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世界文化遗产(32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不同。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以及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例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例如中国的北京故宫;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例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名城、重要考古遗址和有永久纪念价值的巨型雕塑及绘画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第三集《美篇》已讲过:10项《世界文化遗产》。接上集内容,本集《美篇》内容包含:1项《世界文化遗产》、4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和4项《世界自然遗产》。本集总共有100张图片,还有32400余字的文字介绍。至此为止,在我到访过的39项《中国的世界遗产》全部介绍完毕,待我将尚未到访的剩余17项《中国的世界遗产》完成后,将陆续补齐剩余的《美篇》内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7. 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21年7月25日在中国福建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16年9月8日,亲临这座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7.1 福建省泉州市“西湖公园”标志性建筑——《刺桐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早在中世纪,泉州就以刺桐城而驰名欧洲、非洲和中东诸国。“泉州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总占地面积100公顷,因风景优美、治理效果良好而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从1996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泉州西湖公园。西湖公园繁花锦簇,波光潋滟,鱼欢虾跃,白鹭栖息,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是泉州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古典园林。景点建筑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尤其是核心景区的“刺桐阁”,更是以其典雅古朴造型、恢宏博大体量统领全园,成为公园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2 泉州市《开元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寺院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开元寺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高规制的建筑、多元文化遗迹反应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同时,与寺院关联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有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3 开元寺双塔(东塔)《镇国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镇国塔”俗称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38~1250年)重建,改为石塔,高48.24米。该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7.4 开元寺双塔(西塔)《仁寿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仁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 (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双塔均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5 泉州市道教圣地——《清源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清源山”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清源山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6 清源山《老君岩造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老君岩造像”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这一巨大的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以雄厚的社会财富为保障的,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也反应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7.7 泉州市《洛阳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洛阳桥”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始建于公元1053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洛阳桥建造的背景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带给水陆转运系统的功能需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7.8 泉州市《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洛阳桥”,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的建桥工程。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自建桥900余年以来,该桥先后修复17次,......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6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类型,往往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一般来说,“世界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①.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②.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现代的形式;③.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有90多座山峰,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3.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庐山无数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其中以苏轼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为著名。如今庐山已是一处很成熟的旅游景区,山中的青山绿水、飞瀑、日出,还有近代别墅,引得不少游人来此一窥“庐山真面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96年12月6日,“庐山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在中国现有的遗产地中尚属首次,全世界目前仅有11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18年3月30日,登临这座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风景名胜区》,并在山上驻留了五个整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佳作,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2 庐山《花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是一个山中公园,园门有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门上为“花径”二字,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有公路抵达,沿大林路步行,顺路可见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3 庐山《如琴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如琴湖”位于庐山牯岭镇的一处街心公园,也是庐山风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因湖面形如乐器小提琴,所以故名“如琴湖”。如琴湖座落西谷,峰岭围抱,森林蓊蔚,环境幽雅。湖心立岛,岛内有许多人工饲养的孔雀,所以名为“孔雀岛”,曲桥连接,上缀水榭,形成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临立岛上纵览四周妙处横生。湖东大林路旁,有著名的冰川遗迹“飞来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4 庐山《白居易草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白居易草堂”位于庐山风景区花径公园内。1988年在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期曾在庐山北麓“香炉峰”下建草堂隐居,并亲身参与了草堂的选址、计划和营建。庐山草堂是白居易掌管修建的几处私园中情绪投入最多的一处,也是白居易林园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他还特地撰写了《庐山草堂记》一文,这篇闻名的文章至今依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典范之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5 庐山《天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一块峭立横空而出的巨石,有如悬在半空中的一座桥,这就是“天桥”。这里古称“仙人盘”,曾经是庐山大林寺历代的大和尚们悟道参禅的好地方.这里两边崖壁横空相互对峙,与谷底相对高度达60多米。相传元代末期,吴王朱元璋和南汉陈友谅的军队大战于鄱阳湖时,败逃到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只见天空中金光闪烁,一条金龙自天而降,变成了一座桥。