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常规课堂要质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漫漫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日下午一点四十是徐琳老师的公开课,其实我是带着期待和学习的心态来听课的,因为我已经知道徐琳老师上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其实这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是动手操作性很强,我还没有上这一节课,所以就想来听一听徐琳老师是怎么上好这一节课的呢!</p> <p class="ql-block">  徐琳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复习了前面的知识点,体积的定义是什么呢?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紧接着徐琳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徐琳老师出示了一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体积是1cm³,同学们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得知是16个,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6cm³。</p> <p class="ql-block">  徐琳老师让学生们总结:我们是怎么求出长方体的体积的呢?学生回答: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看长方体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也可以说是把长方体分成若干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同时徐琳老师强调,我们学习数学不能光死记硬背知识点,还需要理解并会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解决了上面的简单小问题之后,徐琳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题目:用12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拼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又是多少呢?在这一个环节里,徐琳老师充分的给了学生时间去动手操作,同时在学生汇报结果时,给予学生耐心的引导她们准确表达结果。</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汇报过后,徐琳老师也出示了正确结果,结果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长:12cm、宽:1cm、高:1cm,第二类是:长:6cm、宽:2cm、高1cm,第三类是:长:4cm、宽:3cm、高:1cm,第四类是:长:3cm、宽:2cm、高:2cm,虽然同学们说的不止四种,那是因为长方体它有不同的摆放方法,但是长方体的形状还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通过把结果填入表格中:同学们发现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方体的体积数是相同的,这里其实就再一次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看长方体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这一句话的真实性。同时同学们也会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每行的个数其实就是长方体的长,行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所以我们得出:长×宽×高的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同学们在自己的动手操作实践与总结汇报过程中,自己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了。那么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p> <p class="ql-block">  徐琳老师同时告诉学生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方体的长,b表示长方体的宽,h表示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用字母表示公式既方便又简单,而且方便记忆,但同时文字的公式也不能不记的哟。</p> <p class="ql-block">  在之前学过的知识点中,我们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我们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参照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记,长方体的长是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的宽是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的高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等于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是:V=a×a×a,也可以简写成:V=a³,这里需要记住的是a的立方是三个a相乘,并不是三个a相加。</p> <p class="ql-block">  最后徐琳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用来检测同学们这一节课是否听懂了,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同学们分别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道题就不会很难,特别要提醒的是单位是是dm³,千万不能写错了。</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徐琳老师上的很轻松自如,课堂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学们也积极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徐琳老师会耐心引导她们说出准确的表达,整节课的重难点都突破了,只是相对练习时间少了点,徐琳老师把大量时间都留给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上面了,所以下一节课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另一种体积公式的求法,其实可以当成作业,让他们去预习是更好的方式。这一节课是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一堂公开课,徐琳老师上公开课之前还说没有充分准备,其实徐琳老师还是谦虚了,从整堂的流程听下来,徐琳老师是准备非常充分的!这是一堂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借鉴学习的课!</p>

长方体

徐琳

正方体

体积

老师

棱长

一节课

同学

公式

长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