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陈姓通史·前言》第四部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历史演进到秦汉,陈姓的发展进入一个低潮期,陈史延续的主线就是颍川陈氏了。陈寔之后数代显贵,遂成为颍川郡世家大族。魏晋时期讲究家世,谱载颍川陈氏始祖就是陈寔,没有陈寔以上的家族溯源。《陈书·高祖本纪》也只说高祖是“汉太邱长陈寔之后。”《唐书·宰相世系表·陈氏》把颍川陈氏上溯到陈轸,上溯到齐陈。但《唐表》人物时代错位问题十分严重。破解之法在弄清陈轸身世。史籍记载陈轸是夏人、齐国宗室,既称夏人,则不是第一代。称夏的古地唯阳翟(今禹州),禹州市的老官陈村有明代遗存陈轸故里碑。在那世卿世禄制的时代,陈轸先代何故由齐国公室贵胄来到阳翟呢?从桓午政变的历史事件中可以得出最佳答案。《清华简·系年》研究表明,侯剡为淏子之子。侯剡嫡长子孺子僖在桓午政变中被清洗,余子被忽略或出逃在所难免。侯剡余子漏网出逃到与齐不友好且有实力的三晋合情合理,时空对接浑然天成,可补史料缺环。进行陈轸之父为侯剡幼子、出逃阳翟的推定,虽有主观之嫌,却颇似桓谭推测陈平解高帝平城之围之妙计,古已有之。这是本书唯一的又是谨慎的推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我们依据《战国策》策文系年的研究成果,勾勒出了陈轸的从政轨迹,陈轸的生平阅历相对清晰完整。陈轸出自齐国宗室、世居颍川郡首府阳翟、为颍川陈氏始祖的基本结论,是能够成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颍川陈氏陈寔以下的世系,《三国志裴注》《晋书》《世说新语注》《陈书》等典籍记载明确,谌、忠、佐、准、匡、达,下接长城陈氏。要提醒读者的是,要以史为据,不能以谱为据。在信息透明信息量大增的今天,那种以某一旧谱为圭臬,受谱匠们蒙蔽的时代应该结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长城陈氏阶段,世系清,昭穆明,于史有载。现实问题是那些不读《陈史》不读《南史》史识了了的人,对高祖代梁颇有微词,有损陈霸先历史形象。陈霸先的历史形象从来都是正面的。在侯景之乱、北齐入侵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是中华民族的救亡英雄。面临国家民族存亡绝继的关键时刻,军国大事决定于不谙世事的十余龄孩童,前途堪忧。长君治国,迫在眉睫。史家评论“从来人君之得国,无如陈武帝之正者。”陈国维持了三十多年的南方偏安,保护中华文化,发展南方经济,是形成后来的隋唐盛世的重要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唐宋时期,国史系统收载陈姓史料的优势不再。具有全国意义的义门陈氏,以孝友孝义的名义载入史册,这是史载陈史的尾声。史载义门涉及世系,有两个指标性人物,陈京为中唐人,陈崇为晚唐人。《宋史》陈伯宣“大顺初卒”,与伯宣为陈京五世孙、“伯宣子崇”世系关系是平顺的。以固化的可靠的史载人物为坐标构建起相对合理相对真实的义门陈氏世系,是可行的。源自谱载资料,在伯宣、陈崇之间植入陈旺世系,逻辑不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家族之兴,在于家族之根。家族之根,非但血缘之根而已,更是文化之根。根深才能叶茂。陈姓文化在姓氏文化中,堪比中华文明之于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万古而不辍的文明。陈姓血缘族系从远古至隋唐,脉络清晰;而后子孙遍布五洲。陈姓文化依托于其氏族谱系,从有虞氏以来,一脉相承,绵延五千年。虞舜道德文化,陈国敬天保民,齐陈厚施薄收,颍川孝友家风,南朝陈抗敌保国捍卫道统,义门陈孝义齐家,成为陈姓文化中的瑰宝。厚德才能载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本书论述方法,是充分占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资料,深入分析鉴别,去伪存真,力求证据坚实,结论可靠。书写陈姓史,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胡公满受封以降,2000年史志资料绵延不断。宛丘陈国、齐国陈氏、颍川陈氏、长城陈氏,历1600多年,因有政权加持,史料权威。宛丘陈国到齐国陈氏,世系无缝对接。颍川陈氏陈轸、陈余前后,史料匮乏,世系断代。颍川陈氏与长城陈氏,世系也是无缝对接。史载史料使得我们有可能构建起相对长久相对可考可信的陈姓史。义门陈上接长城陈氏,尚有史载不明之处。以史以谱论,义门陈氏远祖一致指向陈叔明,这是一个基本认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陈姓通史·前言》第五部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明清以来,陈史研究由国史进入家谱领域。本书缘起,是发现家谱中祖源世系的种种讹误,意在正本清源。因此,推广姓史研究成果运用,改造修谱文风,使氏族溯源由编造、抄袭转变为学术研究,则是本书编著的初衷。实现本书以澄清家谱问题为起点、以改造修谱文风为指归的实践价值,必须对家谱现状有个清晰理性的把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决定家谱世系长短的因素之一是选官用人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家谱世系长短,谁也没见过。