朱元璋顺势策马奔过,飞奔而至的陈友谅,坐骑都撞上朱元璋的马尾了,忽然一个惊天霹雳,雷迅捷隆隆,天昏是暗,出现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刹那间龙变的桥消失了,桥断后,云散日出,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6 庐山《锦绣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锦绣谷”是庐山风景区中著名的景点。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锦绣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7 庐山《仙人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也位于锦绣谷的南端,海拔1031米,洞高、深各约10米,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是庐山著名景点之一。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仙人洞在佛手岩的覆盖下,一洞中开为仙人洞。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题词,洞中央“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至清朝,佛手岩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8 庐山《三叠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位于五老峰下部,海拔1160米,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总落差155米。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为“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三叠泉”势如奔马,声若洪钟。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极为壮观,撼人魂魄,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 庐山“乱云飞渡”《含鄱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86米,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0 庐山《大天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庐山西北的天池山顶登上庐山西部海拔900余米的天池山顶,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门涧,东瞻佛手岩,西眺白云峰。此处原建有天池寺,现已废。昔天池寺,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台,因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文殊台。现存之台为石木水泥混合结构,石室五楹,上有平台。天池山脊上耸立着一座宝塔,塔为一阁式石塔,五层六面,高20余米,始建于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现塔系公元1927年,唐生智募资易地重建。塔内藏有银佛像、宋币及水晶珠子等文物。和塔平列于山脊的另一栋外观粗壮、轮廓呈现圆形、伞顶的佛殿,名圆佛殿。塔西有一石质方台,名天心台,为林森所建。台下有硕大卧石,平滑如镜,上镌“照江崖”字样。龙首崖之险、凌虚阁之云、文殊台之佛光,堪称大天池“三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1 庐山《龙首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龙首崖”位于大天池西南侧,海拔883米。龙首崖是观云雾的好地方。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石涧峡谷,可见彩虹横卧,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2 庐山《小天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小天池”位于庐山牯岭东北小天池山顶,海拔1213米。池中之水置于高山而终年不溢不涸。池后山脊上,屹立着一座白塔似的喇嘛塔。塔建于1936年。 小天池山对面还有一怪石,远望似一雄鹰伸颈欲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3 庐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4层、内有6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字。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4 庐山《芦林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芦林湖”海拔48米,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从黄龙寺沿石阶曲径上行约20分钟,便到芦林大桥。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游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5 庐山《芦林一号别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芦林一号别墅”位于庐山芦林湖畔,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那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因房号是1号,故亦称“芦林一号”。别墅系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解放前庐山各栋中外别墅中的精品、陈列品和历史文物是馆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展品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清代画家许从龙历时6年所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原画共有200幅,几经战乱,只剩110幅,后经多方搜集又找回两幅,现共有112幅,都存放在博物馆内。博物馆内展出历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汉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逗彩瓷,特别是明清代的展品,都柔润细腻,非常精美。 博物馆内还收藏了蒋介石用过的“蒋”字瓷盘,宋美龄的象牙柄扇,以及蒋介石五十岁辰时,官僚们赠送的佩剑和铜砚。此外,馆中还藏有青铜器、陶器、工艺品、金石篆刻、历代钱币等藏品,其中也有许多是难得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6 庐山《美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美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河东路180号,“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为一层,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96平方米。而整个“美庐”庭园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因而显得庭园特别敞净,而建筑主体却又显得适宜,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纤弱,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7《庐山恋电影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庐山上,有一座十分著名的庐山恋电影院,这家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经典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一个固定旅游项目。1980年7月12日《庐山恋》电影在庐山恋电影院首映,截至1999年,《庐山恋》在这家电影院里共放映了6300余场。《庐山恋》放映20周年之际,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曾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这家电影院也装修一新,正式更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同时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并且这些纪录每天还在不断的增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庐山恋电影院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建于1897年,原为基督教协和礼拜堂。1960年庐山政府对该教堂进行改造用做电影院,取名“东谷电影院”,后因电影《庐山恋》改为“庐山恋电影院”。《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庐山恋》放映后,其中的两位主角张瑜和郭凯敏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获得了当年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有趣的是,张瑜和郭凯敏被授予庐山“荣誉山民”称号,并得到一把金钥匙,象征庐山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东北部,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称作五台。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现存寺院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广济寺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13年5月16日,登临这座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五台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大显通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该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2 五台山“大显通寺”的《铜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3 五台山“菩萨顶”的《“灵峰胜境”牌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耸立於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登上108级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石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与北京故宫礓碌铺设没有两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4 五台山“菩萨顶”的《勅建真容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5 五台山“塔院寺”的《五台山标志——大白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扩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寺内有释迦牟尼舍利塔和文殊发塔而得名。