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长桥镇的乡愁(四)千古星辰燿晋城(3)

乔培善山西晋城73.1.美篇号1776390

<p class="ql-block">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p><p class="ql-block"> 今天讲述,天右第一才子,古文后军之先贤名人郭象升和文化命脉魁星楼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右学子.古文殿军</p><p class="ql-block"> 郭象升,山西泽州周村人,民国时山西著名文学家、学者、教育家、书评家和藏书家。他长于词章考据,文史造诣极深,作文立挥而就,深得桐城派精髓,一时序记碑铭尽出其手。他的撰文,与常赞春篆盖、赵铁山书丹,成为民国三晋之最。享有“三晋翘楚”、“文坛重镇”、“山右第一才子”、“中国古文殿军”等美誉。</p><p class="ql-block"> 他最突出的文化贡献,是著了《古文家别集类案》一书,逐一对唐、宋、元、明、清著名古文家的生平及其流派作出了梳理,对唐以来的古文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评介其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气直精一腔忠义天地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貤封微褒千古肃隆圣贤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放弃功名 教书育人</p><p class="ql-block"> 郭象升(1881—1941),出生于前清官商世家,排行第三。他自幼聪颖,深得父兄宠爱,赋名象升,字可阶,隐喻“天可阶而升也”之意。其年稍大,即拜沁水名士贾耕为师。第一次乡试,因僻典充于文词,试官不解其意,未能考中,他因此看清了科场的腐败,萌生了教书育人之念,遂放弃功名,到高平崛山设馆授徒。22岁时,又“以贫故,北出雁门,应浑源学堂教习之聘”,在那里待了二年。1906年,经举荐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他思想开放,与同学共同创办了山西第一份私营报纸《晋学报》,并担任主编。同年12月,他还与人合作创办了“山西公立中学堂”。1909年,郭象升考拔贡,被提学使汪贻书保荐为“硕学通儒”。</p> <p class="ql-block">  此后入京考取了学部七品官,在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担任国文教员。民国初年,郭象升先后被任为山西优级师范学堂教习、山西医学专门学堂监督、民军通志局局长、山西大学校历史、国文教员等职。1916年9月,任山西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任第一届国会议员、清史馆纂修。1921年,离京返并,任山西省图书馆馆员。1925年,任省立国民师范高师部学长。1930年,任山西省立师范学院院长兼山西善后常务委员。1933年,任山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山西文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纂。</p> <p class="ql-block">  郭象升是民国山西杰出的教育家。他所在的学校每月发给学生膳食,每年发给制服、布鞋、参观津贴。对于特困生,他还以个人名义每月接济其3至5元。有时手头拮据,仍设法筹借资助。在教学理念上,他坚持以文取士的原则,从文章、书法以观才、学、性。每届招生,国文、历史试卷,他都亲自询问。由于他一贯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所以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高出他校。1931年,教育部派人视察华北各大学,对山西教育学院学生的写作程度,赞许有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博闻强识 享誉三晋</p><p class="ql-block"> 郭象升是民国时山西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和学者。他博闻强记,穷究极研,为文继承了桐城派的精髓,一时序记碑铭尽出其手。“郭象升撰文,常赞春篆盖,赵铁山书丹”,成为民国三晋之最。民国初,他应请撰写了《山西全省天足会公启》;1916年,他发表了《文学研究法》一书;1917年,山西省公署下达编修方志训令的同时,颁布了郭象升撰写的《山西各县志书凡例》;1920年,他对唐以来古文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著有《五朝古文类案叙例》;1926年,他又将成果进一步扩大,著成《古文家别集类案》;1933年后,他作为山西文献委员会的常委、总纂,编刊了《山右丛书初编》。</p> <p class="ql-block">  郭象升还是著名的书评家。他一生三次批注《十子全书》,多有创获。第二次批注将毕,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他感于时局,写道:“杜工部诗‘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吾但有卷可开,即议论滚滚。十子书幸得料理一过,若不付劫灰,自当留一纪念。”</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郭象升又是藏书家。他著有一部《古文家别集类案》,收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文家110人,按时代先后分甲乙丙丁四案。如今,这部著作已成了文物,和另一部由马骏撰写、郭象升作序、评点的《咏清史诗五绝三百首》,陈列在山西大学文科楼贵宾室的玻璃橱中。</p> <p class="ql-block"> 郭象升,山西大学堂中斋毕业,曾任山西大学文科学长,山西教育学院院长、山西文献委员会常务委员。郭学识渊博,尤精经史。著有《清史讲义》、《山西文化史概略》、《郭允叔文钞》等。民国七年受山西省公署的委托,他撰写了《山西各县志书凡例》,主张编修新志要因时制宜,要由图、略、传、表、考五个部分组成。对民国时期山西编修县志,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九三六年山西文献委员会准备编修《山西通志》时,仍主张按《凡例》要求设立纲目。不久,因日寇入侵,编修《山西通志》事遂辍止。</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山西,郭象升避居太谷县十庄头村锁匠铺张佛如家。同年11月,太原失守。他返回晋城,隐居东沟镇峪南村姑母刘家。