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事(2)

壬子村民(李尚宪)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 乡 记 事</p><p class="ql-block"> 因为曾有过五年回乡插队的经历,退休后,回家乡把祖屋修缮好了,也因此时常回来住住。</p> <p class="ql-block">  村道早几年就修好了,全部由政府投资修建,全是水泥路,平整洁净,山村的交通得到了充分改善。于是,我带回了一辆自行车,一是为出行方便,二是有利锻炼身体。</p> <p class="ql-block">  村道建成时,从乡街到村前,立有0至2公里三个路碑,加上2公里路碑至村口500米那段路,共2.5公里,计为5华里,路碑是经过交通部门按规定丈量而立起来的,也由此改变了自古以来,我们村到乡街只有3里路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骑车从村前的鼓楼出发,要转过五道弯,经过4座小桥和两处交叉路口,才能到达乡街。出行全是下坡,但坡势平缓,骑上车后,无须踩踏板,省力省时,大约只需要七八分钟,便可滑行到乡街的坡底,然后推车行走不到100米,就到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回程则相反,一出街墟,就开始蹬脚踏,但也因坡势平缓,骑行不很费力,却也真正起到锻炼作用。多次往返后,我很快发现,像我这样骑车出行的,在乡村已是绝无仅有。路上来来往往的,要么是小车,要么是农用车,最多的还是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凡认识我的乡亲,会车时或轻按一声喇叭,或向我报以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  有的甚至会停下车来,跟我打一声招呼: 阿叔赶墟去啊?我也会一边放慢骑行速度,或是停下车,一边回答:是的,是的,今天是2、5、8赶闹子(墟日),跟你们一样,去凑凑热闹。凡过往外村(地)不认识我的人,往往会用一种奇特的眼神看看我,大概是村道上已极少见到骑自行车人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也有不少步行去赶闹子的,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若在回村的路上遇到我,有的便会笑着对我说:看你骑车真“着力”,放着小车不开,自讨苦吃呀。这“着力”,是家乡话,即“吃力”的意思。村小退休的黄老师,跟着搭上讪:你们不懂,在城里,人家这叫绿色出行,强身健体。</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的话,不无道理。曾经一度城里消失了许久的自行车,近些年通过共享单车这种形式,得到了回归。乡村的自行车已被摩托车、小车等出行工具取代,这或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然。</p><p class="ql-block"> 2019年 9月 3日于家乡金秀𡈼子村</p>