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6 五台山《罗睺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罗睺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唐代时,罗睺寺是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为善住阁院。1492年(明弘治五年)重建。明万历年间,李彦妃为祈子登基许愿,拨款重修。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再经修葺。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 五台山《毛主席路居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五台山“毛主席路居旧址”是指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在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形式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前委机关三千多人,离开陕北,东渡黄河,途径山西,与四月九日来到五台山,住塔院寺方丈院。在短暂的时间里,毛主席观赏了青、黄庙古迹,访问了汉、蒙、藏同胞;勉励农民努力发展生产,武装起来保卫胜利果实。次日,从五台山出发,经长城岭,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彻底打垮蒋家王朝。解放后,按照原样进行恢复陈列。现保存有五个路居室,另有三个展厅,是山西省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毛主席路居旧址正殿大厅陈列毛主席汉白玉大理石雕像,张震将军1992年题字“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华国锋1991年题字“飞雪迎春”,两侧为毛主席居室和江青居室。东展厅陈列毛主席1948年在山西图版展览,毛主席离陕赴冀途经山西路线图和周恩来居室、陆定一居室。西展厅陈列任弼时居室和五台山抗日革命斗争史图版展览,分八个版块,共108幅图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8 五台山《殊像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殊像寺”, 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1公里处,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再建,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被称为“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殊像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9 五台山《黛螺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黛螺顶,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寺内山门后立有的两块石碑: 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 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名称的演变以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记载。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蓝天,这就是乾隆皇帝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处,寺内的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0 五台山《普化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普化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寺庙集群区南1公里处。坐落在清水河东侧山脚下。该寺地势平坦,布局庄严对称。普化寺,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一百余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普化寺,初名帝释宫。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建筑是民国十四年(1925)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有大型壁画。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绘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在五台山塑像设置中别具一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1 五台山《广化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广化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营坊村北端,北邻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寿寺,东面为潺潺流水清水河。广华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现有殿堂6间,房间60余间。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供面善口笑的弥勒佛,背后为韦驮菩萨,两山墙间为单檐四阿顶,前出廊。佛坛上,中供文殊,侧为普贤,观音,合称“三大士”。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高1米,宽0.5米,黑底白线,异常醒目,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珍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后殿为二层楼房,单檐硬山顶,五开间,面宽12.4米,进深9.6米。两旁为耳房,原为供奉五方文殊的殿宇,现正在按照原样恢复。广华寺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2 五台山《七佛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七佛寺,坐落于五台山台怀镇东庄村东面的山坡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始建于北宋,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修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菩萨顶大喇嘛重建,改为黄庙。因寺内供奉着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寺”。寺内有佛殿院、寮房和禅堂院。佛殿院内西为佛殿,内供七尊缅甸玉佛,造型优美,法相庄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七佛寺东为三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内供脱纱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华严三圣」。南为祖师殿,三开间;北为客堂,三开间;西北耳房为文殊殿。寺内原有明代大铁钟一口,在寺院外山坡上,有宋元丰年间所建经幢三座。禅堂院在该寺西面,正在修建,准备供奉已经请来的十几尊汉白玉佛菩萨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寺内南面高高矗立著一座汉白玉砌筑的六角七层密檐式塔,石质塔基,束腰须弥座,上下雕刻仰覆莲瓣,束腰饰花草图案。塔身正面每层有拱洞一孔,从下而上置石雕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故名七佛塔。塔身侧面每层都雕有窗口,并雕有塔檐椽飞。该塔设计新颖,造型优美,通身高二十二米,高高耸立在山坡上,是当今五台山最高的汉白玉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3 五台山《集福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集福寺,距台怀寺庙群500米,距大白塔约两公里。该寺曾为喇嘛庙,原为章嘉活佛所辖的五座黄庙之一,现为五台山的尼姑庙(比丘尼寺院)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集福寺内有殿堂僧房80余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文殊殿等。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殿内原供奉宗喀巴大师和长寿佛。大雄宝殿右侧的南配殿内,供有一尊很特殊的圣像,即杨五郎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该寺坐西向东,殿分三进,第一进是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左右配钟鼓二楼。第二进大殿是该寺的主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单檐四阿顶,殿周四出廊,殿额上有板画,殿檐阴影部分彩绘有龙凤等,殿内原供奉宗喀巴大师和长寿佛。第三进殿也是面阔三间,硬山顶,殿内立四根金柱,后两根为方柱,前两根为圆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进大殿两侧配以廊房,后殿两山墙与廊房山墙各圈成小院,由后殿墀头前的小门通入,两处小院内建有僧舍。该寺的整个布局显得很对称。后殿右侧的南配殿内,供有一尊很特殊的圣像,即杨五郎塑像。原来,在五台山北台脚下的太平兴国寺供养五郎像,因此太平兴国寺又名五郎祠,是“宋杨业第五子出家处”。现在太平兴国寺虽不存在了,但人们有口皆碑,常提起该寺。《清凉山志》载:“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平生自誓者四:跟不观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过非法之语,心不缘非法之事。太宗平晋,师道,诏见行宫。</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4 五台山《碧山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碧山寺,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明英宗天顺年间,称为普济寺,清乾隆年间改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为广济茅蓬,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因寺周“群峰凝碧”,又改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山门前彩色牌坊上的对联写道:“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出于对碧山寺“广济十方僧人”精神的赞助,国内外佛教徒给碧山寺捐献了许多财物。