此间,撰写了《山西地理概要》、《山西历代名贤概况》等著述。1938年春,日军以“崇真才学名气’为由,委以其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署长,他坚辞不就。同年6月,苏体仁任伪山西省省长,胁迫其返回太原。次年,伪山西省文化委员会成立,强行授以委员长之职。他力辞难脱,采取不合作态度,不从事奴化教育,沉默反抗。1941年,郭患肺炎、痢疾,但他死意已决,戒药拒治,于农历八月十九日逝世。享年六十有一。</p> <p class="ql-block">  郭象升一生藏书插架万卷,先后以“燕超楼、水镜楼、渊照楼”为其藏书室名。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伦理观念十分浓厚。文学上继承了桐城派古文家的精髓,造诣很深。但他从不以学问骄人,而是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毕其一生,著有《郭允叔诗文钞》、《渊照楼杂著》、《云舒文集》、《云舒史怀》、《山西历代名贤概况》、《山西地理纪要》、《晋阳城考》、《红白蔷薇战争记》等四十余部。</p><p class="ql-block"> 郭象升才高八斗,享誉中外,是周村近世名人之冠,他用自己的一生,注解了周村人的品行和操守。</p> <p class="ql-block">高冠军 赞颂郭象升</p><p class="ql-block"> 周村志。鸿儒象升增色。看桑梓,肥沃土质,长河流水长桥碧。文脉地气足。青史。浓墨粉饰。犹不及,无穷事实,丝丝缕缕风雨积。</p><p class="ql-block"> 相思过往昔。故乡一莘子,,勤奋学习。涉猎多少古书籍。飞萤映几案,卧冰赏雪,悬梁刺骨疼身肌。将知识索取。</p><p class="ql-block"> 寂寂。桂冠摘。念赤心报国,宣晋易帜。抗日寇拒任伪职。隐居茅庐室,纵横笔力。风标才子,三晋一,高冠军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夕阳西下暮天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衬出长空月一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倩影能教人意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断痕只似片云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来小院闲移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病起兼旬久罢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且把半轮供赏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山半壁较何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郭象升</p> <p class="ql-block">  相传,郭家是唐末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当时郭子仪任天井关总兵长,唐朝灭亡,历史上形成五代十国,因此后代流落于此。还传说老郭家是打金枝中驸马郭暧的后代,仅仅是老辈口口相传,没有家谱等真凭实据。不过到郭象升的上五辈的爷爷郭俊基,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郭俊基之弟郭俊三在河南、安徽经商十分富有。有商、有钱、有势,这为郭家在清后期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从郭俊基以后郭家举人、秀才辈出,也就成了周村乃至泽州府闻名的书香门第,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郭家起初由经商发达,后治学入仕,祖辈累为前清高官,家业殷实,田产上千亩,分布于晋城、太原、河南等地。在洛阳、开封、商丘等地开设有商号多处,在长桥镇上和泽州城内开有当铺、烟房等。当年算是长桥首富,也是泽州赫赫的名门望族。郭家除却兴隆的生意,还有良好的治学家风,郭象升父亲郭涣芸,是前清举人,博学多闻,才思敏捷,善诗文,他平生设馆授徒,桃李满门。</p> <p class="ql-block">  郭象升故居:位于泽州县周村镇北部高岗上。原有串心院、平地院、书房院、旗杆院等18院之多,现较完好的院落有6个院。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木雕楼栏,石雕柱础,精美别致。在其故居旁尚存郭象升创办的学馆一处,现为周村小学占用。书院建筑设计新奇,曲曲迥旋,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韵味。你不仅会被设计奇妙、风格独特的清代民居建筑艺术所陶醉,而更会被郭家当年那重教治学树人为本的理念和行为所感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古星辰耀晋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晋文豪郭象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脉络象驰浪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之荟萃映后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叩斗披云横文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文后殿出华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舒云卷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琼树瑶林秀八方</p> <p class="ql-block">  明代碑记记载:“以天下势观之;山右为燕京右臂,教化首善之地也,人文熙洽,科第相望,语泽士之杰且多者,以镇为最焉。故居官以清操自砥,若卫吏部;抚民以宽和见惮,若阜城伯;政洽两邑若李神木;爱遗二郡若范涿州,家食以文章气节砺若王成考,此皆才华表风猷莽著者也。”卫吏部、李神木、阜城伯、范涿州、王成考,以及前面已经讲过的郭氏祖孙、均是古镇精英名士。</p><p class="ql-block">郭象升是有骨气的中国文人,他的去世代表了中国文化人的骨气和中国文人的气节。现在晋城赵树理纪念馆里有郭象升的照片和部分手稿。</p><p class="ql-block">郭象升是周村近世名人之冠,他用自己的一生,注解了周村人的品行和操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冠军 赞颂郭象升</p><p class="ql-block"> 周村志。鸿儒象升增色。看桑梓,肥沃土质,长河流水长桥碧。文脉地气足。青史。