为了最常用的炮弹使用,而开花弹不仅制造技术要求高,成本也十分昂贵,即便是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满清帝国,近代军工厂最具规模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都无法生产开花弹,所以开花弹只能依赖进口。</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北洋水师的军舰两种炮弹是按照一定比例装备的,但是北洋水师的军费因为清政府中各种党派内斗,腐败贪婪,还有其它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发放下来。最后导致甲午战争开战,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也只补充了55颗开花弹,仅仅两个小时就打完了,剩下的全用实心弹射击,火力远远小于日本。</p><p class="ql-block"> 所以北洋水师在炮弹里掺杂沙子,多制造实心弹也纯属无奈(用来弥补开花弹的不足与短缺的军费)。当然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不仅仅是火力上的不足,还有其他种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真相一</b>:北洋水师当年用的这种装沙子的炮弹,叫做“<b>实心弹</b>”,也叫做“<b>穿甲弹</b>”,它是当时的一种标准制式的炮弹,里面装的,本来就是沙子,和腐败不腐败无关。</p><p class="ql-block"><b>真相二:</b>这种装沙子的实心弹,它的主要用途,是用来<b>击穿敌舰</b>,当它击穿炮塔、暸望塔、指挥室等处,它可以有效毁坏敌舰的重要设施,当它<b>击穿“吃水线”以下的舰身部位,则可以导致敌舰进水,</b>而进水,则可以导致敌舰沉没。</p><p class="ql-block"><b>真相三</b>:当年那个时代的海战,除了这种装沙子的“<b>实心弹”</b>之外,还有一种叫做“<b>开花弹</b>”,也就是不装沙子、装火药的、正常的、会爆炸的炮弹,这种“开花弹”的优点,是能爆炸,但它的问题是:引信装在弹尖,一触即爆,可是敌舰的很多关键部位,例如锅炉、火药库都有厚厚的铁甲保护,这种<b>开花弹由于其“一触即爆”的特性,通常无法贯穿铁甲</b>,无法对敌舰的关键部位,构成致命打击,所以,装沙子的“实心弹”,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p><p class="ql-block"><b>真相四:</b>“实心弹”则不同,它没有火药,里面装的全是沙子,炮弹很重,沉甸甸的,<b>这里面的沙子,起到稳定弹道的作用,</b>力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这种沉甸甸的实心弹,打出去,造成的撞击力和穿透力,是很强的,它可以有效穿透铁甲,尤其是当它击穿“吃水线”以下部位的时候,可以造成敌舰进水、继而沉没。</p><p class="ql-block"><b>真相五</b>:在当时,不但北洋水师装备这种装沙子的实心弹(又叫穿甲弹),事实上,当时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海军,也广泛装备它,所以,这种装沙子的实心弹,是正常弹药,和腐败不腐败,没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b>真相六</b>:那么,我们当年黄海战场上的北洋水师,就只有这种装沙子的“实心弹”吗?当然不是,我们北洋水师各舰艇,除了实心弹之外,当然也装备了“一触即爆”的开花弹,只是,当时大清的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未能熟练掌握开花弹的制造技术,所以,当时开花弹主要依靠进口,而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朝廷早就大幅削减北洋水师的经费,所以在黄海海战的时候,我们北洋水师装备的开花弹,数量明显不足,举个具体的例子:当时在黄海战场上,定远舰上面,只有55颗开花弹,而日本的战舰上,则普遍装备几百颗乃至上千颗的开花弹。</p><p class="ql-block"><b>总结一</b>:装沙子的“实心弹”,又叫“穿甲弹”,不是伪劣产品,而是正常弹药。</p><p class="ql-block"><b>总结二</b>:装沙子的“实心弹”,和清政府采购人员是否腐败,没有关系,然而,黄海开打的时候,北洋水师“开花弹”装备不足,则和清政府颟顸无能、战略失误,有很大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