其中,最珍贵的当数“缅甸玉佛”和“华严经字塔”。缅甸玉佛,现安置在寺中的戒坛殿中。华严经字塔长(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写在白绫子上的佛经字塔。悬挂起来一看,宛如一座七级玲珑宝塔,飞檐风铃,犹如工笔画成。近前细看,方知是由绿豆大的楷书毛笔字组成。全塔正好写了一部《华严经》,计600043字。是由许德兴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时间书写而成的,这幅华严经字塔现在陈列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5 五台山《大廣宗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广宗寺,俗称“铜瓦殿”,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继续登高,路过的第二处寺院叫广宗寺,该寺的天王殿就在路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广宗寺的铜瓦殿,原计划在东台顶建造,后因“峰顶极高,风势雄猛”,“无益于后”,才选址于此处。铜瓦殿刚建成时,全称为铜瓦铜脊文殊宝殿,尚无寺名。继此殿建成后,后来又陆续建造了山门、钟楼、鼓楼、僧房、藏经楼等建筑。正德十年,御马监太监焦宁奏请寺额,武宗亲赐“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这所寺院从此以广宗寺名昭天下。武宗并降敕晓谕附近居民,毋得侵扰该所寺院,违者将以法治之。这件圣旨,刻在铜瓦殿正前左侧的一块石碑上,也为石龟所驮,与大殿后面的那块敕谕石碑相得益彰,都已成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了。“铜瓦殿”因是铜瓦盖顶,以固千年,观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是该寺的主殿,殿建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原顶部为铜瓦铜脊,现留铜脊和少部分铜瓦。木建大殿,上覆铜瓦,在五台山寺庙中仅此一处,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但略令人遗憾的是,顶上的铜瓦已在“文革”中被当地农民造反派扒下来,称斤论两卖给了废品回收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紧挨道边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为铜质,造型很好,那盘腿打坐、大腹下坠、满脸堆笑、乐观无忧的样子,使人观后受到感染,与大肚弥勒菩萨对笑不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这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落成于1981年9月。法尊法师圆寂于1980年12月,终年80岁。他精通藏文,对佛学研究造诣很深,曾对佛教经典作了大量的翻译工作,把长达200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对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广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岁圆寂后,就选择这里作为他安放灵骨的地方。 塔高六米,围基三丈,塔身洁白。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字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区,该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汉至清,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13年10月20日,登临这座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1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2 “少林寺”的《大雄宝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3 “少林寺”的《塔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3.4《观星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登封市东南13千米告成镇,由天文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76~1280年)主持建造。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观星台北侧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观星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因其独特的设计而成为元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含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5 《周公测景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公测景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的一部分,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建筑遗址。位于登封市东南13公里告成镇观星台南侧。周公测景台通高3.91米,由石圭和石表两部分组成。俗称“无影台”,又名“八尺表”,是中国古代立八尺圭测量日影、验证时令、计年的仪器。用青石制成,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刻“周公测景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公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在这里垒土圭,立木表来测量日影定出二十四节气。到了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进行天文观测时,命南宫说仿周公的土圭木表换成了石圭石表,距今己有1200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6《嵩阳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7《中岳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秦(公元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最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前身是太室祠,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中岳庙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书法、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8 “中岳庙”的《峻极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峻极殿为中岳庙的正殿,又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为920平方米。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峻极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东为“御捍亭”,内立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峻极殿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文物。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清康熙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峻极殿的彩绘天花板上为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精湛,蛟龙卷须昂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9 嵩岳寺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嵩岳寺塔(Songyue Pagoda),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嵩岳寺塔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柔和的抛物线。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反映了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历程,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对后世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10《初祖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毁额存。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11《大法王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岭,含抱如椅。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丰园形大门,位嵩山顶端为“嵩门”,是登封八大景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上党郑大原游览中岳,观罢此景,曾挥笔赞曰:嵩门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中秋。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祗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古人诗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至为确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国位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在护国寺左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更名功德寺。玄宗开元时(公元714~779年)更名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7~779年)复命法王寺。到宋代仁宗时(公元1023~1063年)赐名“东都法王寺”。元、明以后仍沿用“法王寺”旧名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法王寺创建至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寺院。是谓中国有寺之始。