浓墨粉饰。犹不及,无穷事实,丝丝缕缕风雨积。</p><p class="ql-block"> 相思过往昔。故乡一莘子,,勤奋学习。涉猎多少古书籍。飞萤映几案,卧冰赏雪,悬梁刺骨疼身肌。将知识索取。</p><p class="ql-block"> 寂寂。桂冠摘。念赤心报国,宣晋易帜。抗日寇拒任伪职。隐居茅庐室,纵横笔力。风标才子,三晋一,高冠军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心明眼亮</p>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是周村南门老解元张士达为培养文脉而提倡修建的。过去村村社社都有魁星阁,是念书人敬奉魁星的地方。原来周村的魁星供奉在衙道口的阁楼上,北宋以后周村文人墨客甚多,东门人李荣于明正统年间中进士,又是东门人卫帮于明成化年间中进士,南门人梁肯堂于清顺治年间中进士,西门人范莛于清康熙年间中进士。从康熙后期至道光150年间周村村秀才、举人甚多,但没有出一个进士。南门人张士达出生于道光十年,在咸丰元年中举人乡试第一是解元。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进京会试,虽为解元但不是进士出身,终身遗憾。其百思不得其解,经风水大师指点因为周村是城墙东南角地的缘故。于是他力主在东南角城墙上修座与原魁星阁高度一直的魁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化命脉.魁星楼 </p><p class="ql-block"> 魁星楼文祀建筑的修造,是古镇在经商之余仍然不忘重视文化的体现。(文庙本在东岳庙旁,可惜已毁坏不存)。</p><p class="ql-block"> 魁星楼位于镇之东南,俗名“红阁楼”,肇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缮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它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很富时望。楼平面呈六边形,三层,高约10余米,楼下月台高1米。楼身主体为砖结构,二、三层有木构出檐,二层还外设围廊一周,楼内有石阶可绕楼身而上。楼项为六角出檐,玲珑挑角,美观大方。</p><p class="ql-block"> 全国仅有魁星楼37座,周村魁星楼占位其中。</p> <p class="ql-block">  魁星本是天上28宿之一,后来被认为是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在衡文选拔人才的封建社会,奎星很被重视,过去魁星楼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像,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楼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p>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 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是周村现存最完整的寺庙古建筑群之一,体现历史底蕴的标志。由三座不同宗教文化的庙宇组成,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已毁坏)、佛教的观音殿(已毁灭)、儒教的魁星阁,道儒佛三教共处一地。无论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还是方圆百里的父老乡亲,无论是求平安,求富贵,求早得贵子,还是求金榜题名,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精神寄托。因此,百余年来香火一直十分旺盛。</p>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又名红阁楼,是古镇东方文脉的浪漫,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它所见证的科举万象:得第高升,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名落孙山,则在农耕文明中,黙黙的消弥于田野山川之中。</p><p class="ql-block"> 古镇这块沃土上,历史上多出文人。清隆庆四年(1570年),周村镇重修庙杞记曰:“镇属于泽,……教化首善之地也。人文熙洽,科举相望,语泽士之杰且多也,以镇为最焉”。在明代的进士有李荣中、卫邦中;在清代的进士有梁晋堂、范莛、郭俊基;举人有张士达、郭象升祖父(名无考)、郭象升的父亲郭涣之、以及清末民初的博学鸿儒郭象升。这些文豪门前均树立旗杆,号称旗扞院。</p> <p class="ql-block">  天上一灯满,引起万灯明。不知今夕何夕,平地有蓬瀛。西母瑶池称寿,南守锋车催觐,二美一时并。一点魁星现,长侍老人星。心事好,天与寿,鬓长青。不将锺鼎为乐,念念在朝廷。此母宜生此子,须有医时良策,寿国福苍生。子自坐黄阁,母自课黄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水调歌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楼令 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长桥魁星楼。物华几春秋?日月星,光照悠悠。矗立东门虹桥头,瞰杨柳,碧水流。</p><p class="ql-block"> 古今风流久。天地名胜秀。居北斗,苍穹云游。多少将相与王侯,登此楼,眺九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心明眼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宝塔巍峨耸云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魁星相伴守千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几度凭临怀旧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挲碑篆更留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行长桥龙门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人墨客流芳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萃萃学子虔诚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魁星点斗送状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