决定家谱世系长短的因素之二是祭祀的需要。古代家庙制度,天子诸侯(一、二品官)祭祀始祖及高曾祖儞。宋代家庙演变为祠堂,祭祀高祖以下先人。高祖以上牌位必须撤除。更何况祠堂并不普及,普通大众不仅高祖以上甚至祖辈以上人名失传非常普遍。明朝中期允许民间祭始祖,修家谱追溯始祖、先祖,蔚然成风,成为明清社会潮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章学诚说:“宋人谱牒,今不甚传。”明清时期宋人家谱已经难得一见。陈晔《古灵先生年谱》基本抄袭《唐表》,没有新意;陈栎《陈氏谱略》过于简略;陈氏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宋人家谱。所见陈氏家谱最早是明代的,存世甚少,清代民国家谱相对较多。陈氏家谱多数没有谱头,有祖源追溯即俗称有谱头的不到1/10。陈谱谱头多接颍川陈氏,这其中不能排除攀附的存在,但家谱领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澄清。颍川陈氏祖源版本又不尽相同。陈完奔齐以后,陈姓即分为两大支派,即陈国派和齐陈派。与此对应,家谱中颍川陈氏上源或接齐国陈氏,或接陈国末君。上接齐国陈氏者以阳翟陈轸系 为代表,上接陈国末君者以户牖陈平系为代表。阳翟陈轸系,即颍川陈寔族系以阳翟陈轸为始祖。户牖陈平系,即颍川陈轸族系,上接户牖陈平,再上接陈国末代国君。据正式出版和各大图书馆已经上线的数字家谱不完全统计,颍川陈氏家谱中,上源为阳翟陈轸系和户牖陈平系齐占比为9:4。对颍川陈氏上源在家谱中的表现进行分型,进行统计学的表述,有助于认清家谱现状。至于颍川陈氏上源类型的取舍,还是要把它放到国史、谱牒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鉴别其世系资料的来源、真伪之后才能决定。阳翟陈轸系资料就是《唐书·宰相世系表》。户牖陈平系肇始于嘉靖十六年祁门《陈氏大成谱》。两相比较,我们否定颍川陈氏上源为户牖陈平系,推荐阳翟陈轸系。简析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其一,根据考证,宛丘陈国在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陈之后,陈国并未绝祀;到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北并陈蔡”,陈国仍未绝祀,只是由淮北被迁往鄂西巴东地区;直至公元前344年参加“逢泽之会”后,最终为楚国所灭。谱载所谓湣公越之长子衍(或钊)避难户牖,实为虚构。陈平以下叠缀两汉名人,他们并无上下代关系。所以户牖陈平系不可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其二,楚惠王灭陈之后,陈国继续存在一百多年。在社稷仅存不绝如线时,宗室姓妫不姓陈。灭国绝祀后,宗室以故国为氏,留下的陈氏人口,应是为数寥寥,且不见经传。这与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均自称陈氏,“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人口爆棚,形成鲜明反差。这也正是应了《左传》“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的卜辞。这一衰一昌,决定了战国以后陈国、齐陈的人口比例,颍川陈氏出自齐陈是大概率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其三,阳翟陈轸系资料来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这是颍川陈氏上源唯一史载资料,它第一次提出颍川陈氏上源问题。按宋人说法《唐表》资料源自“逐家谱谍”,颍川陈氏探源工程始自唐代,比明代嘉靖以后修谱追溯远祖早近千年。《唐表·陈氏》虽然存在人物错接、世代偏少等种种瑕疵,但它确立的颍川始祖陈轸、陈轸出自齐国宗室的总基调,反映唐人的认知,较之明清家谱十足的胡编乱造,要地道得多要有价值得多。加之既有地名文物佐证,又有历史事件耦合,结合一、二两条,可以论定颍川陈氏出自齐国陈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倡导推广阳翟陈轸系为颍川陈氏祖源谱系,任重道远。由于能够获取陈史研究成果信息的人数有限,“家自为谱,人自为说”的民间修谱现状,短时期难以改观。以抄袭为能事、置历史证据于不顾、以讹传讹乃至杜撰的家谱,实为陈氏家谱之赘疣。对待氏族溯源,不辨真伪先入为主抱残守缺者时有声浪。更何况在修谱实务中支派为大、轻视学术的作风甚至不时占据主导支配地位,具有地缘、人脉优势者,对再多的考证再多的说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形势比人强,姓史研究不足轻重。凡此种种,足以让学术研究成果推广举步维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才有祖源谱系的可靠可信。谱学界确立考据考证的学术正义,弘扬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需要学界同仁达成共识,共同推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