阳城侯刘竣经汉明帝刘庄批准出家法王寺,是中国有僧之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如今的法王寺院已由三进寺院(山门、大雄殿、地藏殿)变为七进寺院(山门殿、未来佛殿、天王殿、大雄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卧佛殿)。新建了洗心河、拜佛桥、功德亭、焚金台、栏板望柱、钟鼓楼、毗卢殿、藏经楼等,并铺设了青石路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12 嵩山的主峰——《峻极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是历代皇帝封禅的目的地,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海拔1492米。峻极峰源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名句。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又因它是太室山的最高峰,所以又称嵩顶。《说嵩》述峻极之景道:“居中最高,曰峻极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太室山三十六峰,峻极峰因其位于太室山中部,是太室山的最高峰,因此也称太室中峰、御碑峰或嵩顶。到登封旅游,除了看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主要景点,如果想登嵩山,则太室山主要登峻极峰,少室山则看三皇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登峻极峰有多条线路,最主要,也是最成熟的线路有两条。1、从嵩阳书院东侧的叠石溪北上,或从嵩阳景区内的登封嵩山地质博物馆北上,在太室山景区售票处汇合后,经老君洞(老母洞)、峻极宫、中岳行宫到三皇口至峻极峰顶。2、从卢崖瀑布景区进入,经卢崖瀑布、一线天、青童峰、气象站、白鹤观到峻极峰顶。两条线路沿途风景、路况最好,人文景观最集中。也可两条线路合并,从嵩阳书院上山,从卢崖瀑布景区下来,或相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杭州西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中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几乎妇孺皆知,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是因为杭州有个出了名的“西湖”。就连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来到杭州做官,看到西湖之美感慨万千,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诗句。所谓“西湖”,一般都是因湖泊位于城西而得名。但是在广阔的大中国,称作“西湖”的湖泊很多。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这话一点不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单凭这一点,其它任何地方的所谓“西湖”都只能望其项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16年6月17日,独行一人,走进了这所“人间天堂”、著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杭州西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而西湖之美,美在西湖的湖光山色,而湖光山色呢,则浓缩在“西湖十景”之中。所以,游览西湖,万千不可忽略韵味十足的“西湖十景”。历史上,杭州曾多次进行过“西湖十景”的评选,最经典的当属南宋时评选产生的“西湖十景”,至今已流传了近千年。“西湖十景”基本上都位于西湖之上,分别称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 浙江省《杭州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柳浪闻莺”,在西湖东南岸钱王祠门前水池北侧约50米的濒湖一带,以观赏滨湖的柳林景观为主题。“柳浪闻莺”所处的位置原为南宋 (12~13世纪) 时,这里是京城最大的御花园——“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因园中多柳树,风摆成浪、莺啼婉转,故得题名“柳浪闻莺”,名列“西湖十景”之五。如今,“柳浪闻莺”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柳林特色,漫步其间,且行且听,柳丝拂面,莺鸟鸣啼,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2《杭州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断桥残雪”景点,位于西湖北部白堤东端的“断桥”一带,是欣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地点。当大雪后初晴,日出映照,断桥向阳的半边桥面上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呈现“雪残桥断”之景。其实,“断桥残雪”是西湖十分难得的景观,故有“西湖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3《杭州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平湖秋月”,位于孤山东南角的滨湖地带、白堤西端南侧,面对西湖的外湖,是自湖北岸临湖观赏西湖水域全景的最佳地点之一,尤以秋天的夜晚,秋高气爽、湖面如镜、皓月当空,湖水与月光交相辉映,为西子湖畔的赏月胜地,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4《杭州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在曲院风荷景区内,有两尊“曲院风荷”碑,这尊“曲院风荷”碑的四字是由矛盾题写的。在游客眼里,对矛盾题写的“曲院风荷”碑的关注程度无法与清康熙的御碑相比拟,康熙的御碑则竖立在“岳湖”北岸的“御碑亭”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5《杭州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苏堤春晓”位列“西湖十景”之首,是指寒冬过去,苏堤的春日景色。“苏堤春晓”碑亭位于西湖的西部水域、压堤桥南侧,临西里湖,西距湖西岸约500米。碑亭为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座西朝东,面积为12.2平方米,通高4.8米。碑亭正中竖的这块御碑,是康熙御题“西湖十景”真迹碑刻石原件。现“西湖十景”碑中,只有“苏堤春晓”和“曲院风荷”为康熙帝当年御题真迹。苏堤自北宋始建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相间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春季拂晓是欣赏“苏堤春晓”的最佳时间,此时薄雾蒙蒙,垂柳初绿、桃花盛开,尽显西湖旖旎的柔美气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6《杭州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花港观鱼”,在苏堤“映波桥”西北约200米处,介于小南湖与西里湖间,范围约0.25公顷,以赏花、观鱼为景观主题,体验自然的勃勃生机。该景观现存御碑、御碑亭、鱼池及假山等遗址。春日里,落英缤纷,呈现出“花著鱼身鱼嘬花”的胜景,除了花和港,成群的锦鲤游来游去,非常惹人喜爱。只可惜,我来时却没有看到鱼的影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7《杭州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前面的夕照山上,当晚霞来临之时,犹如佛光普照。远眺雷峰塔也是别有一番诗意。“雷峰夕照”,位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一带,以黄昏时的山峰古塔剪影景观为观赏特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8《杭州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南屏晚钟”,位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一带,以南屏山麓净慈寺钟声响彻湖上的审美意境为特点。净慈寺内这口重达一百多公斤的新铸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计六点八万字,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回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该景观属佛教文化古迹,以听觉欣赏为特征。南屏山麓自五代(10世纪)以来就有“东南佛国”的佛教胜地。始建于公元954年的净慈寺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西湖南北的两大佛教道场之一。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的岩石、洞穴,随之形成悠扬共振齐鸣的钟声。今已成为杭城除夕夜迎新辞旧的撞钟活动场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9《杭州市区与西湖景区的纽带——“白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链接杭州市区与西湖景区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南,止于“平湖秋月”,长约一公里。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站在白堤东端的“断桥”之上,视域开阔,是观赏西湖南、北水域景观的最佳地点。因白堤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间株桃、柳的植被特色,春日里桃红柳绿,游人如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0 杭州西湖《苏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杭州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1988年,在堤的南端建起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内有苏东坡雕像和苏东坡历史资料展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1《浙江西湖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浙江西湖美术馆,位于浙江省博物馆东侧,1999年秋落成。馆址系我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旧址。20世纪30年代初,由林风眠、艾青等发起,在此建立了一座哥特式美术馆。这座美术馆寄托着几代艺术前辈“整理中国美术,介绍西洋美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想和愿望。这段悠悠往事,为西湖美术馆这处新的人文景观增添了一份深邃的历史内涵。</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2 杭州西湖《孤山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游览孤山,应从“中山公园”大门进入,第一眼看见的便是:正北面的山崖上镌刻着“孤山”两个朱红色大字,字高一米五左右,楷体,是南宋人的手笔。孤山上花木繁茂,四周碧波萦绕,是西湖景区内最大的岛屿,因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便有了“孤山”美名。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是杭州最有灵气的公园,其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更是一些文人骚客至爱的地方。孤山海拔仅38米,占地面积约20公顷, 巴掌大的地方却文物胜迹荟萃,浓缩了西湖美景的精华,有诗曰:“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一语道破孤山之美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3《反清英烈——秋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秋瑾(公元1875~1907年),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辛亥女杰、民族英雄。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秋瑾生前有“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秋瑾墓几经迁徙后,于1981年9月自鸡笼山迁至西泠桥畔。新墓墓基高2米,上端汉白玉石雕秋瑾烈士像,高2.7米。墓座正面嵌孙中山先生当年挽悼烈士题字“巾帼英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4《鲁迅铜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鲁迅(公元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世界自然遗产(14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世界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该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境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自然遗产: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世界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自然遗产为:“从审美和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例如中国的三江并流、九寨沟、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湿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之一。它包含了最重要的岩溶地貌类型,塔状岩溶、尖顶岩溶和锥形岩溶地层,以及其他壮观的特征,如天然桥梁、峡谷和大型洞穴系统。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如尖塔状、锥状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桥、天坑之类的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石林喀斯特的组成部分在云南省,包含石林雕刻的尖塔柱,被认为是世界尖塔喀斯特参考基地。贵州荔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高圆锥形喀斯特山峰、穿插的深层封闭洼地、下沉的河流和长长的地下洞穴。该地区被认为是世界圆锥形岩溶的参考点。重庆武隆喀斯特,由内陆岩溶高原组成,经历了相当大的抬升。其巨大的缆索和桥梁是中国南方天坑(巨型崩塌洼地)景观的代表,并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河流系统之一——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提供了证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项目由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曾于1988年11月6日、2014年9月27日、2021年5月25日等,多次多地亲临这座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1 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小七孔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荔波县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西接壤。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荔波县的东南部,它由东南部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证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中,贵州荔波击败了众多“资深”的名山胜地,以“榜眼”的身份获得网络人气奖,摘得“中国最美的森林”桂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与森林类型的组合,可将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进一步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盆地森林、槽谷森林四大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小七孔桥,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内响水河上,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孔石构拱桥,长40米,宽2.2米,拱高5.5米;因位于小七孔景区核心区域,为景区标志性景观。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2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天星桥景区”《水上石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天星桥宽约1公里,横跨于暗河之上。石笋林立,造型千奇百怪,有“歪梳”、“火箭”、“笔架”、“老鹰”、“黑熊”、“猛狮”诸名目,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石上灌木丛生,夹杂青草藤萝和重重叠叠的仙人掌。一些生长在石包上的乔木和榕树,没有扎入泥土或岩石缝隙,而是完全裸露于外,爬满崖壁,曲折盘绕,粗大者像“墙屏”,密集者似“壁画”。水上石林面积较小,由数十块高大石笋组成天然盆景,石之奇特,树之怪异,比陆地石林更甚。水中倒影,动摇飘忽,如梦如幻,若有若无。石林附近洞穴甚多,岩溶景观琳琅满目。其中天星洞的“八仙过海”、“天国盛宴”、“葡萄厅”、“虎皮山”以及高达25米的天星柱,不仅是岩溶造型艺术的杰作,而且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令人眼花缭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较之云南石林,天星桥的水上石林以“水”见长。河水如罗裙曳地,至潭边越过并列交错的荷叶形岩石,纵情漫流,水花飞溅,形成万千条银练,若断若续,轻轻地坠入10米深潭,荡起层层微波。所谓“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长树”,是水上石林区的真实写照。石林区的瀑布,以秀雅取胜,与黄果树大瀑布的雄浑适成对比。最有特色的是“银练坠潭”瀑布。盖此处河床倾斜,上宽下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3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中国第一洞天”《织金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1980年4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织金洞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奇洞”之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科学院下辖的《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级地理研究部门也给予高度赞誉,称其为“中国溶洞之王”,“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2015年9月19日(日本时间下午17点),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填补了贵州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4 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格凸河穿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贵州省西南部,距安顺市76公里,总面积56.8平方公里。“格凸”一词为苗语,意译为“圣地”。风景区包括大穿洞景区、大河景区、小穿洞景区、妖岩景区及多处独立景点。2005年12月31日被批准为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风景区内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较为齐全,景源类型多,品位高,组合好,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幽深的峡谷,复杂神秘的风景溶洞,神奇而巨大的地下河系,独特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景观。连绵的峰丛、峰林,奇峰林立,陡岩飞瀑,翠竹掩舍,碧水中流,轻舟渔歌,有着世外桃源般的风景环境。无论是堪称世界第二的苗厅的恢弘,还是全国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最高的古河道遗迹盲谷的幽深;无论是国内最深的竖井通天洞的神奇,还是世界最高的溶洞大穿洞的壮观;无论是“人类最后穴居部落”之称的中洞苗寨的神秘,还是密林环绕的大河苗寨的清新雅致;还是有能破解悬棺之秘的天星洞、脚杆寨;无论是在晨曦中、暮色里翻飞的数以万计的格凸鹰燕,还是各种美不胜收的珍奇动植物,无一不给人以如醉如梦、神奇而又清新的美的愉悦之感。这些景观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组合之精髓,融雄、奇、秀、险、幽、旷、奥为一身,构成了一副完美的风景图画。来到格凸,您还会欣喜地看到洞中苗寨的民风民俗、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优美的歌舞表演、格凸“蜘蛛人”令人叫绝的徒手攀岩绝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与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完美的融为了一体。可以说,格凸是世界少有的喀斯特自然与民族文化公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5 贵州省平塘县“中国天眼”就是利用了《喀斯特地貌》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于2011年3月25日动工兴建,于2016年9月25日进行落成启动仪式,该科技基础设施进入试运行、试调试工作;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中国国家验收工作,正式开放运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6 云南省“路南石林”《阿诗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云南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云南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7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鼻山》(1988.11.06)</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象鼻山原名漓山,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风景区,早在唐宋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有1000多年的游览史。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桂林的城徽山、桂林旅游的标志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象鼻山以神奇著称,其神奇,首先是形神兼备,其次是在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与漓江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象鼻山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云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 漓水流贯其间,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8 桂林市漓江风景区《羊角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桂林漓江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山水”游览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漓江又名桂水、桂江、癸水、东江,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流域孕育的独特绝世而又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其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漓江的特点概括为清、奇、巧、变四个字,主要景点概括为一江、两洞、三山。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百里画卷。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钓、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诗情画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它们“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它们是沧海桑田自然造物的重要物证,它们的名字叫丹霞。中国是丹霞地貌最集中的国家。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悬崖、红色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瀑布及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集地质多样性、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及景观珍奇性于一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0年8月2日,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这六处代表性丹霞地貌以“中国丹霞”名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曾于2005年5月24日、2014年10月25日、2015年1月2日、2016年9月18日等,多次多地亲临这座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1 广东省韶关市“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丹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广东丹霞山,发育在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2 韶关丹霞山《僧帽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僧帽峰又称人面石,是丹霞山风景区内一座标志性山峰,位于湘、赣、粤3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有“中国红石公园”之称的丹霞山东面,因山似僧帽而得名。它不算高,海拔仅401米,但其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地势极其险峻,最高绝壁高达几百米,且峰上怪石嶙峋,气势磅礴,充满着阳刚之美。传说是济公游历到这里,被丹霞美景所吸引,索性不走了,并把自己头上的僧帽往天上随手一扔,没想到力气过大,帽子套在对面山顶上,随着一声巨响,帽子化作石头,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3 韶关丹霞山《双“喜”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双“喜”台,位于长老峰东面的栈道观景平台的西侧崖壁上,是一个天然的大“囍”字,2009年被发现并命名。大“囍”字高约5米,宽约3米,是由丹霞组锦石岩段砂砾岩受岩石表面交变温和流水作用引起差异风化而形成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4 福建省武夷山丹霞《壁立万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块岩壁,浑然完整,无一处裂隙,构成一座巍然屹立的断块山峰。仙掌峰岩壁上有明万历年间隐居云窝的陈省书刻的四个擘窠大字“壁立万仞”。“壁立万仞”出自西晋张载的《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和《水经•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但最有名的,还是清代林则徐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公无私,方可站得稳;正直而行,才能一往无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5 江西省龙虎山丹霞《象鼻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江西龙虎山,所在的信江盆地,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和风沙堆积以及恐龙灾变等重大地质事件,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重要地质演化;突出的侵蚀残余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组合特征,表明这里属于壮年晚期-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区内保留了难得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的栖息地;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中国道教祖庭的文化景观等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6 甘肃省张掖丹霞《七彩丹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甘肃省张掖市的七彩丹霞在日光下呈现出艳丽的色彩,其磅礴的气势令人惊艳。张掖七彩丹霞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7 张掖丹霞《大扇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巨大的“扇贝”为干旱的彩色丘陵增添了几分海底世界的生趣。它们实际上是红色、灰白色、灰黄色条纹相间排列的砂岩岩丘群。亿万年前大海的精灵,经过大自然沧海桑田孕育锤炼,长成眼前这些巨大的“扇贝”,为干旱的彩色丘陵增添了几分海底世界的生趣;亦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拔地而起,为民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它实际是红、灰、白、灰黄色条纹相间排列的砂岩岩丘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 世界自然遗产:《新疆天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新疆天山,即天山山脉的东段,也是天山山脉的主体部分。这里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广阔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自然美;这里也是中亚山地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的托木尔峰、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4个片区以“新疆天山”名称成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14年11月1日,登临这座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新疆天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1 新疆自治区《新疆天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欧亚大陆腹地,天山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350千米,最宽处达800千米以上。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千米,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在其东部两支之间。其东部漫长的低暖余脉达到嘉峪关。天山山系由3列山脉组成,由北往南分别称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2 新疆天山《天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古称“瑶池”,是以高山湖泊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是古代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海拔198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3米。湖滨云杉环绕,雪峰辉映,非常壮观,为著名避暑和旅游地。天池成因有古冰蚀-终碛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两说。天山天池,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天山天池以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观带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为主要特征,以远古瑶池西王母神话以及宗教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文化内涵,是游览观光、科普考察、探险揽胜、休闲健身和民族风情游赏的最佳去处。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3 新疆天山天池《游艇码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4 新疆天山天池《定海神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天池湖岸边有一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傲然独立的大榆树,这就是天池八景之一的“定海神针”。相传,天池之中有一个水怪,经常乱施淫威,兴风作浪,搅的天池之水瀑涨,淹没左右居民,百姓无家可归四处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忘记邀请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悦,发威泄私愤。顷刻之间浊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禀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头上的一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变成了一棵榆树,从此生长在天池水边,成为镇水之宝。这棵由王母娘娘头上的碧玉簪变成的榆树就被后人称为“定海神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3.5 新疆天山《博格达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天山山系中,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大约有数十座,除最高峰托木尔峰外,主要还有中哈界峰汗腾格里峰、博格达峰、瓦斯基配卡维里山、德拉斯克巴山、蒐雷孜山、史卡特尔东峰、孜哈巴间山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位于东经88.3度,北纬43.8度,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的著名高峰。山峰3800米以上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区,白雪皑皑,故有“雪海”之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 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中部,靠近江口县城、印江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三县交界处。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总面积为567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梵净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梵净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于2021年5月30日,登临这座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山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梵净山”的山门有东门和西门两处,东门可以缆车上下,西门只能徒步上下;两门沿途景观不同,东门山脚有黑湾河,上山行程中有龙泉寺,观音瀑布、望佛亭等景点,西门从护国寺进入,走棉絮岭,可见万米睡佛景观。东门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西门适合户外徒步爱好者,因为从西门上,东门下,是完整的梵净山穿越路线。无论是从东门上还是西门上,最后抵达的都是山顶的核心景区。照片显示的是“梵净山东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2 下榻梵净山四星酒店《梵静 • 山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们下榻的四星酒店《梵静 • 山舍》,位于梵净山的山脚下,环境优雅,近邻进山大路,乘坐旅游大巴很快可抵达梵净山“山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4.3 梵净山《艰难的上山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们是从东门上山的,进入山门首先乘坐景区内区间车,约有10公里的山路,大约20分钟,沿途有龙泉寺,观音瀑布、望佛亭等景点,一路上偶尔还能看到黑湾河。之后乘缆车上行,出缆车站后就是森林栈道,约40分钟上行台阶,这需要足够的脚力,就来到海拔2300米左右的山顶景区,蘑菇石和红云金顶等景点都来到眼前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4 梵净山的《老金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梵净山上有三座高峰,“凤凰山金顶”是梵净山第一高峰,海拔2572米,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因道路久废,森林茂密,处于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一般游客禁止前往。梵净山“老金顶”海拔2493米,是梵净山第二高峰。因月光下石壁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又名“月镜山”。老金顶上建有“燃灯殿”,供奉燃灯古佛。燃灯古佛属过去佛之一,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用。因此又被称作定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4.5. 梵净山的“金项链”——《新金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梵净山“新金顶”,因其晨间常见红云瑞气环绕,故又得名“红云金顶”。“新金顶”海拔2336米,是梵净山第三高峰,从峰脚到峰顶垂直高度差94米。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饭用的甑子,又像云海中高高耸起的一只巨大的惊叹号,再看看金顶之下,有一条环绕金顶的曲折小路,以及小路上五颜六色穿行的人流,像极了是一条少女脖颈上的“金项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6 手脚并用、艰难攀爬《新金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们想要攀登标志性景点“新金顶”,需由右侧沿着绝壁上凿出的狭窄石蹬,称作“万步云梯”,以铁链作为扶手,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奇险无比,倘若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7 “新金顶”半山腰的《观音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新金顶”是梵净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品位高,绝世仅有。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道院》、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四个大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8 “新金顶”的《金刀峡》和《一线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观音洞再往上爬即是险峻的“金刀峡”和“一线天”,峭壁上还有一个天然泉眼“定心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9 仰望《金顶天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来到“一线天”,抬头仰望,峡谷之上,一座“金顶天桥”横空出世,飞跨峡谷两侧,十分险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0 “新金顶”的《金顶天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新金顶是梵净山所有山峰当中最险峻的一座,这座山峰的上半部分被“金刀峡”劈成两半,形成南北两个独立的山头,由“金顶天桥”把它们连接起来。两个山头上各建有一个小寺庙,分别叫“释迦殿”和“弥勒殿”。两殿始建于明代,建筑格局基本相同。殿内原各有佛像一座,“弥勒像”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因战乱遗失,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又铸弥勒、观音像各一尊,后均遗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982年,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与江口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先后修复了释迦殿、弥勒殿,并雕刻木质佛像于殿中,还修建了天仙桥和上金顶的道路,使此成为人们旅游和朝山拜佛的好去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1 “新金顶”的《释迦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金顶南面的山顶寺庙叫“释迦殿”,里面供奉着“释迦佛”,“释迦佛”是现代佛。传说释迦、弥勒曾在此传法,殿后各有巨石,左为晒经台,右为说法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2 “新金顶”的《弥勒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金顶北面的山顶寺庙叫“殿弥勒”,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两座小寺庙印证着“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人们沿着“万步云梯”登顶,是先到达“释迦殿”,过了天桥才到达“弥勒殿”,其中暗涵“只有先把握好现在,才能更好地奔向未来”的深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3 梵净山标志性景点——《蘑菇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蘑菇石:名字来源于形象,上大下小,形似蘑菇。高约十米,有10亿年以上历史。许多画家、摄影家把“蘑菇石”作为他们的作品题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4.14 金顶脚下的《承恩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承恩寺,俗称“上茶殿”,位于梵净山顶的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在梵净山西麓的半山腰,还有一座“承恩堂”,俗称“下茶殿”。“承恩寺”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承恩寺”有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